甘孜日報 2024年09月18日
◎楊孟雙
9月10日,在白玉縣章都鄉金龍村鹿緣生態農莊內,金龍村黨支部書記普巴一邊招呼客人一邊說:“我們農家樂的特色,就是可以看梅花鹿。”
2021年底,章都鄉發展以“梅花鹿養殖+特色農家樂”為一體的鹿緣生態農莊產業項目。2022年11月底,鹿緣生態農莊建成。“現在我們有56只梅花鹿。”普巴說。
“破解同質化產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金龍村系藏語音譯,意為“歡樂溝”,地處甘白公路旁,平均海拔3700米,全年平均溫度12.3℃,降水充足、水質優良、海拔適宜、草場豐富,是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的天然“寶地”。雖然資源豐富,但本地產業同質化發展的弊端也漸漸顯露,經濟效益并不理想。
為打破這一局面,章都鄉集合多方力量,結合金龍村的地理優勢、群眾意愿,開展廣泛調研,走訪周圍縣(市)。最終在九龍縣崗景養殖專業合作社里,章都鄉找到了“新”選擇。
“梅花鹿不僅全身都是寶,鹿茸最少一年割一次,有的鹿一年可以割兩次,‘短平快’的養殖周期、經濟效益吸引到我們。”白玉縣章都鄉金龍村第一書記長生說,“深入考察后,發現養殖梅花鹿需要的環境也和章都鄉非常匹配。地勢高、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有5度坡的沙質少石地、水源方便,有足夠的草場提供梅花鹿喜歡吃的嫩草。”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章都鄉拓寬致富道路,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開始發展梅花鹿養殖業。
“引進與呵護,打造梅花鹿的理想家園”
“嚕嚕嚕……”農莊里飼養員切努一邊發出聲響一邊敲擊食盆吸引放養的梅花鹿,回“家”吃飯。
只見一群梅花鹿接收到信號,邁開“步伐”,從山上飛奔而下。“我們的飼養場與后面的一座山連接,將后山200畝地進行打圍,供他們撒歡。”切努說。
200畝地不僅僅是為了“撒歡”,更是嚴格根據梅花鹿生活習性而建。
“散養鹿運動量大,能提高鹿的身體素質,提升仔鹿成活率,鹿茸的質量和營養價值將更高。”長生說,“規范的鹿舍也是必不可少。”
2022年10月,梅花鹿標準養殖場建成。占地13畝,養殖場規范劃分生產區、生產輔助區、管理生活區,配套建設飼料儲藏庫、自動料槽、電子稱鹿器等設施,對梅花鹿進行科學喂養。
不僅要養,還要會育。對此,章都鄉邀請九龍縣崗景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人員,針對良種繁育、科學管理、科學喂養、鹿茸鹿血采集等集中開辦養鹿技術培訓班10余場次,全過程抓好小鹿、種鹿及出欄鹿跟蹤飼養工作,全面提升養殖農戶專業知識技能。
“我已經從新手蛻變,現在看一眼就能分辨它們健康與否。”切怒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耳朵,如果耳朵是立起來的就表示健康。”
截至目前,養殖場繁殖小鹿4只,預計2030年可實現梅花鹿養殖300余只。
“全覆蓋‘鹿文化’,發展全產業鏈”
“做好養殖場與農家樂只是我們拓寬致富道路的第一步。”長生說,“農莊內還包含精深加工。”
精深加工部分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制作鹿茸酒、鹿茸酒血、鹿茸干片等產品,并依托本地龍頭企業,暢通銷售渠道。
目前,養殖場已割取首茬鹿茸15公斤,產生效益10余萬元,帶動群眾就近就業200余人,戶均增收3500元。
而初見成效的梅花鹿養殖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管理水平有限、銷售渠道較窄,需要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長生說。
怎樣創造更大的價值?章都鄉也有自己的思考。將依托鄉村振興的政策紅利,把金龍村集體經濟融入全鄉集體經濟產業中,擴大養殖規模,產業全鏈條融入“鹿文化”。積極發揮輻射幫帶作用,按照“地域相鄰、條件相似、產業相近”原則,逐步推進梅花鹿“村村聯建”項目。
關于拓寬銷售渠道,將采取“合作社+醫院+公司”模式,與縣藏醫院、縣農發公司合作,推進研發制作鹿茸、鹿鞭、鹿血、鹿胎為主要原料的藥品、保健品等,采取“自產自銷+幫扶代銷”模式,利用產品展銷推介會、武侯區望江街道辦、杭州市臨安區對口幫扶資源推動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