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探訪“康巴第一寺”桑披嶺寺

《甘孜日報》    2015年06月12日

    ■ 胡智 楊琦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六軍團途經鄉城時,受到桑披寺僧眾的熱情歡迎與接待,寺廟僧侶和鄉城群眾主動為紅軍帶路送行、籌糧運草、收養傷病員,紅軍首長肖克、王震等給寺廟贈送了牌匾與銀兩,桑披嶺寺從此成了“藏漢團結”的象征。
    在紅軍長征途徑我州80周年之際,筆者跟隨省委宣傳部“文明鄉村行”甘孜采訪團來到鄉城縣。6月4日的清晨,坐落在半山上的桑披嶺寺在陽光下反射出金色的光芒,抱著經書的僧侶開始了一天的功課。
    桑披嶺寺位于鄉城縣的巴姆山麓,全稱是噶丹桑披羅布嶺寺,始建于1669年,是五世達賴喇嘛在康巴藏區興建的十三座格魯派寺廟之一,是鄉城人心中的圣地。桑披嶺寺在整個康巴地區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和繪畫藝術、悠久的歷史而著稱。
    從鄉城驅車20分鐘左右便可以達到桑披嶺寺,映入眼簾的桑披嶺寺城墻模仿布達拉宮的城墻而建。走進桑披嶺寺,占地2001平方米的6層正殿坐西向東,氣勢恢弘,其底層由280根柱子支撐。精美的雕刻、繪畫作品隨處可見,各類佛像、鳥獸造型千姿百態,柱頭、梁坊、廊頂等處描繪著藏傳佛教常見的各種吉祥圖案。
    在藏區,寺廟堪稱藏區藝術的博物館,寺內金碧輝煌的壁畫、精細艷麗的唐卡、形態各異的銅雕泥塑等,都讓人覺得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殿堂。“因正殿的宏大規模、精湛的雕刻繪畫藝術,桑披嶺寺在康巴藏區也享有‘康巴第一寺’的殊榮。”桑披嶺寺寺管會工作人員洛絨彭措表示,1995年桑披嶺寺遷址巴姆山麓,在建設過程中并沒有一張設計圖紙,只憑當地能刻能畫的藏族民眾依據傳統手法建成。而整個寺院的設計、雕塑、繪畫等皆出自鄉城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堪稱當地工藝的展覽館、民間藝術的博物館,以建筑、雕塑、繪畫“藝術三絕”名震藏區,寺內還供有34米高的藏區最大宗喀巴佛像。
    “桑披嶺寺一年一度的跳神節最熱鬧。”桑披嶺寺僧人仁欽說,每年春節前夕,鄉城的民眾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跳神節。每當旭日東升、樂舞開演時,人群紛紛摘帽誦經,以震懾妖魔、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保佑四方平安。
    站在寺廟高處眺望,遠處青翠的山谷環抱著美麗的白色藏房,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在桑披嶺寺的停車場,川、滇、渝等地牌照隨處可見,許多游客也是慕名而來。“在鄉城縣城的紅軍長征紀念館看到桑披嶺寺的介紹,便過來看了。寺廟在鄉城邊的半山腰上,龐大規模讓我想到了布達拉宮。”游客廖鵬說。
    臨近中午,僧人們會坐在大經堂前,開始學經、辯經,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寺廟周圍,許多游客和當地信教民眾組成的轉經行列,一邊祈福、一邊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成為一道別致的風景。
  • 上一篇:德格縣筑牢民生幸福之基
  • 下一篇:​ 康定市確保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