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甘孜:網格化“網”出平安天地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22日


甘孜縣網格員到醫院看望群眾。 
    ■ 余應瓊 文/圖
    “向巴拉德,新區社區安心苑小區有一棟樓沒有電,請幫聯系下電力公司嘛。”
    “有困難找網格員”。現在,甘孜縣群眾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該縣于2014年成立網格化服務管理監管中心,健全了20余項工作制度,將過去被動、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轉變為主動、定量和信息化的“痕跡”管理。遍布全縣的235個網格,通過235名專兼職網格員的精細化服務,以“萬件小事暖民心”為主題,把工作做到群眾心里。
    “關口前移、上下聯動、信息化支撐,是甘孜縣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三大‘法寶’。”甘孜縣政法委書記楊文武表示,依托網格化管理模式,暢通社會矛盾的信息收集、報送渠道,實行部門聯動協作機制,整合綜治、司法、民政等部門,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法院訴前調停“四調合一”的大調解工作機制,實現了部門對基層力量的優化組合以及矛盾化解的聯動高效。同時,利用信息管理平臺受理、辦理、轉辦、回復、監督的便捷作用,由系統實時錄入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第一時間交辦到第一責任單位、責任人,解決以往社會矛盾分級逐級報送、處置流程復雜、效能低下等不足,促進矛盾化解提速增效。
    截至目前,該縣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累計采錄戶籍、流動人口、出租房等信息超過15萬條。城鄉網格員辦理網格事件1.5萬件,并通過民意微信群實時互動回應民生需求。
    群眾高興地說:“自從有了‘網格化’,我們生活中很多雜事難事在最快的時間得到了解決,辦事更加方便,鄰里更加和諧,生活更加美好了!”
    “網格化管理”是甘孜縣創新和推進依法治縣工作的一個片斷。近年來,在依法治縣的道路上,甘孜縣以法治的思想、創新的思維和方式不斷完善現代治理體系,全面推進法治宣傳教育、依法行政、社會管理創新等各項工作,“法治甘孜”的雛形已經初現。
    “甘孜縣的政府有法治精神,辦事效率高,是吸引我們的重要原因。”一些投資商高興地講。
    近幾年來,該縣聘請了法律顧問,強化執政、行政、決策、項目合法性審查。先后對麥玉龍電站、鴻運加油站遷建等20余個項目做出風險評估。清理公布20個行政職能部門60項行政審批事項和173項公共服務項目,對需要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目錄分期分批做了公示,對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強化了規范運行。落實人民陪審員23名,人民監督員4名,并在有線電視臺公布監督舉報電話,隨時接受群眾舉報和監督。
    “要改變草原權屬,有關當事人必須依法辦理草原變更登記手續。如果不登記,改變行為則無效。”近日,甘孜縣查龍鎮的“法治講堂”向村民宣講《草原法》。
    “提高群眾的法治觀念,關鍵在于宣傳。”該縣著力構建全縣各部門(鄉鎮)、各社區(村)的立體法治宣傳體系,采用動態宣傳與靜態宣傳相結合的方式,以“法律七進”活動為載體,在機關、鄉鎮、社區、企業、學校、寺廟、工地等場所,全面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我們基層法制政策宣講團每個月都要到各村為農牧民講法,用群眾聽得懂的話來宣講法律。”宣講員仁青伍登說,如今,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識越來越高。
    除此之外,該縣推出微信學法公眾平臺,每天推送法治動態、案例普法、法治趣談等內容1至3條;邀請州內外法律專家、高校教師到縣開展法治培訓和知識講座20余場,受教育人數超過10000人次;依法治縣辦堅持每月舉辦1堂法治教育課;全縣中小學校都配備了法制副校長,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第二課堂;抓住領導干部“關鍵少數”學法,實行縣委常委會議、政府常務會議、部門辦公會議等會前學法、定期測試,并建立干部職工學法檔案1000余份。
    除了動態的法治宣傳,該縣還通過設置法治宣傳欄,制作百米法治文化墻,通過一條條法治標語、一幅幅法治宣傳畫,在潛移默化之間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識。
    在全方位的法治宣傳中,群眾的意識悄然發生著變化,遇事找法而不是蠻干、解決問題靠法而不是胡攪蠻纏,甘孜的群眾正在逐步感受到依法治理帶來的和諧。
     
    
  • 上一篇:康定“依法治市“治”出祥和新氣象
  • 下一篇:鄉城:主動創穩“創”出和諧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