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城亞金村干部調解鄰里糾紛。
■ 何才華 文/圖
新年的一場大雪,給大地披上了銀裝。鄉城縣青麥鄉木差村的村級活動室里卻是一派熱鬧歡慶景象,原來這里的村民正在歡度專屬他們的“星期八”。村民們或跳著鍋莊,或向鄉里的農技員咨詢農技知識,或正在接受醫務人員的免費體檢,或正向司法助理員了解法律知識……“群眾通過‘農牧民星期八’學到了不少法律知識,依法辦事的意識也在逐年提高,如今村里鄰里之間也比以前和諧多了!”村支書興奮地說。
鄉城“農牧民星期八”活動已開展7年,經引導已成為鄉村傳播文明、維護和諧的新平臺。利用“農牧民星期八”,群眾研討村務,學習政策法律,接受科技培訓,調處鄰里糾紛。“農牧民星期八”正成為夯實基層,實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載體。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工作中,該縣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深化鄉村治理,通過深化主動創穩,堅持法治維穩,大力實施民生工程,贏得了民心,贏得了機遇、贏得全縣的和諧穩定,唱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進曲。
洞松鄉熱斗村是鄉城縣傾力打造的5個城鎮化移民搬遷小集鎮之一。政府投入資金1200余萬元整體打造,村里村民生產生活、公共服務設施設備完善,人畜分道,釀酒葡萄種植初見效益,讓農牧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民生是最好的維穩。近年來,鄉城縣堅持把民生作為主動創穩的重要抓手,“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移民搬遷、富民工程”,五架馬車共同發力,群眾得到了實惠。實施“四小”工程,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實施新農村建設,改善群眾居住環境,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富民興鄉,完善社會保障,提升群眾幸福指數。“跟以前比,我們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生活條件不知好了多少倍,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是洞松鄉熱斗村民扎西的感慨。
目前,全縣養老床位達到了130張,五保對象在自愿的前提下實現集中供養。開工建設康南兒童福利院,大力實施安居工程,一百余戶城鎮困難職工徹底告別了“居無定所”的窘境,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愛心廉租房”,為三百余戶農村困難家庭進行了危房改造。在探索實踐中該縣實現了利用民生改善筑牢社會穩定根基,奏響和諧發展旋律。
幾年來,該縣先后投入1.2億元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380個“四小”工程項目。如今,全縣89個行政村實現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太陽能熱水器全覆蓋,95%的行政村實現了村內聯戶路硬化。正是鄉村面貌的改善,增強了村民們建設美好家園、共同邁步小康的信心。有村民感慨,看到政府為我們辦的這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更加堅定了要跟黨走的決心。
“政府很關心我們,寺廟實現了‘五通’,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我們自強自立,禪農并重,參與社會經營,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看到寺廟的變化,僧侶少底占追說到,我們很感恩共產黨,將以廣泛參與愛心捐助,以更大的熱情參與鄉城建設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
近年來,該縣以民生為抓手,以民生促穩定,以穩定保民生,探索實踐“12345”維穩工作法,社會秩序持續平穩,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危安案件、涉穩事件零發生,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群眾安全感居全省第二,先后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為“信訪和維穩工作先進縣”、“平安創建先進縣”,有“凈土鄉城”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