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康定: “一村一品”品出幸福滋味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25日

 
康定市羊廠村民踴躍領取大櫻桃樹苗。

康定市陽林村民養殖藏香豬叩開致富門。
    ■ 周燕 文/圖
    近年來,康定市從“精準扶貧”入手,狠攻貧困村脫貧。摸家底、謀項目、籌資金、定措施,舉全市之力燃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燎原之火。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康定全市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就是一個鄉、一個村里,每戶之間的貧困原因也都不盡相同,顯然不能照一個模式去做。因地制宜,因戶思索地探索多渠道、多元化脫貧新路徑也就成了精準扶貧的“重心大戲”。為有效解決該市扶貧“怎么扶”的問題,康定對全市貧困村、戶具體情況反復研究,確立了構建貧困村“一村一品”貧困戶“一戶一業”的產業格局。
    康定市瓦澤鄉營官村海拔3440米,坐落在距離新都橋鎮3公里的國道318線兩旁,沿線10多公里因景致迷人,被譽為“攝影家的天堂”。
    “冬天來營官村的人不太多,可是每年國慶期間,幾乎家家戶戶住宿就會‘爆滿’。”當地居民甲瑪向筆者介紹,曾經的營官村村民都靠種青稞、養牦牛為收入來源。“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加上緊臨國道318天然地理優勢,村里興辦起了旅游接待,大力發展旅游業,現在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目前,全村發展民居接待戶40余戶,星級鄉村酒店2家。2015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解決本村就業100余人,實現旅游收入近1000萬元,民居接待戶年均收入將在16萬元以上,鄉村酒店最高收入達60萬元以上。
    “等明年大櫻桃掛果了,我們的生活就好了。”望著地里的一排排大櫻桃樹,康定市姑咱鎮羊廠村村民李通燕滿懷憧憬。隨著該市“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產業扶貧工作的開展,大櫻桃正在一步步點亮該村村民的脫貧夢。
    受益于該市“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產業扶貧模式的還有捧塔鄉陽林村。 “我們于2011年成立養殖合作社,開始將豬仔賒銷給村民自養,等年底回收時候,扣除豬仔錢,再按照商品豬一斤14-16元不等的價格將剩余的錢補給老百姓,真正實現了多勞多得。”在康定市捧塔鄉陽林村,藏香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良波指著圈舍內的“豬寶貝”,高興地告訴筆者。
    26600平方米的示范基地,標準化圈舍3200余平方米,飼料倉庫100余平方米……今天陽林村的藏香豬養殖農民專業合社,已經從當時只有成員13戶發展到了如今入社農戶達136戶,帶動陽林村整村養殖農戶62戶,輻射其他鄉村散戶70余戶,戶平增收上萬元,扶持大渡河沿岸其他鄉鎮養殖大戶4戶,戶平增收5萬元,每年可有效轉移剩余勞動力100人次,被評為“第五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和“首批省級示范農民合作組織”。
    產業到村,項目到戶、幫扶到人,確保做到扶貧攻堅精準化、落實脫貧實效化,康定市走出了一條具有康巴特色的產業脫貧幸福路。 截止目前,該市已發展鄉村酒店6家、民居接待戶600余戶,鄉村旅游從業人員20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去年1至10月,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15.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51億元;培育個體工商戶550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17戶和民營企業512戶。康定張大哥牦牛肉系列、青藏谷地土特產等品牌成為助農增收的富民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牧業,基本形成“酒、肉、菌、果、藥”五大特色產品,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優勢。目前,已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園2個、特色標準化種養殖基地7個,發展青稞、水果、蔬菜、菌類等特色農業基地8.7萬畝,培育“青藏谷地”“打折渚”等龍頭企業27家、專合組織188個、種養大戶114戶;去年1至9月,預計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元,同比增17.1%。
     
    
  • 上一篇:雅江:“國宴”松茸上演“致富盛宴”
  • 下一篇:瀘定:特色產業“催脹”百姓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