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瀘定:特色產業“催脹”百姓錢包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25日

 
瀘定縣興隆鎮和平村蔬菜產業助農奔康。
    ■ 姜濤 文/圖
    “從種植玉米、土豆到改種青椒、番茄,人均收入從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看著和平村經濟逐步發展,群眾收入日益增多,我心里就高興。”瀘定縣興隆鎮和平村黨支部書記劉顯虎談起村里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后帶來的變化時,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瀘定縣興隆鎮和平村是典型的高半山貧困村,種植結構單一,人均收入低下,交通不便,群眾思想落后,村上年輕人找個媳婦都很困難。
    要讓貧困農民徹底脫貧,必須增強群眾“造血”功能,走滾動發展的路子。對此,瀘定縣充分利用高半山土地資源和氣候優勢,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從調整高半山農村產業結構著手,號召高半山村組發展特色蔬菜、水果、干果等,并加大扶持力度,送種子、送化肥、送技術,提高農民收入。
    和平村“兩委”抓住這有利之機,跳出“先基礎后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了黨支部領導下的“公司加協會連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村干部、三老干部帶頭示范,確立了綠色蔬菜基地、果芋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在全村建成辣椒、番茄、無筋豆等綠色外銷蔬菜基地300余畝,推廣糧芋、果芋套作復合種植模式,建設魔芋基地400余畝,青脆李200余畝,核桃200余畝,基本實現了林果蔬整村覆蓋,全村總收入達到了300余萬元,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
    “我們村的脆李還未上市,很多商販已經和我們聯系好了,今年賺個萬把塊錢是沒問題的。”村民老李看到滿園累累果實,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和平村的巨變只是瀘定縣奏響產業富民樂章的一個音符。
        早在2012年,瀘定縣委、縣政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面對全縣大部分群眾居住在高山半高山的實際,及時調整思路,將農業農村工作重心和扶貧工作重點轉向了高半山地區,確定了“優農強工大旅游”的產業發展思路,編制了高半山以“三個五萬畝”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發展規劃(5萬畝高產核桃、5萬畝特色水果、5萬畝優質魔芋)。
    近年來,瀘定縣按照《高半山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優質核桃、優質魔芋、特色水果“三個五萬畝”和無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標準化養殖區基地建設,全力打造“連通內地、服務全州、輻射西藏”的“菜籃子”供應基地。截至目前,已發展核桃6.23萬畝,特色水果3.5萬畝,花椒2.5萬畝;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3萬畝,建成蔬菜產業基地21個,蔬菜種植面積達3萬畝;建成中藥材0.7萬畝,羊肚菌等食用菌1500畝。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4個,創建了瀘定“紅櫻桃”、“雪域野農”蘋果、“幸福仙桃”、無公害蔬菜等本土農產品品牌,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同時,瀘定縣大力深化農村改革,激發扶貧內生動力。該縣以轉包、出租、互換、入股、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3967畝,培育出盛煌農業產業園、團結羊肚菌種植園等產業大戶20家;引進元正食品有限公司、桑吉卓瑪青稞酒業、貢嘎雪域生物科技、盛煌農業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入駐康東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通過3年來的不懈努力,瀘定縣的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逐見成效。據統計,截止2015年底,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7720元。
     
    
  • 上一篇:康定: “一村一品”品出幸福滋味
  • 下一篇:瀘定縣精心籌備春節群眾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