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理塘提前創建省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

《甘孜日報》    2016年11月14日

    本網訊(葉強平)11月7日,筆者從理塘縣教育體育局獲悉,該縣創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順利通過省級督導評估,這標志著理塘已提前3年創建省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
    11月初,四川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督導評估組一行按照迎檢程序,組成督導團對全縣學校抽簽,組成三個跑面組、三個點檢組分別對城區學校、毛埡片區學校、濯桑片區學校、拉波片區、君壩片區學校共12所學校開展督導評估。專家們對學校各功能室設置,音體美、圖書、電腦、實驗器材的數量、種類、臺賬以及使用情況進行核實,對課程設置、行課情況、“陽光體育”落實情況、寄宿制精細化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進行認真檢查,同時還在學校召開了學生家長、教師座談會,并進行了滿意度測評。通過3天的查、聽、核、訪,最終確定理塘縣順利通過省級督導評估。
    據悉,在2004年順利實現“普初”,2005年實施“掃盲”,2008年完成“普九”工作,2011年“兩基”工作通過了四川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后,原定于2019年創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的理塘縣,借著十年行動計劃、薄弱學校改造的東風,以“傾全縣之力支持教育發展”的決心和創建“藏區集中優質辦學一流縣”,通過辦學集中化,教育信息化、教學雙語化、管理精細化等方式,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等措施,率先在州內走出了一條符合牧區實際的集中辦學路子,也走出了一條均衡發展的跨越之路。全縣在校中小學生9488人,寄宿制學校26所,享受寄宿制生活補助學生6849人,寄宿制學校基本實現標準化管理。經核算,該縣義務教育校際間八項指標平均差異系數為小學0.35 ,初中0.05 ,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理塘縣按照“縣城大集中,片區小集中、鄉村打基礎”的辦學模式,以寄宿制辦學為突破口,結合縣情科學布局校點,同時以“薄弱學校改造”為契機,在城區重點打造示范性窗口學校,在鄉(鎮)重點建設小而精的“6+3”“3+3”精品學校。2013—2015年間,理塘縣應征教育附加費及地方教育附加費全部用于教育。無論學校風貌改造提升,校園文化建設,還是到教學功能房配套、校園附屬設施建設等方面都給予了全力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真正凸顯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決心和氣魄。
    全縣18所學校搭建城域網,網絡教學校校通,多媒體教室班班通設備覆蓋全縣77%的班級,建成計算機教室30間,加強縣、校兩級智慧中心建設,依托甘孜智慧教育“AB平臺”,搭建該縣學生遠程就讀川內名校階梯和州內優質特色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目前,全縣各學校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小學為6.43臺,初中為8.3臺。全縣小學數學、科學和初中理科教學儀器、中小學音體美器材、圖書等裝備均達到四川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
    該縣積極開展校長、教師城鄉交流及優秀教師送教下鄉活動。同時,緊緊抓住對口援建工作和省內高校對口支教的契機,大力引進緊缺學科的專業師資來縣開展師資培訓和一線教學工作,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積極開展師德師風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業行風逐步好轉。落實鄉鎮教師崗位補貼政策,嚴格執行一線教師退休一次性獎勵、教師免費體檢、教師績效工資等激勵政策,鼓勵教師終身從教,不斷提高教師待遇。
    解決了74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妥善安置“三殘”兒童少年23人,“三殘兒童”入學率達95.8%。繼續深化“平安校園”創建,積極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開展心理輔導,關心關愛留守學生369人。
    如今,理塘縣的校園文化已成為一張張亮麗的學校名片,彰顯了“特色引領、文化育人”的獨特功能和魅力,進一步陶冶了學生情操。
     
    
  • 上一篇:丹巴縣黨建引領促脫貧奔康
  • 下一篇:康定市構筑綠色生態保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