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7月19日
本網訊(陳科)近日,筆者在宜賓市幫扶建設的新龍縣德麥巴村特色馬鈴薯種植基地看到, 200畝紫皮紫心、紅皮黃心馬鈴薯郁郁蔥蔥,長勢正旺。基地負責人告訴筆者,今年馬鈴薯的總產量將達40萬斤,實現產值近80萬元,對貧困戶脫貧貢獻率將達44%。
今年以來,新龍縣在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中,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增強造血功能、鞏固脫貧成果、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著眼從長謀劃,對標發展所需,把“精準”貫穿產業選擇、產業助推、產業扶植全過程,按照“立足高原做文章、圍繞生態要效益”的思路,以“四個一萬”產業布局為主線,高標準培育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產業。
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區域化”的理念和“公司+基地+專合社+農戶”模式,在全縣發展10000頭犏母牛,連片集中建設10000畝黑青稞、10000畝馬鈴薯和10000畝高原油菜基地,力爭每一戶貧困戶在新型產業培育中都分到“一杯羹”。
目前,全縣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已投入資金1656萬元,集中連片種植馬鈴薯1640畝、黑青稞2540畝、油菜1510畝、青杠木耳10畝,發放藏豬190頭,建設牲畜暖棚45座和蔬菜大棚20座。僅在犏母牛發展方面,全縣發揮宜賓市對口援建資金的主導作用,將投入援建資金700萬元,購買1400頭犏母牛發放給1101戶全縣建檔貧困戶和2017年宜賓市對口幫扶的色威村、德麥巴村、仁乃村等3個村的非貧困戶,確保每戶至少1頭并實現全覆蓋。
“為使犏母牛產業良性發展,縣上還引導設立集體經濟專項資金,以村為單位建設集體牧場,成立了犏母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縣農牧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為有效解決特色產品的市場,促進全縣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新龍縣創新思維理念,借力宜賓市對口幫扶和四川工商職業學院定向幫扶,將“互聯網+”思維引入產品營銷,在宜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建成電商銷售平臺,實現全縣特色農產品實現網絡銷售。
同時,通過宜賓援新龍工作隊牽線搭橋,借助大公司開展新龍縣特色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引領高原特色產業向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盡快使新龍特色產品與大市場實現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