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02日
——瀘定縣扎實開展雙擁工作紀實
郵政流動車上門服務部隊官兵。
軍民聯歡慶“八一”。
紅色名城,盛世歡歌慶和諧;英雄瀘定,軍民共建雙擁情。
瀘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在彪炳史冊的飛奪瀘定橋戰役中得到充分體現,并被傳承至今、發揚光大。近年來,全縣軍地同力、軍民同心,雙擁共建、融合發展,2009年,被命名為“全省雙擁先進縣”,2015年成功創建為“全省雙擁模范縣”,2016年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縣”。
瀘定縣委中心報道組 文/圖
雙擁工作根深基厚
近年來,瀘定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發展新實際,緊扣軍民共建時代新主題,堅持“四個強化”,鞏固提升“省級雙擁模范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建設成果,全力開創雙擁共建新局面。
結合輝煌歷史和時代主題,確立“傳承紅軍精神,圍繞創建全國雙擁模范縣目標,抓好軍地積極性和軍民創造性、官兵滿意與群眾滿意、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提高部隊戰斗力“三個結合”,做到領導責任、雙擁政策、支持國防建設具體措施、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體行動和軍地融合式發展格局“五個到位”,形成了新時期“135”雙擁工作總思路。成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落實機構、編制、人員,成立縣雙擁辦,抽調軍地工作人員合署辦公,專職負責日常事務。同時,各鄉鎮、軍地單位都健全了雙擁機構,鄉鎮(街道)、村(社區)、各學校、企事業單位共成立62個擁軍優屬組織和服務點,強化對雙擁工作的組織協調與服務,形成了黨政軍三位一體、群團組織廣泛參與、全方位覆蓋的組織領導體系,使雙擁工作上下貫通、縱橫成片,機構常設、工作常抓。堅持落實黨委議軍(警)會議、政府常務辦公會議、雙擁領導小組會議、軍地聯席會議、黨政領導干部“過軍事日”、軍地領導互訪和軍地合署辦公、雙擁成員單位定期匯報工作等制度,縣委、縣政府定期不定期召開常委會、常務會,會商研究推進雙擁工作。把雙擁工作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評價體系和全縣年度目標考核范疇,作為“一把手”工程和“三項建設”、群眾工作全覆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扶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和任務,量化管理、專項督查、績效考核,嚴格實行“一票否決”。縣委、縣政府與雙擁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簽訂了創建工作目標責任書,落實責任,分解任務,實化措施,完善了黨政軍“定期銜接、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創建機制,形成了“人人有責任、事事有人抓、層層促落實”的工作格局。
雙擁創建氛圍濃厚
始終堅持把國防教育、雙擁宣傳貫穿于創建工作始終,組織開展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宣教活動,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黨政軍民協力共建的濃厚氛圍。
重點依托紅軍飛奪瀘定橋精神傳承,深入挖掘紅色歷史印跡。2015年成功舉辦紀念紅軍飛奪瀘定橋勝利80周年暨川藏公路開工建設65周年系列活動;2016年繼續借力全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全面展現紅色瀘定風采;2017年依托隆重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系列活動,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積極深入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
把國防教育納入全民教育計劃,依托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群眾工作全覆蓋,借力干部作風、基層組織和民風“三項建設”,組織干部職工進村入戶,向結對親戚宣講雙擁知識;每年定期開展“國防形勢講座”、軍民聯歡、宣傳展覽等活動,激發全縣人民愛祖國、愛社會、愛人民、愛軍隊的熱情。堅持把課堂教育和軍事訓練緊密結合,在全縣中小學開設了國防教育課;成立瀘定橋小學、田壩“八一”愛民小學2所少年軍校;2017年6月,成武小學被授予“全國紅軍小學五星級學?!睒s譽稱號;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被評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原有紅色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礎上,投入資金800余萬元,征地30余畝,建成嵐安紅軍烈士紀念碑,建設嵐安紅軍烈士陵園,有效保護613座紅軍烈士墓。整合資金4000萬元,提檔改造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建成紅軍長征在甘孜紀念館、二郎山川藏公路紀念館、瀘定縣城市建設規劃館。充分發揮瀘定橋,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紅軍長征在甘孜紀念館、二郎山川藏公路紀念館、瀘定縣城市建設規劃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嵐安紅軍烈士紀念碑,縣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橋四館、兩碑一地”作用,廣泛開展瞻仰紅軍遺跡、傳承紅軍精神、公祭革命英烈和“送紅色書籍、講紅軍故事”進軍營、進學校等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有力推動雙擁文化建設。向駐瀘部隊官兵贈送“紅色書籍”1000余冊,幫助部隊建立圖書室5個;為全縣中小學校配備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書籍5000余冊。
堅持每年春節、“八一”及征兵工作期間,均組織開展一次以《國防教育法》等為主要內容的國防教育和雙擁知識宣傳活動,制作一部雙擁工作專題片,舉辦一次雙擁創建成果展,攝制一組雙擁共建圖片集,編排一臺軍民聯歡晚會,在電視臺、瀘定手機報開設一個雙擁工作專欄。
擁軍優屬成效顯著
始終堅持不遺余力支持部隊正規化建設,傾情傾力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推進“軍地共建”融合式發展。
縣政府累計補貼土地價款7970余萬元、征用土地300余畝用于部隊建設。同時,立足瀘定縣地處我州“東大門”、進藏出川咽喉要地及國道318線、省道211線縱貫全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實際,全力做好國防建設、交通戰備及部隊運輸、演練保障等工作。2011年,縣財政擠出資金200余萬元,保障縣鄉兩級人武部正規化建設,建成全州樣板,形成“瀘定經驗”,得到省軍區和州委高度評價、充分肯定。
近年來,30余名縣級領導干部、50多個雙擁工作成員單位與9個駐瀘部隊單位結對聯系、共建共創;每年春節、“八一”期間,各單位、廣大群眾自發組織,以文藝聯歡、走訪送物等多種形式慰問部隊官兵。2009年以來,解決6名駐瀘部隊官兵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問題;為駐瀘部隊贈送電腦、電視機頂盒等設備,豐富官兵文化生活;建立了軍需供應生態蔬菜和肉食品基地,有效保障了部隊生活用品供應;縣內旅游景點、公交車實行“軍人免費”制度,醫療衛生等行業服務窗口全部開設“軍人優先”綠色通道。田壩八一愛民小學連代星同學,受邀到京參加“和風吹來萬里春”全國雙擁晚會,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瀘橋鎮大壩村村民史國秀,多年擁軍情不改,真情愛兵始如一,被評為“四川省擁軍先進個人”。
該縣認真落實轉業軍人、退役士兵優撫安置政策,建立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制定瀘定縣重點優撫對象“解三難”五年實施方案,積極解決優撫對象生活、醫療、住房等實際困難。
擁政愛民情真意濃
駐瀘部隊官兵真力支援地方發展、真情服務駐地群眾,展現出人民子弟兵的時代風采,贏得全縣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堅持從維護國防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大局出發,主動參與全縣重要目標守護、重要節點任務,有效保障全縣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縣人武部積極開展民兵整組、集訓工作,與駐縣武警部隊共同幫助地方組建10支鄉鎮民兵分隊和124個村民兵應急、治安巡邏小分隊,協助創新推進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
一直以來,部隊大力支持、積極參與全縣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空軍官兵捐資援建了田壩“八一”愛民小學,空軍部隊還為該校援建了“藍天書屋”;成都軍區援資200余萬元,實施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環境整治工程”;武警部隊支持縣重點工程瀘定電站建設,搬遷營房駐地,使電站建設順利推進;縣人武部組織民兵參與全縣水電移民、災后重建、高半山扶貧“三大攻堅”,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瀘定電站移民搬遷和安置建設進入攻堅期后,積極為縣委、縣政府分憂解難,發揮民兵、預備役隊伍優勢,成建制組織民兵2萬余人次,出動車輛1000余臺次,參加移民搬遷“60天攻堅”、“移民安居”等行動,幫助500余戶移民群眾搬遷,確保了電站按期發電投產。
駐瀘部隊官兵視駐地為故鄉,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刻,在急難險重任務和各種災害面前,總是挺身而出,沖鋒在前。“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后,400余名部隊官兵和民兵緊急動員、快速響應、集結待命,震后半小時,17個應急搶險救災隊伍就已趕赴各受災點,冒余震、躲飛石,爬山涉水、進村入戶,搶險救災、排危除險,全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span>11·22”康定地震發生后,在保障縣內救援的同時,派兵110人,出動機具2臺,奔赴康定重災區縣,圓滿完成抗爭救災工作。2009年以來,駐瀘部隊官兵累計參與應急救災、突發事件處置60余次。
駐瀘部隊官兵視駐地群眾為父母,真情服務群眾,深化了軍民魚水情。與駐地村組、學校建立“共建關系”,分片劃區,定期開展“清潔瀘定在行動”活動,主動投身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人武部官兵與138戶農戶結對認親;武警水電部隊出資45萬元,為駐地新橋村四灣組援建了500米長的“愛民路”;武警部隊官兵廣泛開展幫扶駐地困難群眾、幫助發展生產等活動。近年來,駐瀘部隊先后30余次受到中央軍委、四川省軍區、成都軍區及州委、州政府、甘孜軍分區表彰。
通過軍地、黨政的共同努力,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全縣軍政軍民關系進一步密切,雙擁工作成果進一步壯大,共謀發展合力進一步凝聚。瀘定縣將以創建雙擁模范縣為契機,再強思想認識,推進雙擁工作機制化;再濃雙擁氛圍,推進宣傳教育立體化;再新形式內容,推進擁軍優屬社會化;再密軍民關系,推進擁政愛民常態化,不斷開創雙擁工作新局面,同心“率先脫貧、同步小康”,共建紅色宜居、美麗幸福新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