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2月11日
——九龍縣加力推進深度貧困村脫貧奔康
九龍縣子耳鄉干部帶領村民修建通村硬化路。
高聳入云的山峰,阻擋了九龍縣子耳彝族鄉銀廠灣村2300名村民的脫貧奔康路。因為交通閉塞、資源匱乏,長期以來,村民們行路難、運輸難、看病難、上學難。在脫貧奔康路上,九龍縣把群眾的困難當作第一要務,在即將完工的通村硬化路建設現場,干部領著群眾干,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發展富民產業,激發農牧民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貧困村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鐘小俊 本網記者 馬建華 文/圖
高山之巔的 深度貧困村
12月9日,和煦的陽光撒滿九龍縣子耳河畔。沿著子耳河正在修建的道路,記者從鄉政府驅車出發,短短的20多公里路程,卻用了1個多小時才到銀廠灣村。
銀廠灣村坐落于美麗的山林環抱中,是離九龍縣城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之一,與木里、冕寧隔山相望。全村260戶,1200人,村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土豆、花椒等傳統作物艱難生存,全村是一個無產業、無增收渠道的高山貧困村寨。
“以前銀廠灣村村民的貧困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正在村里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督導的九龍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邱志明告訴記者:銀廠灣村是一個藏漢彝族雜居的高山村寨,很多農戶窮得居然連灶也沒有。村民文化程度低,沒有富民產業,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
深度貧困戶呷馬爾一家4口人居住的房屋破舊狹小。走進房屋,一股潮霉之味撲鼻而來,灰暗的屋子里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就連煮飯炒菜的灶臺也沒有,一個簡易的三角樁上放著陳舊的飯鍋。“因為交通不便,我除了種植花椒,沒有其它收入來源,所以日子比較難過。”
毛光明是銀廠灣村小學的生活管理員兼教師,家有5口人,作為有著30年教齡的村小代課教師,他很有成就感,兒子西南民大畢業后,在九龍縣煙袋鎮工作,女兒作為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將被分配到九龍縣農牧科技局工作,小兒子現在就讀四川民族學院數學系本科專業。“我們村民窮在路上。銀廠灣村通往鄉上的機耕路還是三年前通的車。過去,沒有公路的時候,運輸進出村的物資主要靠馬馱,沒有牲口的農戶,只有依靠人背,從山上到子耳鄉政府駐地買生活必需品,基本上是‘兩頭黑’。送病人下山看病,也是困難重重。進出山的運輸成本增加,收入就很低。”毛光明說,村民盼望走上水泥路,可以說是望眼欲穿。
村民金長發抱怨說,通村機耕路由于受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影響,經常斷道,坡陡彎急路窄,運輸建筑物資的司機不愿意進山,在鄉政府駐地,一塊價值3元錢的空心磚運到村里,加上運輸費就要賣到5.2元。如此高昂的建設成本,讓不少有意愿修建房屋的村民望而卻步。他家里也有5個人,3個孩子均在上學,為了生存,他只好到雅江縣等地打工,一天的收入有150元,但只是短期工,加上2000元的花椒收入,一年收入僅有1.7萬元。
向貧困宣戰 干部帶著群眾干
小康路上,絕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貧困人口,九龍縣、子耳鄉黨委政府決定一次到位,修建長達28公里的通村硬化路,徹底解決銀廠灣村沿線2300名村民的出行難、運輸難問題。
在銀廠灣村通村硬化公路建設現場,記者看到,子耳鄉政府鄉長沙馬史古帶領鄉干部與村民一道揮汗如雨地奮戰在施工現場。
“這兩天天氣好,是施工的最佳時間,大家再加把勁,力爭用一周的時間,把最后6公里硬化路完成。”沙馬史古對參加勞動的干部群眾說。
28公里的通村硬化路承載了2300名村民脫貧奔康的夢想。但由于公路處于崇山峻嶺之中,沼澤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路段較多,施工難度超乎想象。“有的路段剛剛修建好,又被泥石流和滑坡毀了。”毛光明說,盡管困難重重,縣、鄉黨委政府從未言棄,通村硬化路經過村民“一事一議”,村民投工投勞,獲取至少20萬元的勞務費。為了避開雨季,最后6公里的硬化路于今年11月5日動工,按照目前的建設速度,12月中旬,全體村民就會走上水泥路。
“窮怕了、窮慣了的村民,發展產業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但縣、鄉干部為村民做出了榜樣的示范。”毛光明向記者講述了縣鄉干部帶領村民干“脫貧”的事跡。
今年11月初,鄉政府副鄉長、人武部長沙馬古鐵的父親身患癌癥,在西昌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因為正是通村硬化路攻堅期,沙馬古鐵堅守在施工一線,與村民一道堅持勞動,沒有去陪伴身患重病的父親。村民知道后,于心不忍,堅持讓他去醫院陪伴父親。“等公路修建好了,我再請假去陪伴父親。”沙馬古鐵態度堅決地說。
潘曉強從包村以來就一頭扎進銀廠灣村。今年8月中旬,烏拉溪鄉遭遇泥石流災害,他的老家房屋部分被毀。他打電話詢問得知家人安然無恙后,叮囑家人要提振信心,重建家園。他卻繼續留在銀廠灣村開展彝家風貌建設改造工程,幫助村民搬運建設物資。“他什么農活都要干,而且帶著村民一起干。”金長發感動地說。
創建“四好村” 開啟群眾幸福生活
這幾天,呷馬爾即將搬進新修建的彝家新寨:“現在路快修好了,交通方便了,我也在山下新建了房子,漂亮干凈,還買了新床、新家具,通水通電通信號了,馬上就要搬進新房,我們全家人特別開心。”
村民們雖然解決了溫飽,但由于沒有其它經濟來源,沒有能力改造房屋質量,九龍縣委主要領導通過向省委爭取,九龍縣被納入了全省彝家新寨建設區域,九龍縣打捆扶貧資金,按照新建戶2.5萬元,改建戶1.6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去年開工建設以來,已經完成了90%的風貌改造。房屋風貌統一了,美觀的民居坐落在青山綠水間,村民住上好房子的愿景即將實現。
對口援建單位——青白江區落實幫扶資金175.9萬元,從住房改造、公共基礎設施配套、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障、村容環境整治等方面對該村進行幫扶。目前,銀廠灣村63戶貧困戶住房改造項目、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綜合體、幼兒園、衛生院、廣場及公廁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建設已全部竣工;募集社會資金50余萬元,將用于銀廠灣村近100名困難群眾助醫助學和幫助修建民族文化廣場、水池等基礎設施。
“我們按照‘四好村’的標準,高質量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沙馬史古告訴記者,村民沒有講衛生的習慣,鄉上便組織部分村民到灣壩鄉考察,要求村民將農具、被子擺放整齊,美化庭院。選出衛生文明戶,獎勵前10名洗衣機、熱水器、打茶機、電飯煲等,通過設立衛生獎,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大大增強。現在的銀廠灣村環境美了,村民舒適感提高了。
路修好了,基礎設施完善了,如何發展產業推動群眾脫貧奔康如箭在弦。“銀廠灣村通村硬化路即將完成,縣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為村民量身定做了產業發展規劃,2018年,銀廠灣村將實現摘帽。”邱志明告訴記者。
日前,青白江區援藏工作隊通過廣泛深入調研,落實幫扶資金108.9萬元,即將開建規模化毛驢養殖基地。同時,推進豬圈舍改造和貧困戶養殖雞苗,增加村民新的增長點。目前,銀廠灣村將青白江對口支援的40萬元資金入股到海濤牧業公司,期限為3年,分紅資金由村上統一安排,每位群眾都能受益。銀廠灣村委會與公司已初步達成協議,將集體坡地流轉給海濤公司用于種植牧草,群眾也能在牧草基地務工。29戶精準貧困戶將貸款5萬元入股到海濤公司,每年分紅4000元,三年期滿后,由公司統一還款。
記者見到牧民伍八斤趕著30頭山羊到鄉政府駐地賣給收購老板,數著2萬元現金,伍八斤樂不可支。“今后我的牦牛和山羊出欄了,我就給你打電話,你開車到山上來收購。現在水泥路通了,你們做買賣也方便了。”伍八斤說,我家已經賣了10頭牦牛,加上山羊的收入,今年已經有7萬元了。如果黑毛驢養殖能夠在銀廠灣村成功的話,我也要大量養殖黑毛驢。
從“等靠要”到跟著干部一道擼起袖子加油干,銀廠灣村正向“四好村”建設的目標正大踏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