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3月20日
——道孚縣非貧困村產業發展金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協德鄉群眾正在播種油菜。徐鑫 胡英強 攝
■縣委中心報道組 張德禧
2018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的重要講話精神,在道孚這片土地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也進一步增強了全縣5.7萬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與決心。道孚縣委、縣政府以全面脫貧奔康為重要抓手,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推進繡花式扶貧的同時,著眼非貧困村的發展,確保全縣農牧民群眾與全國全省一道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堅持村為單元
設立非貧困村產業發展基金
3月的川西高原依然寒冷,道孚縣麻孜鄉的非貧困村之一的溝爾普村,村里的貧困戶擁澤已經開始了春天的勞作,提起產業發展,她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他們村上以630元/畝的價格將土地流轉成立了全州第一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道孚大蔥的種植基地。平時擁澤在基地務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加之丈夫在縣城務工每月2000元的收入,再算上村里的分紅,擁澤家去年增收了2萬余元。
像擁澤一樣,村里的貧困戶都有了產業發展的信心,也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據介紹,在脫貧攻堅的大趨勢下,全縣每個貧困村都有15萬元的產業扶持金,看到貧困村的產業如火如荼發展,這讓非貧困村的村兩委感受到了追趕的壓力,恰逢道孚縣采取財政投入、統籌整合等方式設立全縣72個非貧困村產業發展基金1088萬元,非貧困村便由此獲得了15萬元至20萬元不等的產業扶持金,至此,非貧困村和貧困村增收致富的產業,像八瓣幸福格桑花般在道孚大地競相綻放。
“自2017年開始,我們就對全縣的所有鄉鎮長、村兩委、村四職三個層次開展產業扶持基金培訓,提升知曉度和使用率;同時參照《道孚縣貧困村產業扶持金的管理辦法》管理非貧困村的產業扶持金,做好引導審計工作,整體推進全縣產業發展,實現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的同步奔康。”縣財政局局長韋紅如是說。
堅持村為單元
引導群眾抱團入股發展產業
以村為單元,聽起來很簡單,可做起來,意味著每一個非貧困村都需要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產業,確保村上的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共同增收,這給鄉黨委政府、村兩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格西鄉位于道孚縣境西北部,距縣城7公里,幅員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3000人,下轄16個村委會,主要種植青稞、小麥、馬鈴薯,其中10個非貧困村涉及貧困戶58戶255人。
“以前羨慕貧困村有產業扶持金,現在自己有了這樣的基金,發展產業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全部靠大家摸著石頭過河,真擔心辦砸了,壓力很大。”上亞村支部書記便巴赤乃對筆者說。
據了解,在格西鄉當地政府的引導,該鄉下轄的10個非貧困村利用相近的地理環境優勢,決定與道孚縣康巴渠德合作社合作,將10個村每村15萬元的產業發展金入股康巴渠德合作社,10個村的蘋果、紫皮馬鈴薯、青稞等農特產品和野生菌類均由康巴渠德合作社按照當年市場價收購。年底實行入股金額10%的保底分紅,每村1.5萬元中的14%作為村集體經濟,剩余的86%中的60%作為村貧困戶的分紅,剩余的40%作為全村的分紅。根據統計,去年格西鄉10個非貧困村貧困戶全年人均增收300元,其中上亞村種植的6.7公頃蘋果還獲得了有機產品認證,這讓大家都親身感受到了發展產業的實惠。貧困戶她姆說,“以前的蘋果、洋芋都是自己吃,多余的才拿到市場上賣,收入時好時壞,一點都不穩定。現在家門口就有人來收購,價錢和市場上的一樣,我還可以趁空閑出去打工,日子也比以前好過多了。”
“現在人們很注重生活質量,道孚良好的自然環境出產很多優質農特產品,我們將致力于開發推廣本土特色產品,打造道孚品牌,用良好的經濟效益讓大家受益。”康巴渠德合作社的老總曲登說。
堅持村為單元
非貧困村與貧困村共同發展
筆者來到被確定為四川省深度貧困鄉的仲尼鄉,亞拉坎、教學和格孜、貢拖四個村里的60名村民正哼著原生態歌曲在田地里勞作。他們有的在翻土,有的正在搭建大棚,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僅大半天的功夫15個大棚就搭建完成。
該鄉下轄7個村,其中的亞拉坎村和教學村為非貧困村。這里處于雅礱江河谷地帶,高山峽谷的溫暖讓這里的春天來得格外早,3月初這里白天的最高溫度已在17攝氏度,是典型的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日照時間長降水量低,全年基本無霜期,優勢的自然環境最適合發展高寒蔬菜。
走訪中,仲尼鄉教學村支部書記覺洛告訴筆者,在被確定為省級深度貧困鄉后,如何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奔康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從有了產業發展金到發展什么產業,他們與鄉黨委政府、村民召開了無數次的會議,征求了大家的意見建議后確定發展蔬菜大棚,但種什么種多少,如何種,技術怎么培訓,銷售渠道在哪里,預計增收多少……這一道道難題,他們都必須要逐一解決。
仲尼鄉黨委政府決定整合亞拉坎村、教學村兩個非貧困村每村20萬元的產業扶持金和格孜、貢拖村兩個貧困村每村50萬元的產業扶持金共計140萬元,引進道孚縣安珠合作社共同種植大棚蔬菜。據了解該合作社因種植養殖產業在當地小有名氣,2015年獲得四川省示范合作社的殊榮。在經過多次商議后,合作社與鄉黨委政府迅速達成共識,一個負責市場銷售,一個負責提供優質蔬菜。
仲尼鄉黨委書記益西茨珠說:“今年是發展產業的第一個年頭,我們將把銷售蔬菜的收入按照‘334’ 予以分配,即銷售收入的30%作為村集體經濟,40%作為村貧困戶的分紅,剩余的30%作為一般戶的分紅。村民在種植中獲得技術同時獲得利益分紅,逐漸轉變發展觀念,變被動引導為主動需求產業,實現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