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3月22日
——瀘定縣產業發展紀實
瀘定冷磧鎮桐子林村民正在管理仙桃。
■本網記者 田杰 馬建華 文/圖
近年來,瀘定縣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打造“紅城綠谷、康養瀘定”旅游新品牌為契機,采取“旅游+農業”“生態+農業”“文化+農業”“互聯網+農業”“園區+農業”的方式,大力發展優質干果、特色水果、綠色蔬菜、道地中藥材、優質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為主的綠色生態特色產業,進一步強化產業支撐。
小仙桃成為村民的搖錢樹
春日的陽光照暖了瀘定大渡河畔的山谷。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3月19日一大早,瀘定縣冷磧鎮桐子林村村主任楊德華迎著明媚的陽光在成片的仙桃基地轉悠,看到長勢喜人的仙桃,楊德華開心地笑了,“這一片仙桃有1200畝,全部已經掛果了,仙桃成熟的時候,商販就在基地來收購,一個仙桃可賣一元錢,品相好的,價錢更高,一畝地就算種100棵仙桃,一棵掛果200個,就是200元,一畝仙桃保守收入至少在2萬元以上。”楊德華說,他們數過,最多的一棵可以掛400個果。
記者站在瀘定甘谷地的通村水泥路上,但見坡上坡下綠油油的仙桃樹扮美了山頭,也點亮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我家里只有4口人,娃娃都在工作。家里就我們兩個老人,我種植了10多畝仙桃,三年后掛果,從前年開始,年收入就穩定在20萬元以上?!贝迕裰艿驴蛋崔嗖蛔刃牡募?,沒有想到小仙桃竟然能夠改變村民的貧窮生活。從甘谷地分路,一邊是通往成都的318國道,一邊是通往雅安石棉縣的省道211線,距離公路僅7公里的大渡河谷居住著100余戶人家。7公里的羊腸小道,阻斷了村民脫貧的希望。賣豬、賣菜,要么自己背到公路,要么請人?!岸垢急P成了肉價錢。十多年前,這里還有住茅草房的村民,貧困狀況就可想而知了?!?/span>
“精準脫貧開展以來,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我們桐子林村該怎么辦?通過市場調研后,我們發現仙桃產量和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旺盛,風險不大,于是,我們村委會成員就到康定市瓦斯溝購買野生仙桃種回來試種,居然獲得了成功,才有了這片仙桃林?!睏畹氯A告訴記者,目前,這里成片的仙桃林地屬于村集體林地,這里是雜草叢生的山坡,坡度都在80度以上,干旱、土地貧瘠、亂石嶙峋,毫無開發利用價值。這樣的土地卻最適宜仙桃種植。仙桃試種成功后,村委會動員村民種植,鼓勵村民勤勞致富,不劃界不打樁,多種多得。先期種植仙桃致富的村民帶動了貧困村民廣泛種植。
“我的仙桃坐過飛機、輪船,賣到了上海、廣州、北京等大城市。”周德康自豪地說,仙桃給他帶來不菲的收入,他還要接濟參加工作的孩子。他們要養娃娃,購房還房貸,壓力太大,他沒有享到兒女的福,只想幫助他們減輕生活壓力。有了錢,周德康還在瀘定縣城購買了商品房?!拔?/span>60多歲了,沒有精力和能力學開車了,要不然,我幾年前就買車了?!敝艿驴抵钢较聨资畱羧思腋嬖V記者,那里的村民就有10多輛小汽車。
正在給仙桃除草的村民梁洪強告訴記者,仙桃種下后,勞動強度不是很大,主要是除草,成林后,還要修剪,要保持行距,不然,密密實實,無法采摘仙桃。仙桃不需要施肥打藥,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因此,雖然價格高,仍然很受消費者喜愛。他的孩子也在工作,家里只有他們兩個老人?!安幌胩珓诶哿?,我只種了3畝,一年有6萬元的收入就足夠了,主要是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桐子林村結合實際,在土質較好的地方發展水果?!拔覀冊诤庸鹊貛Оl展枇杷、麻李子,通過成片發展,已經見到了效益,麻李子放在冰箱里,20多天不會變質腐爛,口感好,銷售不愁。水果產業帶動了村民致富。”楊德華告訴記者,國家的惠民政策好,但不養懶人。水果和仙桃產業成為村民長期穩定的致富產業。如果以2萬元一畝的仙桃收入計算,1200畝的產值就在2400萬元以上,村民打算再發展400畝仙桃。仙桃9月份成熟,由于種植面積大,用工量也很大,雇傭的村民每天有200元的收入,僅務工收入就能夠讓貧困戶掙到一大筆錢。
“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收益,激發了村民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楊德華說,仙桃成規模發展,目前,迫切需要引進涉農企業對仙桃進行深加工,村民已經打出了“幸福仙桃”品牌,若通過企業深加工,不僅可以打響“幸福仙桃”品牌,而且還能夠大幅提高仙桃的市場價格。
特色產業助推率先脫貧
近年來,瀘定縣始終把精準扶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緊盯“率先脫貧、率先小康”“高標準、高質量、示范性”脫貧摘帽目標,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對照“脫貧標準”,堅持“缺啥補啥”原則,全力推進“五大扶貧工程” “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縣摘帽“1低3有” 、村退出“1低5有”、戶脫貧“1超6有”硬指標均實現100%達標,貧困發生率降至1.6%。
2012年以來,瀘定縣委、縣政府準確把握縣情“階段性特征”,針對占全縣63%的行政村、90%的貧困人口居住在高半山的實際,直面問題、超前謀劃,科學編制了《高半山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持續開展以“三個五萬畝”提質增效工程和無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標準化養殖“兩個基地”建設內容的“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計劃”,率先打響“高半山脫貧攻堅戰”,在特色產業上,緊抓瀘定區域特色、“小雜”優勢,以“綠色、無公害、原生態、純自然”“四張名片”為載體,建成特色農林產業22.33萬畝,建成1個省級、7個州級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實施農特產品“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30個,培育出杵坭“紅櫻桃”、黃草坪“雪域野農”蘋果、冷磧“幸福仙桃”、德威無公害蔬菜等本土品牌24個,打造了二郎山吉祥農場、盛煌農業產業園等農業產業大戶20家,初步形成“鄉鄉有示范、村村有品牌”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同時,圍繞“脫貧鞏固”,落實資金240余萬元,支持2014—2017年貧困戶發展個體種植和小家禽養殖產業,保障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充分發揮旅游業對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刺激帶動作用,深挖“紅+綠”旅游資源,成功舉辦7屆“紅櫻桃節”,促進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帶動人均增收2800元。科學有序實施“兩橋三山一環線”旅游開發,加快推進牛背山景區,“九杈樹”“貢嘎東湖”濕地公園,杵坭、田壩、德威“康養休閑產業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實體+旅游”“互聯網+旅游”,打造“紅城綠谷,康養瀘定”新品牌。脫貧致富,全靠產業支柱;扶貧幫困,根本要靠發展產業、實現就業。通過挖掘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堅持“強農優工大旅游”產業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脫貧為目標,以產業為依托,以資源為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把向群眾“輸血”變為幫群眾“造血”,把“幫困難”變為“促發展”,提升貧困群眾勞動技能,實現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助推在全州“率先脫貧、率先小康”,全力打造瀘定經濟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