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7月17日
園區工人正在采摘蔬菜。
炎熱夏季烈日當空,道孚縣格西鄉安珠農業生態示范園內卻是綠蔭蔥蔥。7月9日,當記者來到園內時,只見一排排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草莓、番茄等各種水果和蔬菜長勢喜人,一片生機盎然。 “如今,這里已成為道孚縣觀光果園和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大家從這些招牌可以看出農業示范園的定位:再生、循環、高效、觀光、旅游。”安珠農業生態示范園負責人楊國鑫說。
盤活鄉村資源,壯大集體經濟,農業生態示范園,生態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近年來,道孚縣準確把握農村實際,為實現村民錢包鼓起來的樸實愿望,緊扣產業興旺做文章,讓一批批新農業項目、示范園區不斷涌現,一幅美麗鄉村的現代畫卷徐徐展開。
打造循環農業模式
建立“微型田園綜合體”
在蔬菜大棚內,記者看見生菜、白菜、萵筍等剛冒出新苗,青翠欲滴。楊國鑫介紹道,綠葉菜在本地市場銷量很好,雖然市場上也有外面采購進來的蔬菜,但沒有這里的蔬菜新鮮,所以銷量很好,現在這些蔬菜的市場批發價1.5元左右,一棚菜就能賣1.5萬元左右。“等這茬葉菜收完后,就改栽香菜和芹菜,那邊的兩個大棚還種著西紅柿、黃瓜、小辣椒等,這樣蔬菜大棚一年最少種三茬菜,一年下來一個大棚就能收入近四萬元。”說到這,楊國鑫臉上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楊國鑫隨父親從內地來道孚流轉了372畝土地,建了63個蔬菜大棚。為了提高園地經濟效益,他不斷地琢磨如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這數百畝生態園原本立足于大棚蔬菜種植,如今通過種植業已延伸到了畜牧養殖。”為延長產業鏈條,楊國鑫借助現代農業的春風,把雞場、豬場全部糞污采用固液分離,生產出固體無害化肥料和液體肥料,用來種植大棚蔬菜、水果。經過幾年探索,打造出循環農業特有的“豬—沼—果、雞—果立體種養等多種循環模式,不僅實現了糞污零排放,還實現了農牧結合、種養平衡、資源再利用。
“我們在這里建立了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微型田園綜合體’,還成立了安珠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當地村民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可以參與種養和分紅。”楊國鑫說,自建起了循環農業后,不僅園內效益提高了,而且參與種養的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好甜,這里的草莓汁水多、果肉厚實,真的不虛此行。”記者跟著楊國鑫走進一個草莓大棚,棚內紅綠相間、香味撲鼻,有幾名游客在里面邊采摘邊品嘗,贊美聲不絕于耳。“這些草莓大棚只是循環農業的一個環節,整個園內的蔬菜、水果多達三十個品種,相比傳統種植業,含金量提高了不少。按照不同的成熟季節,這里種植了大櫻桃、草莓等不同季節的水果,游客一年四季進園都有時鮮水果可采摘。”安珠農業生態示范園技術人員陳本忠如是說。
格西鄉微型田園綜合體開啟全縣群眾增收“新模式”。近年來,道孚縣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并逐漸向產業化邁進。全縣采取“支部引領+能人帶動”模式,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發揮村黨支部引領、創業成功人士示范作用;采取“黨支部+企業+貧困村”、“黨員+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以村黨組織為核心,以企業為支撐的精準扶貧組織體系,吸收6個貧困村131戶貧困戶成立以蔬菜種植、生態養殖和休閑農莊為主的微型田園綜合體,帶動培育新型農民;該縣以全州脫貧奔康百公里產業示范帶建設為契機,突出生態和生產、觀光與休閑、民宿與娛樂參與,推出“上山抓野味、大棚摘蔬菜、田間放牛羊”系列體驗式農事,吸引道孚縣及周邊區域游客到此一游,打造全縣農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旅游示范標桿。
變“輸血”為“造血”
探索產業富民新路徑
為了讓當地老百姓從生態示范園中掙到錢,楊國鑫不但用心經營循環農業,而且還有自己的計劃:把微型田園綜合體與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建設觀光果蔬區、親自觀光區、消費餐飲區、民宿生活區和農耕文化體驗區,以現代農業為依托植入富民體系,變“輸血”為“造血”,使得一大批貧困群眾因此受益,也贏得大家真情點贊。
卡勒是格西鄉若珠村村民,也是安珠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的一名工人。兩年來,他家流轉給示范園18畝土地,一年收入近萬元;自己在合作社工作兩年,每個月都有3000元的收入,家庭生活明顯改善。
“以前我在外打工,合作社建立以后,我就回來上班了,如今生活變好了,我們真心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更有信心實現早日脫貧。”卡勒滿懷感激地說。
安珠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自建起后,就給予貧困戶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先流轉土地、優先用工、優先分紅。楊國鑫表示,“我們采取‘土地租用+返聘務工+提成分紅’模式,村民都以土地入股,公司按每年522元/畝的標準支付村民土地流轉租金;當地貧困戶和剩余勞動力可以進來務工,他們每天能掙一百多元錢,掙錢顧家兩不誤。”
“目前,像安珠農業生態產業園和安珠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這樣因地制宜,充分發揮附近各村優勢資源,融合一、二、三產業,多渠道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還僅此一家,全州也并不多見。”格西鄉政府工作人員丹孜熱登向記者介紹,當地黨委政府與企業合作,采取“資產入股+保底分紅”模式,積極探索“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產業發展路子,整合格西鄉6個貧困村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黨員精準扶持示范工程資金102萬元,入股到招引企業以及專合組織,貧困戶按每年不低于5%標準進行效益分紅,10%標準實現保底分紅,逐年加大盈利提成比例,實現1+1>2的產出目標。同時,按照522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372畝,穩定實現6個貧困村年均保底分紅9萬元目標;吸納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成立餐飲、施肥、修剪等勞務服務隊解決32人就業問題,形成“租金+薪金”雙收益模式;訂單生產、按需種養,實行當市場價高于合同價時村民可分散銷售原則,企業與村民簽定種植合同,通過自主銷售和統一收購并行的方式切實解決銷售難題。
“打造田園綜合體要與農民共享利益,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道孚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認為,田園綜合體的基礎還是農業,所以應充分結合新農村建設,通過村企合作模式,讓農民參與和受益。
本網記者 陳斌 張兵 汪青拉姆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