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7月31日
創新產業模式,雙流助力巴塘脫貧攻堅
◎韓國梁 羅向明
7月24日一大早,巴塘縣松多鄉高原鮮生態農業園區的蔬菜大棚里,山東壽光高科溫室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廣彩正忙著指揮工人采摘黃瓜。路邊上,一筐筐蔬菜陸續被裝上蔬菜運輸車。
“今天這個棚估計可以采摘300多斤黃瓜,過幾天青椒和芹菜也要上市了。”李廣彩說,今年底50個大棚的蔬菜將全部上市,明年就可以給巴塘75個村的群眾分紅。
這些大棚,是成都市雙流區對口支援巴塘縣創新模式的載體。通過打破鄉(鎮)、村行政界限,創新跨區域農業生產合作模式,巴塘縣改變了產業周轉金難成氣候和缺少項目、使用率低的困境,也為貧困群眾找到一條脫貧路。
項目來了難題也來了
巴塘縣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四川省4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受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產業一直發展不起來。最讓群眾苦惱的是菜貴。以黃瓜、西紅柿為例,在藏區以外的市場上賣每公斤3元左右的時候,巴塘市場就可以賣到8-10元每公斤,到了冬天,更是達到了14-16元每公斤。
“巴塘市場上的蔬菜90%以上由個體商販從內地和云南販運進來,遠距離的運輸成本直接導致蔬菜價格上漲,增加了城鄉人民的‘菜籃子’負擔。”巴塘縣農牧局副局長包文廣說。
這一現實深深觸動了成都市雙流區對口支援巴塘的援藏干部。通過援藏干部多次接洽,山東壽光高科溫室工程有限公司走進了高原,經過對當地蔬菜市場的調查、土樣以及水質的化驗,得出了在巴塘可以發展高原生態農業的結論。
但一個難題也擺在了面前:投資壓力和風險,超過了企業的承受能力。“我們測算了一下,在高原上投資一個大棚的資金是其他地方的2-3倍,如果光靠我們企業的力量,風險太大。”李廣彩說。
初步測算,松多鄉126畝土地,先期的土地整理、土壤改良、大棚工程建設等約需要資金3500余萬元,這讓企業心有顧慮。
經過談判溝通,山東壽光高科溫室工程有限公司給出了自己的底線:投入20%的資金,帶技術、工人來巴塘,確保這個產業做成功。但巴塘縣政府將省、州各級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各項資金進行了拼盤整合,還有將近一半的缺口。
集體算賬眾籌建項目
為了把這個項目做成功,巴塘縣絞盡了腦汁。
怎么辦?在對全縣的扶貧資金、產業發展周轉金進行梳理后發現,國家配套用于村集體發展產業的周轉金找項目難,其中不少還“趴”在賬上。
“把這部分資金盤活,既可以解決這個蔬菜產業項目建設的問題,又可以讓村集體產業發展周轉金有使用的載體,增加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巴塘縣國資公司董事長張輝剛回顧當時的思路。
巴塘縣動員各鄉鎮干部給村民們算賬:巴塘縣與山東壽光高科溫室工程共同組建農業公司,注冊資金3500萬元,每年700萬元的利潤,如果村里將產業發展周轉金50萬元入股,每年就可以有10萬元的分紅;股份由國資公司代持,以村為單位持有股權證,風險可控。
村民們都覺得有賺頭。兩個星期的時間,巴塘縣35個貧困村和40個非貧困村與巴塘縣國資公司簽訂了代持股份的協議書,眾籌村集體發展產業的周轉金1800余萬元。
今年3月,巴塘縣高原鮮生態農業項目正式啟動建設。目前,項目建設已完成了70%,先期完成的蔬菜大棚里已是生機盎然,黃瓜、辣椒、西葫蘆、芹菜等蔬菜已經推向巴塘及周邊市場。
“初步測算,項目年利潤約700萬元,5年左右實現投資成本回收,純收益期15年左右,20年項目總收益至少1億元,村集體股權分配紅利至少可達5200余萬元。”張輝剛說,這個項目開創了“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優勢互補、園區共建、利益共享”的高原農業產業新的“飛地經濟”的發展方式,入股村集體能夠實現較為穩定的年度分紅收益,貧困群眾可享受集體收益分配,實現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