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8月08日
“四好”花開幸福來
◎縣委中心報道組 堯智康
鄉城縣緊扣四川省委要求,以“四個好”為鄉村振興開辟新路。如今,走入該縣的貧困村,處處可見“四好”創建的宣傳,干部們談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對照“四好”標準開展扶貧工作。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7月的鄉城縣洞松鄉熱斗村藍天白云,郁郁蔥蔥。一幢幢白色“小別墅”錯落有致,門窗、屋檐、圖騰無不帶有濃郁的藏民族特色。
走進村民扎西曲批的家,客廳、臥室、廚房和衛生間一應俱全,前面有院子,屋后還有一小畦菜地。“現在用上了沖水式廁所,過去可不敢想!”扎西曲批說,以前人畜混居,灶臺堂屋不分,屋里黑乎乎的,房子內外遍地是糞便,晴天灰、雨天泥,人難得洗回澡,更別說洗衣服、被褥了。“過上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扎西曲批曾以帳篷為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前幾年,在政府宣傳下,他和臨村29戶高山牧民整體下遷。政府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上引導群眾開墾耕地,種植果樹,建好了硬化路、電力和通信線路。“自從建起太陽能提灌工程,把水引到田間地頭,特色農業就有了希望。”洞松鄉黨委書記朱秀軍說。
鄉城縣地處干旱河谷地帶,“人在半山住,水從谷底流”成為全縣大多數農牧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5.3倍決定了“春種一大坡,秋收幾小籮”。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重心下移農村,大力實施產水配套工程,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率先在全州實現“鄉通暢、村通達、村通暢”三個百分百,累計將313戶1759人搬遷至海拔較低、交通方便的區域,通過發展產業,使搬遷群眾“留得住、能致富”。
穿過千年的菩提樹,白色藏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納西木樓在此格外搶眼,獨特的山歌號子引來游人的停足,樹上上已墜滿果實。
仲德村村民益西尼瑪經營一家聲名遠播的四星級鄉村酒店,年收入20余萬元。除此之外,還發動村民來務工,并銷售本地農產品。“以前,我們仲德世世代代都是靠天吃飯,現在不同了,來仲德的游客絡繹不絕,周末縣上的也常常來我處體驗農家生活。”益西尼瑪說。
如今,仲德村光環數不勝數,全國第五屆文明村、四川十大幸福美麗新村、鄉村旅游脫貧示范村……去年,該村還作為主景區,承辦了四川省第八屆秋季版鄉村旅游藝術節。
旅游特色不僅在于古村落的保護,更重要來源特色產業的支撐。近年來,該縣以全域旅游統纜經濟社會發展,加大企業扶持,已引進農牧產品加工、藏豬藏雞養殖、光伏等企業17家,大力支持藏豬、藏雞、芫根、中藏藥業、藏梨果茶等產業基地建設和鄉村旅游、林果采摘園發展,通過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去年僅釀酒葡萄和菩提,戶均增收1.06萬元和5376元。
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這么多廢紙可以換兩根鉛筆”,3年級2班學生曲珍用稚嫩的聲音回答。
在農村,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時代、新生活、新風尚”創建活動正在開展。各村扎實開展“五洗一掃”并將講文明、比衛生等納入村規民約,縣委、縣政府為每戶配置了焚燒爐架,為每村配備了清掃車、垃圾池、垃圾房、垃圾桶等環衛設施,并配備了2至4名保潔員。
淵源流長的“凈土香巴拉”文化厚重而深遠,近年來該縣將本土民族民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以鄉城群眾“干活15天,休息1天”的“農牧民星期天”活動為載體,積極培育和踐行具有藏區特色,接地氣、有新招、見實效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的農牧民星期天,可不是僅僅唱歌跳舞,縣上會派干部來開展政策宣傳、技術培訓,傳授知識,我們也會進行最美庭院、最好家風、最凈家庭評比,大多數群眾文化程度低,我們還開展了黨報黨刊“讀報日”活動,有時也會調解鄰里糾紛,俗話說相逢一笑泯恩仇嘛。”青麥鄉仁堆村支部書記鐵比說。
以核心價值觀“24”個字為標準,對村對戶對人開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守法之家”創建,“敬親孝老、致富帶頭榜樣”選樹和“最美庭院、最美村寨、最好家風、最凈家庭”評比的“三創兩樹四評比”活動,截止目前,鄉城縣共創建、評比、選樹命名“三創兩樹四評比” 村23個、戶2312個、個人327人,文明守法誠信新風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