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0月24日
得榮縣多舉措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學生們在寬敞整潔的校園內開展課間活動。
◎縣委中心報道組 黃穎 文/圖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是實現教育公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的一種必然選擇。近年來,得榮縣結合縣情,采取措施,為適齡少年兒童提供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滿足群眾對教育的期望。“同沐陽光、共享資源、教育公平、均衡發展”,關愛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讓每一個孩子公平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得榮學子沐浴著教育公平的陽光。
A
硬件提升促均衡
隨著縣域經濟的穩步發展,城鎮化趨勢明顯加快,相對落后的教育發展現狀與人民群眾優質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得榮縣邊遠地區群眾居住分散的鄉村,學校規模小、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水平低,極大地制約了教育的均衡發展。2017年,縣委、縣政府編制實施《得榮縣學校布局調整專項規劃》,穩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大力改造薄弱學校,調整盤活資源,促進了學校規模化、優質化、均衡化發展,為學生營造了舒適的學習環境,為教師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硬件。
近年來,該縣堅持以改薄促均衡,爭取和投入各類資金21.225億元,規劃實施了22個學校建設項目,改擴建校舍面積11.5224萬平方米。為實施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投入980萬元按照省定的標準采購了教學儀器、設施設備,加強內部設施配備管理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集中力量改造提升薄弱學校,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為創建標準化學校提供了保障。
距縣城38公里的白松鎮,結合布局調整,以整體集中、個體獨立的方式建設了“白松集中辦學點”,占地265畝,規劃總投資2.6億,包括縣中學、第二完小、白松幼兒園三所學校。2017年啟動實施前期項目5項,投入資金6500萬,新增校舍面積9800平方米。
同時,積極架構得榮“123”智慧教育信息化模式,全面完成甘孜州教育城域專網建設和縣城小、縣中學等7所學校校園網建設及無線覆蓋,電子白板班班通建設實現了全覆蓋。同時,為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添置計算機248臺、一體機17臺、新增圖書近70萬冊,配齊配足了體音美教學器材,有效縮小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
教育惠民促均衡
B
“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是得榮縣委、縣政府的莊嚴承諾。得榮縣長期堅持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教育惠民政策,3年來,投入2668.96萬元,落實“三免一補”、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高海拔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的取暖問題、營養改善計劃等教育惠民工程,貧困學生救助實現“全覆蓋”。
該縣縣委書記雷建新感慨地說:“教育承載著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幸福新得榮的光榮夢想,寄托著2.6萬得榮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希望。優先發展教育,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是我們肩上不可推卸的重任,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進一步統一思想、強化措施、鞏固成績、改革創新,為讓得榮兒女‘上好學’,為創建藏區一流人民滿意教育再續篇章,再鑄輝煌。”
該縣大力實施義務教育學生關愛工程,全力保障教育公平,切實從制度上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少兒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 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捐資助學,促進助學濟困良好風尚形成,“新夢想教育基金”、“成都老房子得榮助教金”、 重慶科創公司、天津樂杰建材有限公司深入開展扶貧助學活動,從經濟上幫助家庭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讓他們圓了讀書夢。
隊伍建設促均衡
C
得榮縣轄12個鄉鎮127個行政村,2個社區,245個自然村,人口2.6萬。現有中小學校14所,其中中學1所、小學13所,中小學在校生共計2975人,中小學教職工385人,其中高級教師66人、一級教師129人、二級教師138人、三級教師52人、州級骨干教師35人(其中優秀校長3人,名師3人)。
在加快城市優質學校與農村學校的資源整合過程中,該縣進一步落實城鄉學校之間、優弱學校之間“捆綁式”“結對子”幫扶活動,積極探索城鄉學校聯動發展模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著力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同時,輸血融入造血,打破城鄉壁壘 ,教師資源共享,不再“一枝獨秀”,通過結對幫扶、名師帶徒、對口交流、掛職鍛煉、梯次培訓等形式,實現了大范圍、多形式、分層次的城鄉教師交流和培訓,教師師德修養和業務能力穩步提升。2015年至2017年,城鄉交流校長、教師106人次,開展優秀教師送課下鄉12次。
為均衡城鄉教育資源,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該縣大力宣傳激勵教師到農村任教,并按照學校條件艱苦程度對農村教師每月給予生活補助400—600元,修建教師周轉房108套、擬建80套,重點解決邊遠學校教師住房問題。
該縣教體局局長阿郎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正是推進教育均衡的‘源頭活水’。”師資的均衡,為得榮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內涵發展促均衡
D
以“區域文化”為主題,扎實培植校園精神。著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立足實際、接地氣、有特色,投入1023萬元全面實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文化育人氛圍,打造一校一文化、一校一特色,培植了校園精神、引領了師生成長。城關片區寄宿制學校的“智雅文化”、古學中心校的“家文化”、子庚片區寄宿制學校的“和文化”、奔都鄉中心校的“書香文化”、八日鄉中心學校的“竹文化”等已成為一張張亮麗的校園名片。八日中心校的竹編、瓦卡中心學校的學羌舞蹈等特色辦學成效初步顯現,得榮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得以傳承。
以主題教育為抓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德樹人、以體益智、以藝怡情為基準,開展感恩、傳統勵志、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常懷感恩之心,樹立崇高志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陽光體育一小時、讀書活動、科技活動、文明創建等特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目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合格率分別為99.03%、97.25%,在2014年甘孜州中小學生藝術節中獲得康南分賽區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得總決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充分激發了學生潛能,培養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
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開全、開足、開好各門課程,特別是德育、音體美、科學、校本課程有教師、有課時、有質量,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扎實開展“課內比教學”、“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以賽促學、以學促教。積極打造品質課堂、品味課堂、品牌課堂,創新教學“一二一”“二+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