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4月25日
牧民牧場打工。
游客草原旅游。
牦牛絨加工。
◎縣委宣傳部 葉強平 文/圖
沿襲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牦牛始終逃不出“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循環,這是被譽為“藍色星球下最后一個游牧部落”理塘縣高寒牧區過去的真實寫照。
而如今,牧民住進了溫暖的定居房,冬春牧草不短缺了,集體牧場效益凸顯,牧場變景區,牦牛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傳統牧業正一步步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定居興牧 牧民過上幸福新生活
曲登鄉渾查村70多歲的牧民伍金一家以前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歐地科高山牧場上,幾根柱子撐起牛毛織的帳篷就是一個家。夏天怕落雨,冬天怕下雪,光線也暗,濕氣也很重,全家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風濕病。伍金說:“沒有在高寒牧場上過游牧生活就不知它的艱難和困苦。”
2009年9月,理塘縣啟動實施牧民定居行動計劃,伍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通過三年多的努力,全縣完成24個鄉(鎮)的68個牧民定居點,共7498戶、32120人的定居房建設,全部牧民實現了“下馬定居”。同時配套建設68個牧民定居點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從“陰暗潮濕”的帳篷到“亮敞溫暖”的定居房,從“數星星”到“看電視”,從小病拖成大病、偏遠無法上學到就近看病、讀書,從原始生活到學會使用家用電器,游牧民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宏偉目標。
草是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在渾查定居點,每家每戶房邊都有一畝左右的種草基地,村上有打貯草基地,涌現了一批種草專業戶。牧民昂旺丁真說:“像我們這個高寒牧區,是雪災經?!忸櫋牡胤剑淮窝?,作為‘命根子’的牲畜損失慘重,稍不注意,所有的家產就會‘洗白’。今年春天下了好幾場大雪,我家幾十頭牦牛都沒缺過飼草?!?/p>
昂旺丁真得益于理塘縣確立的“以草為業、種草養畜”的發展模式。在奔戈鄉卡灰村霍曲吉祥牧場每年僅牧草出售人均增收達200元以上,牧草種植已成為促進牧民脫貧增收的“綠色產業”。全縣已完成退牧還草735萬畝,每年實施草原禁牧補助428萬畝,草畜平衡獎勵632萬畝,累計完成出欄減畜70余萬羊單位。實施草地改良20萬畝,人工種草、臥圈種草15萬畝,新增青干牧草4200萬公斤,增加草原承載6.3萬羊單位,建設貯草庫7個4000平方米。
“基本形成了‘縣有抗災保畜貯草基地、村有村級打貯草基地、戶有戶營割草地’的三級牧草基地新格局,做到‘小災可控、中災能防’,破解了高原牧區冬春牧草短缺的現實問題,減少人畜對草原生態的破壞,有效推進了長江上游生態脆弱區的生態保護和生態大平衡?!笨h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負責人翁登說。
抱團發展 農牧民齊心闖出致富路
藏壩鄉是理塘縣出了名的窮鄉,全鄉7個行政村有6個是貧困村。貧困面這么大,貧困程度這么深,要脫貧,這讓鄉黨委書記健康感到擔子的沉重。2016年年初,5次村民大會,10多次村“兩委”會議,抓住12.9萬畝草場優勢,終于將全鄉村民抱團發展養殖業敲定。
通過“規模養殖場+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在縣財政撥啟動資金100萬元,全鄉468戶每戶入股1頭牦牛,自主管理、自主運營,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專業養殖合作社2016年4月中旬啟動運行。甲空村貧困戶益西曲扎說:“他家沒有勞動力,想發展什么都困難,自從有了牦牛專業養殖合作社,就像把牦牛存到‘銀行’里,年底就可以分紅,并且非貧困戶與我們貧困戶是按三、七分成,到哪里也找不到這樣的好事”。通過產權量化、確股到人、按股分紅的方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民”。
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農總畜牧師畢堂平說:“我局成立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集體牧場專家服務團隊,制定了標準化飼草料基地建設規程、半舍飼養殖技術標準、動物疫病防控技術規范,強化技術措施為集體牧場服務?!?/p>
像藏壩鄉一樣,曲登、村戈、奔戈3個純牧業鄉開展以組建優質牦牛集中飼養,配套修建先進標準化的飼養基礎設施,并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設溯源、疾控體系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牧場建設。集體牧場的建立,實現了牧民從家庭養殖到集中規模養殖方式的轉變,建立專合組織集中出欄出售,解決了老百姓惜殺惜售的問題。春季牲畜死亡率下降至2%以內,商品率提高5%以上。
股份制的集體牧場實現了“戶戶參與、整體發力、共同致富、抱團發展”的利益新格局。2018年,理塘縣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在全縣11個鄉13個貧困村建立集體牧場13個,780牧戶3800多人加入集體牧場,其中貧困戶157戶729人。截至目前,集體牧場養殖牦牛2100余頭,出欄牦牛305頭,出售牛奶3萬公斤,實現收益280萬元,入股戶均分紅820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分紅950元。
轉變觀念 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理塘牧民們一直以畜多為榮,成為制約該縣草原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牧民增收的“瓶頸”。為改變群眾思想上存在的誤區,建立出欄出售獎罰激勵機制,調動牧民出欄出售的積極性。
牧民愿意賣,可賣給誰?理塘縣遠離大中城市,農畜產品加工滯后,市場渠道窄,嚴重影響現代草原畜牧業的發展。
理塘縣把畜產品肉奶加工作為突破口,重點扶持理塘高城鵬飛牦牛肉加工企業,引進藍逸奶制品加工企業,引導企業與集體牧場和牧戶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公司與合作社達成了牦牛肉奶長期保價收購協議,大力推廣訂單保收模式。加工企業不斷改進加工工藝、規范工藝流程、研發加工新產品,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延伸了產業鏈。
目前,鵬飛公司年屠宰牦牛2萬頭,加工高原特色的風干牦牛肉、金絲肉干等系列產品已遠銷成都、重慶、廣州、西藏等省市區,年銷售額達到6000萬元。藍逸公司收購牦牛奶60余噸,加工生產地方風味的牦牛奶、牦牛酸奶、冰淇淋等產品投入市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25萬元。通過創新機制與畜產品加工企業組合發展,有力帶動了理塘縣2000多牧戶1.2萬牧民大力發展牦牛養殖,實現牧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2018年7月31日,奔戈鄉卡灰村牧民格拿一邊數著賣46.2斤牦牛絨得到的1963.5元錢,一邊高興地對理塘縣亞吉牦牛絨加工有限公司收購員土旦說:“以前我們一直為牦牛掉下的毛絨頭疼,沒想到現在還變成了寶。”
目前,公司與理塘縣曲登等5個鄉的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牦牛絨收購合同,帶動周邊鄰縣乃至其它藏區牧民賣牦牛絨的熱情,2018年已收購原絨10萬斤,老百姓直接收益1000萬元,推動畜牧業經濟和加工行業的快速發展。
2019年,《理塘縣現代農牧業產品加工貿易區規劃》提上了議事日程,制定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縣城西征地1050畝,建立康南農畜產品集中加工園區,引進三家龍頭加工企業入駐園區,理塘縣的畜牧業產業鏈條將不斷延伸。
專業合作社 讓牧旅聯姻結碩果
廣袤的草原、綠色的畜產品、傳統的牧區生活是廣大旅客向往的地方,理塘縣緊緊依托資源優勢,以“八一”國際賽馬節為載體,以節會友,以節招商。積極培育以草原觀光、攝影、騎游、放牧、住帳篷、吃藏餐、休閑娛樂、產品展銷為一體的旅游接待服務中心。
2014年以來,在奔戈鄉卡灰村組織牧民出資出物組建了“霍曲吉祥牧場專業合作社”,重點打造牧旅結合休閑觀光示范點,入社會員覆蓋卡灰村174戶牧民群眾1133人,2017年霍曲吉祥牧場實現特色餐飲和休閑娛樂外包出租22萬元、民居接待7萬元,實現了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非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
牧場變景點、家門口打工、奶產品銷往北京等高端市場,這是奔戈鄉卡灰村牧民過去想都不想的事情,通過多年的牧旅聯姻,探索走專業合作社路子,在美麗卡灰的草地上“長”出了幸?;?。
提起“所波大叔騎友之家”,在網上和騎友中名聲很響。2011年,所波大叔從禾尼鄉中心小學退休??礈柿酥袊蠲谰坝^大道上毛埡大草原這個商機,就動員兒子建定居房搞民居接待。他的“騎友之家”一開張以方便、安全、干凈且價格便宜吸引了不少騎友。在高原藏區旅游旺季,所波大叔的“騎友之家”每天基本滿客,去年收入就有70多萬元。
地處國道227線的濯桑鄉漢戈村,實施漢戈村民俗接待中心項目,打造漢戈花海,修建賽馬場、游客中心、鍋莊廣場等,引進成都國旅在花海草地旁建起甘孜州首家星空帳篷營地。2018年開發的星空帳篷營地20萬元,花海有17萬元管護費,黑青稞賣了3、4萬元,還有廣告費、出租收割機,村集體經濟純收入50多萬元。漢戈村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4800元上升8800余元。
理塘縣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牧民轉產轉業,在國道318、227沿線大力扶持“藏家樂”“牧家樂”“自駕車營地”“騎游之家”等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發展,引導牧民從事旅游接待及旅游小商品加工,目前全縣已有上規?!膀T游之家”等接待服務場所15家,從業人員100余名,年接待游客2萬多人,戶均年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牧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為該縣探索建立現代草原畜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住暖房,興產業,牦牛產品俏四方。理塘縣緊緊依托草原生態保護政策,立足草原畜牧業優勢資源,培育集體牧場經營主體,探索建立草基地,搭建肉奶銷售平臺,有力推進了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草原處處也呈現出牧區新生活的壯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