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6月26日
開展集中宣講。
冷磧鎮木瓜溝村演出隊表演節目。
◎劉珊 文/圖
瀘定縣緊緊圍繞“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這一主題,始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正面宣傳教育、浸潤式引導,大力實施“潤育工程”,全力助力脫貧攻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8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瀘定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全省第二批、全州第一個脫貧摘帽縣,完成了高質量高標準示范性脫貧摘帽的歷史使命。
"土味"宣講服務群眾凝聚人心
自去年以來,瀘定縣各鄉鎮的干部群眾都認識了一位叫余鋒的小伙子,“個子高、嗓門大、懂得多,他講的東西我們都聽得懂,也喜歡聽......”這是老百姓們對他的普遍評價。余鋒,瀘定縣興隆鎮人大主席團主席,2018年被聘為“州委宣講員”,連續兩年參加州委“和諧鄉村行”宣講活動,教師出身加上常年的鄉鎮工作經歷,讓他懂得怎樣與老百姓溝通交流,他的宣講風格樸實、語言幽默,深受老百姓喜愛。
該縣按照“部門推薦、統一選聘、動態更新”原則,從全縣各鄉鎮、各單位中挑選人才,建立“瀘定縣理論政策宣講志愿者后備庫”,組建了一支全域覆蓋、資源共享、結構合理、專兼結合、服務基層,能夠滿足新形勢下宣講工作需要的宣講隊伍,并重點培養了“山歌王子”吳全清、“嵐安文化傳承人”黃能貴、“90后法治宣傳員”丁真彭德等優秀的本土群眾宣講員。群眾宣講員把對于老百姓來講枯燥深奧的會議精神和法律法規用本土語言和山歌,闡述成為群眾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意思,使理論宣講鮮活起來,獲得群眾連連稱贊。“太陽出來照山川,富民政策進校園,書費學費全部免,每天一頓營養餐,寄宿學生不拿錢,師生家長笑開顏,富民政策進校園,好處多多說不完......”杵坭“山歌王子”吳全清用自創的山歌宣傳脫貧惠民政策,讓宣講現場掌聲、笑聲不斷。這種“接地氣”的宣講就像是宣講員在與左鄰右舍拉家常,既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也提高了群眾的參與性和積極性,過去那種“聽完一半走一半”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18年以來,該縣逐步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宣講隊伍,持續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戰略思想、省州縣全會精神等宣講活動,累計受益人數8萬余人次。除了集中開展理論政策宣講,還通過“四下鄉”“農民夜校”等載體,把宣講與鮮活的表演、和諧的互動融合起來,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講,讓理論宣傳入耳入腦、可信可親,切實打通了黨的創新理論走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以文化人 群眾性文化活動助脫貧
2019年初,一臺名為《飛奪瀘定橋》的實景劇橫空出世,這是瀘定縣實施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地打造提升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文化浸潤行動的有力載體。該劇一經推出就引起各方關注,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州內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中小學校等紛紛組織觀看,這部融體驗、觀賞、教育于一體的實景演出,已成為瀘定縣紅色旅游和紅色教育的扛鼎之作,讓瀘定傳承已久的紅色文化和飛奪瀘定橋精神得到進一步的提煉和升華。
傳承紅色文化任重道遠,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也是該縣黨委政府的不懈追求。在脫貧攻堅行動中,38個貧困村均按照“六有標準”建成了文化活動室和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活動場地、舞臺、閱報欄、數字智能影音設備、特色樂器、健身器材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每個村都組建了自己的業余文化演出隊,逢年過節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冷磧鎮木瓜溝村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的佼佼者,僅自己村上的演出隊就成立了3支,人數達100多人,其自編自導自演的小品《征地》、快板《新村贊》等節目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隨著文藝活動的持續深入開展,如今鄰里糾紛沒有了,吵嘴鬧事的沒有了,民風純潔了,社會和諧了,我們村至今保持著零上訪記錄。”木瓜溝村村主任陳長均說。
據統計,該縣每年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都超過了70場次,放映公益電影1400余場次,覆蓋全縣127個行政村(社區),服務群眾5萬余人次。
價值引領 紅色瀘定綻開文明之花
在瀘定城鄉的公交站臺和農村客運招呼站臺,有一張海報特別引人注目,海報上面的人都是大家身邊的熟人。他們中有醫生、農民、教師、打工者......普通的職業、不普通的行為,是他們榮登這張“瀘定縣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好人榜”的原因。2018年以來,該縣大力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勇救落水兒童的藏族小伙高峰、扎根基層教育25年的成武小學校長楊開錦、醫技精湛服務群眾的醫生宋云霞、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德威鄉海子村原支部書記陳朝貴等身邊好人先后被評為敬業奉獻、見義勇為類“四川好人”;杵坭鄉雷元強夫婦先后獲得“全國綠色潔美家庭”“四川省十大綠色潔美最美家庭”“全省最美家庭”“州級文明家庭”多項榮譽稱號。
在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該縣堅持“以點促面”“以小促大”的思路,精心打造8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點,以此帶動全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七進七促”工作。同時,結合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講誠信;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生活美”為主題的“六講五美七進”活動,持續鞏固文明創建成果,全縣干部群眾文明素質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截止目前,該縣已創建縣級“四好村”101個、州級“四好村”79個、省級“四好村”12個;創建縣級文明村55個、州級文明村39個、省級文明村1個、全國文明村1個;評選“五星級文明戶”226戶。
全面普法 群眾法治意識明顯增強
實施法治普及行動,培育法治文化環境是州委“潤育工程”實施意見中作出的重要部署。瀘定縣認真貫徹落實州委安排,結合實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在“三八”婦女節期間,開展“婦女維權周”活動,結合審理較多的案例,如家暴、婚姻家庭財產糾紛、撫養糾紛等涉及婦女兒童權益的案例,以集中宣傳和深入社區、村組、家庭的方式,全方位開展宣傳。開展“生態旅游、法治同行”活動,在瀘定橋景區和海螺溝景區等地廣泛開展旅游消費維權知識宣傳,進一步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法治意識。加強重點工程建設周邊、移民安置點等重要節點、重點地區的法治宣傳教育。到各鄉鎮、村組、社區巡回審判、法治宣傳、案例講析、上門立案30余次。瀘定巡回法庭到德威鄉咱威村開庭審理尹某某盜竊案并開展庭后釋法,切實提升群眾法治意識。
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該縣堅持“校內法治教育課”與“社會第二課堂教育”相結合,以發放宣傳資料和舉辦法治講座等寓教于樂方式,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利用每周班會、開學第一課、升旗儀式、懸掛橫幅、制作黑板報、展板、陳列櫥窗等形式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通過“小手拉大手”,教育引導學生及家長崇尚文明、拋棄陋習、學法守法。
目前,該縣已建成1個省級“法律進鄉村”示范點、1個州級法治示范鄉(鎮)、1個州級學法用法示范機關、1個州級依法治村(社區)示范村、2個州級依法治校示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