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搬出窮旮旯 過上好生活

甘孜日報    2019年12月31日

吉村(左一)和家人開心地在一起。記者 張兵 攝

◎見習記者 丁瑤

12月20日,乘車從巴塘縣城出發,十多分鐘后便來到地巫鄉甲雪村,隨著蜿蜒的柏油路,記者一行來到村民吉村家。吉村是地災移民搬遷戶,此時的他正和幾個村民在給家里藏式樓房木柵欄上刷松油,門前的自留地里種滿了各類蔬菜,一片生機盎然。

吉村家的樓房是2014年蓋的,共有兩層。記者一行隨吉村進屋,只見客廳裝修極具藏族特色,且寬敞明亮。客廳正中掛的是毛主席的畫像和妻子閑時繡的布達拉宮刺繡。他說:“我做夢都沒想到能搬出山旮旯,住上這么舒適安全的房子,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這都要感謝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啊。”

甲雪村原址離縣城140公里,土地貧瘠、地災頻繁,村民們只能靠天吃飯,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吉村回憶說:“夏天山洪暴發,泥石流能將村民的房子卷走,什么都不剩。而且那時村里地面沉降時有發生,每年看著房子一點點下沉,村民住得心驚膽戰的。”由于地基下滑,大部分村民們花一輩子積蓄修的房子不到幾年的時間便無法正常使用,村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很多村民只能四處投親寄住。

2003年縣委、政府多次邀請省地質勘探專家對甲雪村進行勘查,經專家鑒定認為該村不適宜居住,提議應盡快實行易地搬遷。為了讓村民早日搬遷,過上安心的生活,村黨支部深入村民家中做思想動員工作,細致宣傳移民搬遷的各項優惠政策。2012年來,通過努力,在村支部書記及黨員干部率先帶頭搬遷下,全村77戶村民同意搬遷。

“移民搬遷時,國家給了我們很多幫助,比如無償補助地基、3萬元的移民搬遷補貼,還可以去信用社貸款。”想起當時搬遷時的情景,吉村依然感慨萬分。

吉村沒上過學,從小在家放牛,16歲就隨村里人外出務工。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走上了經商的道路。“有天我收工回家,看見路邊有人在收核桃,我就想村里的核桃那么多,不如回家收了給他,這樣自己和村民們都可以增加收入。”說干就干,吉村在與收購商商量后,回家開始在村里面收核桃,那次收購商給了他3萬塊錢。嘗到甜頭的吉村一發不可收拾,這一收就收了16年的核桃。他到過全州很多的縣城,還將山里面核桃銷到了外省。“起初在原來的村子時,我騎著毛驢一家一家地收,收完又要在村里等貨車來拉,那時候通訊又不暢,傳話帶口信兒才行。等得久的時候,甚至幾天都沒有貨車進來,一個村的核桃從收完到運走,至少得花十天的時間。自搬到現在安置點后,交通和通訊都太方便了,一個電話,隨時都能找到貨車,一天不到就能收完。”

吉村2017年收入近20萬元,在自己富起來的同時,吉村還時時不忘處于貧困狀況的村民。2018年,吉村帶著村里20個貧困村民去收核桃。“以前,我在其他地方打工每天最多能賺150元,吉村哥給我200元一天,還管吃,如今我也可以靠自己雙手養家糊口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吉感激地說。

“為讓村民們搬到這里后,穩得住、能致富,我們村兩委因地制宜制定了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將貧困戶納入現代農牧業產業發展體系,實施‘一戶一法’‘一村一策’。在移民搬遷安置點,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本地藏豬、藏雞養殖業。落實養殖基地,建立激勵機制,拓展銷路,將藏豬、藏雞養殖作為村民致富奔康的主要項目。同時,大力推廣民居接待、蔬菜大棚示范種植等示范項目,加大勞務輸出。而且今年3月我們村里建了全州第一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預計每戶每年增收1000余元……”聞訊而來的村主任,面對記者侃侃而談。

“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那么好,我們老百姓沒理由不好好干。明年,我準備帶著村里人收野毛桃,我相信,只要肯埋頭苦干,脫貧致富不是夢。”吉村洋溢著喜悅的笑容,為這個冬天平添了一份暖意。




  • 上一篇:九龍縣助力退役軍人創業
  • 下一篇:新春到 年味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