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甘孜縣農牧民喜發生態財

《甘孜日報》    2014年03月12日

本網訊(李珍蘭)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目標,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甘孜的青山綠水,保證甘孜的可持續發展,把甘孜建成生態秀美、宜居宜旅的城市。”日前,甘孜縣委書記張永德在全縣經濟工作會上向全縣干部群眾發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縣的動員令。近年來,甘孜縣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經濟效益也日益顯現。這一切得益于該縣在生態建設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
   “自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我們這里以前光禿禿的荒山、荒坡借助這項工程被重新‘染綠’。同時,通過落實政策,兌現錢糧補貼,不僅使我們老百姓的基本口糧得到保障,而且使群眾的收入穩步增加。”一說起生態建設,斯俄鄉二村支部書記生龍降措總是感觸頗深。
   12年來,退耕還林工程是甘孜縣在生態建設中譜寫的重點曲,全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連續幾年未發生森林火災。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3.8萬畝,每年得到國家補助近1000萬元,既促進和提升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也讓農民在植樹、種草、治荒中得到了實惠。
   色西底和呷拉鄉是甘孜縣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的試點鄉,發展有機生態農業是該縣做活生態的又一重要舉措。該縣將兩鄉規劃為現代農業區,打破單一的傳統種植、養殖模式,破除老百姓靠天吃飯的傳統觀念, 按照“一鄉一業、多村一品”的思路,著力培育青稞、油菜、馬鈴薯、蔬菜等生態特色農業產業,在呷拉鄉呷拉村建成青稞高產高效示范片2000畝,在奪拖村建設春油菜高產高效示范片400畝,在笨德古、柯多、自貢村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有機生態紫皮馬鈴薯種薯高產高效示范片1000畝, 當地群眾也因此大大增加了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展生態農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前幾年,在縣委、政府的支持下,我貸款開辦了一家天然溫泉澡堂,沒有兩年本錢全回來,現在每年的收入不少于10萬元,”甘孜鎮河壩村村民扎呷告訴筆者。甘孜縣地熱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該縣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斷加大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縣委政府通過多種渠道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現在,在該縣旭日嶺不僅建起了卓德溫泉,開辦了多家溫泉澡堂,而且還修建了朱德總司令和五世格達活佛紀念館,形成了甘孜生態旅游風景線。2012年,甘孜縣旭日嶺風情園項目在成都成功簽約,招商引資總投入約7.5億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四星級溫泉酒店、濕地生態公園、特色藏族民居改造等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有力促進甘孜建設“宜居、宜商、宜旅”的康北旅游接待中心城鎮。
   為推動生態建設平穩有序,近年來,該縣始終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常抓不懈。縣委、政府先后召開縣委常委擴大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生態建設工作會議,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環保、發改、財政、農牧、城建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生態建設領導小組,確保各項任務的有效落實。此外,該縣堅持把培育生態理念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貫穿于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之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之中。每年都要利用“ 世界環境日 ”、“ 世界水日”、“全國土地日”、“植樹節”等節日,編印生態環保知識手冊下發到鄉村、社區、學校、企業;利用媒體宣傳生態環保常識,介紹環保法律法規,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同時,推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導綠色消費、綠色采購、綠色銷售、綠色出行等綠色環保健康的生活,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
   “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大手筆打造美麗生態新甘孜。”縣人民政府縣長龍明阿真說。據悉,今年,該縣將投資473萬元啟動實施斯俄一村泥石流治理工程,投資1118萬元開工建設四通達鄉塔拖村、四通達村泥石流治理項目,投資646.92萬元開工建設濕地恢復項目,投資220萬元完成貢隆二村生態恢復治理工程,投資256萬元完成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投資2560萬元完成查龍、甘孜鎮等13個鄉鎮沙化治理工程,投資260萬元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保存補植和森林撫育等項目。 
   生態建設永無止境,甘孜縣傾力打造成長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重要縣,把生態惠民落到實處。

 
  • 上一篇:生態文明建設美了九龍縣
  • 下一篇:鄉城縣生態經濟“唱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