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村民不領分紅款 投入產業謀長遠

甘孜日報    2020年05月11日

道孚縣下拖鄉麥里村日前發生了一樁新鮮事:村民不愿領分紅款。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村民們正在投工投勞栽種李子樹苗。

◎何曉紅 文/圖

打破傳統種植模式 大力培育富民產業

麥里村位于道孚縣偏遠鄉鎮之一的下拖鄉,距鄉政府3公里,全村共29戶192人,其中貧困戶6戶38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19%。

以前,麥里村農戶種植一直依賴傳統方式,農作物除了小麥、青稞,就是圓根、蘿卜。種植結構和收入渠道單一、產量低、經濟效益差,這是麥里村長期貧困落后的主要原因。

“經濟要怎么發展?村兩委要多思考、多謀劃,黨員要帶頭干起來。現在貧困村都有產業扶貧基金,鄉村要讓這筆錢活起來,要大膽打破傳統種植模式,比如山下建大棚、山上種果樹等,多渠道拓寬群眾增收門路。”2017年初,縣委書記蒲永峰在麥里村調研時講的一番話,讓麥里村找到了發展的主攻方向。

隨即村里組建了產業發展合作社,流轉貧困戶5畝土地,建成總面積640平方米的4個蔬菜大棚。

以前,由于下拖鄉路遠道窄,蔬菜收購商很少,偶爾來一次,也只收購洋芋、洋蔥、蓮白等能存放的菜。村上建蔬菜大棚后,種了好些以前難得見到的菜,還能錯開種植。采摘的菜,就地賣給為鄉上建村級活動室、通村硬化路等幾個建筑工地。

“我家連續三年領到了蔬菜大棚的分紅款,每年都是1500元。”靠著蔬菜大棚而脫貧的扎西志瑪激動地說。

同時,鄉黨委政府根據市場需求切實調整產業結構,主動帶領村兩委大膽嘗試在荒山荒坡栽植高山核桃、李子樹,利用莊戶間的空地試種高原生態藥材秦艽等。去年,12戶農戶自愿試種的400株李子成功掛果,利用大棚試種的2畝羊肚菌也喜獲成功……一個個試種項目的紛紛告捷,讓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分紅資金當股金 脫貧群眾謀長遠

“道孚縣以前沒有種過李子樹,現在我們村試種的李子樹開始掛果了,劉技師說高原日照充足,李子味道很純正。那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發展李子產業。”

“村主任,你說吧,接下來我們應該怎么做?”

“購苗資金是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去年底,在麥里村村級活動室,黨員大會變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脫貧攻堅商討會,鄉、村干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第二天,發展李子產業的規劃隨即在村里引起了波瀾。

“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家提前兩年實現脫貧,現在村上要帶領我們發展更好的產業,我愿意把今年的分紅拿出來買李子樹苗。”得吉主動找到村主任,并一五一十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原來,得吉家姨夫殘疾,加上三個小孩要照顧,全家6口人只能指望老公一個人種地和挖蟲草來維持生計。2014年被識為貧困戶后,得吉一家感覺很沒“面子”。村里建了合作社后,她主動加入蔬菜、藥材等種植隊伍,合作社每年1500元穩定分紅加上務工、政策性等收入,這幾年年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隨著她家日子越過越好,2017年,得吉主動領取了40棵李子試種苗,在技術員的精心指導下,去年李子樹已成功掛果。

得吉的想法在村民大會上引起共鳴。“分紅的錢到我們手上很快就花了,投到合作社發展產業,今后我們會有更多的分紅。”村民代表擁登如是說。

隨著道孚縣新冠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各鄉各村相繼復工復產。麥里村兩委決定用村集體經濟分紅的2.6萬元購買2000株青脆李樹苗,在20畝流轉土地上,進行規模種植。

4月中旬,種苗運抵后,全村33戶村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李子樹種植中,翻土、澆水、施肥......村民們忙的熱火朝天。

伴隨著村級活動室、通村路、聯戶路、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的相繼完工,建筑隊先后撤走。今年,麥里村及時調整蔬菜大棚的種植結構,四個大棚改擴種的羊肚菌也在悄然享受高原不一樣的春天。

“我們準備用村上的產業扶持金建一個藏香豬養殖基地,讓我們的種植養殖業形成有機生態循環鏈。我相信麥里村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好。”村委會主任巴登來吉邊給李子苗澆灌著水邊興奮地說。



  • 上一篇: 鄉城縣就業崗位送上門
  • 下一篇:理塘縣200萬重獎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