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6月04日
引雪泉、綠荒坡,全力推進現代農業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園區建設
當地村民正在將蘋果裝箱。
◎余秋林 本網記者 肖宵 文/圖
5年后,當周軍站在海拔3450米的觀景臺,俯瞰這片年產值2500萬元的果園時,時常會想到他第一次在這片荒坡上看到“泉水涌出”的那個遙遠的上午。
今年50歲的周軍,是鄉城縣青德鎮木郎宮村人。年輕時搞物流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的他,卻在2014年回家當起了農民。
流轉4000畝荒坡地,他帶著鄉親們開始“地里刨金”。5年后,一個規模巨大的果園出現在青德藏鄉田園4A級景區上方,鎮上300多人可以不定期到此務工賺錢。
而近5000畝的果林,僅僅是現代農業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園的一個組成部分。產業園建成后有望超過25000畝的規模,年實現綜合產值18億元,其規模在全國藏區也是首屈一指。
荒山荒坡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這是鄉城縣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旅游牌,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取得的一項成果。
藏鄉田園里,正生長著新的希望;鄉城,正演繹著悅耳的產業發展交響樂;“金扁擔”,正挑起當地群眾的致富夢。
水潤藏鄉
荒山變成“花果山”
“原來這里缺水,我們只有出門做生意‘找飯吃’。”說起年輕時的生活,周軍開始“憶苦思甜”,“誰愿意背井離鄉啊,但靠天吃飯的日子太沒盼頭了,于是我就丟下鋤頭拿起了方向盤。”
距離縣城10公里的青德鎮,雖然區位優勢較好,但因較為缺水,群眾長期生活不便,灌溉用水的水質、水量都不能保證,地里只能種些青稞、玉米,大片的荒山“訴說”著貧瘠。而就在不遠處的雪山上,卻“沉睡”著一個水質優良的湖泊。
2007年至2008年,鄉城縣在青德鎮實施農業產業示范區水利工程,投資近3000萬元安裝引水管道18.6千米,將海拔4420米處的雪山湖水引至木郎宮村,解決了當時9個行政村351戶2360人和10000畝荒山荒坡地的灌溉問題。
潺潺雪泉汨汨涌動,滋潤藏鄉萬畝山田。
幾年后,鄉城縣高原特色水果現代農業園在青德鎮開建。周軍,也回到了家鄉,干起了老本行。
“鄉城蘋果在80年代就很有名氣,種蘋果前景肯定很好!”2014年,周軍成立了德園經濟林果公司,流轉了4000多畝荒地,開始種植蘋果。
周軍用了近一年時間,平整土地、覆蓋肥料和建設灌溉工程。2015年,第一批抗旱耐澇的山定子樹栽種成活;2016年,這些山定子作為砧木,成功嫁接紅富士蘋果樹,“鄉城蘋果”在地里扎下根;2019年,蘋果樹掛果實現量產,賣出15萬公斤銷售額突破70萬元。
“這里日照時間長,早晚溫差大,生態環境好,特別有利于種植蘋果,我們特意從鹽源縣請來的2名技術員和10多個有經驗的果農解決種植養護的技術問題”。周軍說,在“萬畝果園”生長出的蘋果色澤艷、香味濃、耐儲存,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再過3年,4000多畝蘋果將進入盛產期,年產量將達到160萬公斤。”
如今,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梯田從山腳順著山勢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云海,330000多株蘋果樹蔚然成林,十分壯觀。
網絡搭橋
“云端”長出“致富果”
“皮薄多汁、果肉脆嫩,唇齒留香、甜在心頭。”
這是周軍的兒子周劍明為推介自家蘋果,所做的“廣告語”。一直在外求學的他,于2019年回到鄉城,幫助父親經營果園。
作為網絡“原住民”,周劍明一直希望鄉城蘋果能成為“網紅水果”,“現在電商銷售和直播帶貨是趨勢,這樣能夠節省許多成本,也有利于樹立品牌迅速打開市場。”
很快,周劍明的期望就將變為現實。今年,成都山田真品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程煜校已在萬畝果園住了近半年,他正在籌劃的,就是一場轟動性的直播帶貨活動。
這位來自成都的80后電商,在淘寶、天貓、拼多多等平臺上經營多個網店,策劃過多次農特產品包裝營銷活動,這次來鄉城,他認為是“撿著寶”了。
“我們正在策劃用一次直播活動,將德園經濟林果公司今年產出的蘋果全部銷售完。”之所以程煜校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說出銷售計劃,是因為他對鄉城蘋果品質很有信心,“鄉城糖心蘋果早已自帶‘名片’,甜度高口感好耐儲存,預計這次銷售能夠達到5萬單左右。”
產品賣得俏,致富不用愁!周軍父子雖然是4000畝蘋果園的經營者,但日常在果園中勞作的果農,卻是附近的村民們。
“家里4個人在果園務工,一年有8萬多元的收入。”木朗宮村的馬太小妹說,自從果園建好后,家里人再沒有外出務工了,“一年工作的時間可能有10個月,每天就是鋤草、施肥、控制滴灌設備等工作,收獲時節就采摘、戴網套、貼商標、裝箱,比較輕松。”來果園務工的村民,每年都有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的收入。不少群眾在果園里學到技術后,逐步利用荒坡地發展起自己的蘋果種植園。
根據規劃,鄉城縣還在果園旁建設了儲量150萬公斤的冷鏈庫,蘋果收獲季對周邊群眾種植的大量蘋果進行收購儲存,在盈利的同時,讓蘋果不愁銷路。
“有了網絡銷售做支撐,冷鏈庫作為保障,延長產業鏈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周軍盤算著,將蘋果分級銷售以保障群眾穩定增收,“好果在網絡上直銷,次果就可以加工為蘋果干、蘋果面包、蘋果發糕、蘋果餅干等一系列產品再進行銷售。”
現代產業
鋪陳香巴拉幸福新畫卷
十里田園綠成蔭,百棟藏房連成景;千畝麥浪隨風涌,萬畝果園入畫來。
就在村民們一門心思扎進地里“刨真金”的時候,鄉城縣逐步走上了現代高原農牧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正在推進的現代農業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園區轄‘萬畝果園’、康南農特產品加工園區、青德鎮4A級藏鄉田園風景區,集種植、加工、觀光、體驗、旅游、娛樂為一體,將深度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鄉城縣委書記曹建奎表示,根據規劃,特色水果種植基地規模達到25000畝,其中核心區10000畝,后續將建設110畝的加工園區和農旅融合旅游點,以及交通物流網絡設施,“園區規劃總投資6.8億元。建成后,有望年實現綜合產值18億元!”
大規模、高標準、深融合、全業態、促就業、助致富……這2.5萬畝土地,正在讓鄉城,蛻變為名副其實的幸福香巴拉。
“其中核心區1.1萬畝,成片成帶5300畝,帶動農戶庭院種植9700畝,覆蓋全縣8個鄉鎮60個行政村。”鄉城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局長高茂云介紹說,建設完成后將在果園布局種植蘋果、黃桃、葡萄、藍莓等水果,并配套建設園區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設施及休閑鄉村旅游度假村。
新技術引領新產業,新業態促進新融合。在農旅融合方面,鄉城縣將依托園區內獨特的民俗風情充分挖掘鄉土人文、田園鄉村、青山綠水資源,推進農業與旅游、科技、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建設打造農事體驗點、閑農業、加工園區科技體驗式旅游點。
根據規劃,該園區總體上按照“三步走”的方式建設,2019年至2020年,將完成10000畝特色水果種植;2020年至2022年,將完成冷鏈倉儲、電子商務鄉鎮服務站和村級站點、冷鏈物流廠房、加工廠等配套設施建設;2023年至2025年,園區將全面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
“住藏房、看田園,逛果林、摘蘋果,品藏餐、賞民俗,聽山歌、跳鍋莊......對游客而言,這個園區就是充滿詩意的棲居之地,帶著‘煙火氣’的人間仙境。”鄉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多則表示。
看著產業園規模越來越大,周軍對于未來的期待愈發強烈,他算了一筆賬,5年后他“種”下的蘋果樹將全部到達豐果期,年總產值有望達到2500萬元,“每一棵樹,都是栽在地里的‘綠色銀行’。”
萬畝果樹成林,扮靚了綠水青山,贏了人心暖了民心;農業現代“金扁擔”,帶來了金山銀山,興了產業富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