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9月09日
機械化作業讓農民越來越輕松。
◎本網記者 劉小兵 文/圖
雨后初晴、碧空萬里,麥浪滾滾、機具轟鳴。一臺聯合收割機緩緩移動,它所過之處的小麥被迅速分為秸稈和麥粒;旁邊,三臺拖拉機排成一排,有的載著麥稈,有的拉著麥粒;幾名戴著遮陽帽的群眾,跟在車后有說有笑,毫無疲憊之感……這是5日下午記者在道孚縣格西鄉上亞村一處麥田里看到的一幕。當下正是小麥成熟季節,當地群眾開動機械,紛紛下地搶收。鮮水河畔,呈現出一片豐收的喜悅。
格西鄉上亞村扎西澤五告訴記者,他家有8畝小麥,以前人工收割時,需要請十多名親戚朋友來幫忙,幾天下來光是生活費就要花好幾百元;然后還要挨家還工,每年收小麥的時段大家都連軸轉,累得不行;如果遇上連續陰雨天氣,沒有及時收割的小麥,還可能壞在地里。近幾年,當地機耕道建設成績顯著,有不少人買了聯合收割機和拖拉機,每到秋收季節還有不少外地人帶著農機具來道孚“攬工”;如今,當地絕大多數家庭都習慣了用機械開展秋收。
據了解,今年當地雇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的工價是每畝50元,油費由機主承擔。一臺聯合收割機一天能收割80畝左右的小麥,運送小麥用的拖拉機村里就能湊齊。“機械作業后,時間、費用和勞動力都節約了,也不怕錯過搶收時間。”交談中,扎西澤五高興地說。扎西澤五家雇的聯合收割機機主李洪凱告訴記者,他是西昌人,四處幫人收莊稼已經有5年了,每年8月中旬到9月上旬都在道孚境內,和他一樣的西昌“機主”還有10人。
據道孚縣農機安全監理站職員仲呷介紹,目前該縣登記在冊的聯合收割機有89臺,拖拉機有996臺。為保障這些農機具安全作業,切實服務秋收,8月初該站就對縣內各農機銷售點、農機維修服務網點開展了安全隱患大排查活動,并和銷售點、維修點簽訂了農機維修銷售承諾書。同時,為保障外來農機具在道孚規范作業、安全作業,該站采取現場辦公,對外來農機具及其機主和操作員的基本情況進行檢查登記,并與機主簽訂《跨區作業農機安全生產承諾書》,要求外來機主接受依法管理,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外來機主只有通過機具安全檢查并簽訂承諾書后,才能在道孚承接收割業務。
據道孚農科局初步統計,今年該縣小麥、青稞、油菜的累計播種面積為81000畝。目前,該縣麻孜鄉、鮮水鎮、瓦日鎮的冬麥已經收割大約1000畝,青稞、油菜尚未開始大面積收割;扎壩片區的春麥和青稞已開始秋收,大約收割了1500畝;八美片區目前還沒有開始秋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