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0月15日
降措(右一)與土登益西一家暢談美好生活。
◎本網記者 劉小兵 文/圖
石渠縣是全省面積最大、最偏遠、氣候環境最惡劣、扶貧任務最重的縣之一,洛須鎮是該縣自然條件最好的片區。建州70年來尤其是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洛須鎮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產業發展蒸蒸日上、干部群眾團結奮進。
在洛須鎮工作了20多年、如今是洛須鎮俄巴那村第一書記的降措對洛須鎮的發展變遷有著更全面的認識。撫今追昔,他感慨地說:“洛須鎮的變化如滄海桑田,但卻只是云端石渠和甘孜高原歷史巨變的縮影。”
回憶 基建落后日子苦
“我十五歲時定下的人生目標就是能吃飽飯,那時條件太差了,不敢有過多的追求。”回憶往事,降措一開口就感觸頗深。
1970年,降措出生于石渠縣奔達鄉,父親是從資陽來這里工作的職工,母親是當地農牧民。少年時期,家里的六畝地只種了幾樣耐寒作物,鄉上幾乎買不到外來食品,吃蔬菜主要靠挖野菜,溫飽都成問題。“我十來歲就開始放牛、種地,過年能有兩顆糖吃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降措告訴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他的家鄉還幾乎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人們靠天吃飯、勉強度日,出行靠騎馬,煮飯燒牛糞,照明用柴火,生病沒法治,上學的人很少。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村里有了小水電,但經常用不起,有線電話和收音機就是村里最“洋盤”的東西;鄉上只有一所小學,大多數人都不送子女讀書,但降措家再困難父母還是送他上了學。
1997年,是降措的人生轉折點,這年石渠公開錄用農科所工作人員,會說漢語的他通過了選拔。降措回憶:“那時候,我們這里上過學的人太少,有些崗位招人不看文憑。我的工作是跟著內地專家,在洛須片區實驗新農作物品種。不過一開始我卻連大白菜都不認識。”
從奔達鄉的農村家庭,來到曾是縣城所在地的洛須鎮(洛須曾為鄧柯縣縣城所在地,1978年鄧柯縣撤除,洛須劃入石渠縣),降措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感覺一切都很新奇。如今他卻說:“那時的洛須鎮,其實還不如現在一個村繁華。街道面積只有現在的五分之一,都是石頭砌的矮房子。街上只有幾家小商店,大家照明主要用蠟燭;街面窄得很,來個東風車就過不了人,鎮上的常駐人口只有兩三百,衛生院主要賣感冒藥,學校只開一個班……”。降措告訴記者,從70年代到90年代,他對家鄉、對洛須的基本認識就是基礎條件太差,人們生活太苦,人們拼盡全力也只為了基本生存。“30年前,我們的愿望就是有吃、有穿,苦日子限制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降措的說法得到了58歲的洛須鎮龍溪卡村群眾土登益西的佐證。
現狀 大步向前氣象新
常住人口超過一萬,各類商鋪、旅店超過500家,雙車道的街面寬敞干凈,路燈大氣美觀,綠化優美宜人,4G網全覆蓋,旅游設施基本完善,成排的汽車有序停在路邊……當記者來到洛須鎮采訪時,同行的人都說,“‘石渠小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洛須鎮黨委組織員王娟告訴記者,洛須地處川、藏、青三省(區)交界,是石渠縣自然環境最好的地區;相傳文成公主入藏時也曾經過這里,所以洛須又有“唐蕃古道”之稱。在自然、歷史原因作用下,洛須對石渠有較強的代表意義,也一直發展較快。
在降措的記憶里,洛須鎮的第一次跨躍發展出現在2004年左右。當時推行小城鎮建設,鎮上的街區基本做了改擴建,街區面積比以前擴大了3倍;一座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拔地而起,實現了“商住分離”;街道鋪上了水泥,鎮上到各村的公路也陸續修通了。
隨著2014年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啟動,洛須鎮迎來了第二次飛躍發展。降措回憶,過去五年里,鎮上修了柏油路,完善了供排水網絡,接入了國家電網,實現了4G網全覆蓋,城鎮綠化、美化、亮化效果進一步提升,鎮上的建筑像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內地、青海的生意人也不斷涌入。2018年經洛須到青海的國道215線改造升級完成,目前經洛須到石渠縣城的省道457線正在改造施工,洛須鎮各村的硬化路已修了每家每戶門口。
王娟告訴記者,隨著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地,洛須鎮上的衛生院、中心校都已經完成了標準化建設,群眾基本醫療保險實現了全覆蓋,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了百分之百,鎮上到縣城或去外地讀書的學生和大學生越來越多;全鎮的每個村都達到“五有”標準;洛須鎮境內已創建了鄧瑪濕地公園和神鹿谷兩個4A級景區;由金牛區對口援建的全縣重點產業項目石渠鄧瑪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就落戶在洛須,該園區總占地面積3479畝,分為生態農業示范區、觀光旅游休閑區、科普教育功能區和配套功能區4個區域,已成為全縣發展農旅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的示范龍頭;位于該鎮溫拖村的星空帳篷營地,也成了全縣扶貧產業中的成功典型;另外,該鎮還正計劃建設唐蕃旅游風情小鎮。
“眾多事實表明,洛須鎮不僅走過了一段大步向前的發展歷程,而且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大好氣象。”降措說。
期盼 團結和諧產業旺
俄巴納村離鎮上23公里,是純牧業村,也是洛須鎮發展困難最大的一個村。脫貧攻堅啟動后,村里通了硬化路,解決了用水、用電、網絡等問題;2017年,村里修好了連戶路,建立了集體經濟;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退出了貧困村行列;目前村里正在建礦泉水廠。現在全村群眾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牧民定居工程讓我們安定下來,脫貧攻堅讓我們富裕起來。”
相比于物質改善帶來的喜悅,俄巴納村群眾在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上的改變,更讓降措欣慰。他告訴記者,以前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現在大家都知道“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奔康還要自己加油干”,家家戶戶都掛五星紅旗,擁護黨的領導;大家內生動力也有明顯提升,主動學技術、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
其實俄巴納村的變化在洛須鎮并非個例。記者在該鎮龍溪卡村看到,村里修有文化廣場,自來水、路燈一應俱全,住房的風貌漂亮統一,連戶路也寬敞整潔,每家每戶的院壩里都種有蔬菜。村民土登益西告訴記者,他兒子在外打工一年有幾萬元收入,他和老伴在院壩里種了菜,吃不完的拿到鎮上賣,還喂了幾頭牛,家里日子越來越紅火,去年還買了車。土登益西的鄰居翁扎一家原本因病致貧,前年已脫貧。翁扎告訴記者,去年他改造了住房,女婿參加技能培訓后外出打工,一天有150元工資,家里教育、醫療基本不花錢,每年還有3000元集體經濟分紅。王娟告訴記者,現在,熱愛祖國、團結進步,重視教育、保護環境,愛護衛生、團結鄰里已經成了洛須群眾的思想共識和行動共識。
如今,降措的家鄉奔都鄉已成為了基礎完善的現代小鎮;他本人在洛須鎮有住房,買了車,家里在成都也買了房,兒子和女兒都在州內工作。擅長樂器演奏的他,近年在全縣各地和州內多縣參加過演出。
年過半百,再回過頭審視家鄉。降措說:“現在,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以前的土司老爺還要好,這種發展變化真是太大了。”對于未來,降措希望家鄉的人民繼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進、維護社會和諧。對于自己的家庭,他希望子女認真工作,孫子輩多多讀書。
王娟認為降措的愿望不難實現。她說,這幾年,洛須的基礎設施實現了大提升,現代產業已經起好步,而這根本上得益于政策支持,也都是石渠縣發展的一個縮影。洛須干群也有信心實現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