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1月27日
德格縣脫貧攻堅紀實
龔婭鄉雨托新村。
雨拖村大棚內鮮花燦爛。
圖為貧困戶展示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
現代化教學進入鄉村學校。
◎魏濤 文/圖
“脫貧攻堅打硬仗,雅礱江畔擺戰場。干群同心齊上陣,甩掉窮帽奔小康……”這是一首回蕩在雅礱江畔的激越壯歌,這是一首吟唱在德格人民胸懷的奮斗心曲,這是一首書寫在雪域高原的壯麗史詩,堅定、堅韌,豪邁、豪放,質樸的民歌為善地德格的脫貧攻堅給予生動注腳。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德格縣充分結合深度貧困地區自身的特點,打攻堅戰、啃“硬骨頭”、下“繡花功”、闖新路子,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奮力開辟深度貧困地區全面小康之路。
層層遞進“下深水”
步步為營大攻堅
自古攻城不怕堅,扶貧解困不等閑。
2014年,當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英雄的德格人民迎難而上,拉開了勠戰深貧的大幕。
正視現狀、直視短板。德格面積大、海拔高、氣候寒、底子薄,2014年精準識別出貧困村102個,貧困人口5703戶23448人,貧困發生率為27.46%,鄉鄉有貧困村、村村有貧困戶,是我州得榮、稻城、鄉城縣貧困人口總和,貧困人口占全州的11%左右,扶貧任務最為繁重、基礎設施最為落后、住房條件最為困難、群眾收入最為單薄、產業發展最為滯后、內生動力最為欠缺,可謂眾多指標處于全省全州“底部”。
應勢而謀,謀定而動。勇擔“唯此為大”時代使命,深入推動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揮縣委縣政府及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主引擎”作用;整合項目資金,充分發揮縣級行業部門分工負責、結對幫扶的“主渠道”作用;層層壓實責任,充分發揮鄉村兩級“靠前作戰”的“主干線”作用;深入攻堅一線,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投身脫貧攻堅的“主力軍”作用;對準目標任務,全力攻堅戶脫貧、村退出、縣摘帽“主陣地”;注重思想引領,全域唱響“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旋律。
目標篤定,措施得力。德格縣出臺《關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頂層設計了“3553” 產業扶貧思路,“113+N”扶貧產業體系、“1371”扶貧產業布局,制定了《德格縣打贏打好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戶脫貧“一超六有”、村退出“一低五有”、縣摘帽“一低三有”標準。聚焦脫貧攻堅“主陣地”,以“背水一戰”的勇氣打贏了“最艱苦一仗”;聚焦扶貧產業,以戰略布局的手筆打贏了“最基礎一仗”;聚焦扶貧項目,以披星戴月的態度打贏了“最高效一仗”;聚焦民生改善,以傾情傾智的毅力打贏了“最扎實一仗”,全面打響了“10+5”脫貧攻堅戰,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措施落地落實。
有剛性政策,更要有鋼鐵干部。在德格,有個“三進三出”離不開扶貧村的第一書記,她就是是打滾鎮康秋村第一書記呷絨拉姆。呷絨拉姆5年奮戰在駐村扶貧路上,是德格縣“村齡”最長的第一書記。
離開嗷嗷待哺的幼子,走向期盼脫貧的鄉親,呷絨拉姆傳遞黨的聲音,把黨的扶貧政策落實在“最后一公里”。康秋村140戶就有73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呷絨拉姆和全村干群的努力下,康秋村村容變美、村民變富,這個曾經的“窮老大”成了如今的“富典型”。
在德格,呷絨拉姆只是眾多的扶貧干部中的一員。德格實現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責任制,出臺縣委常委“八個帶頭”規定,四大班子領導奔赴一線、聯系鄉鎮、目標考核;單位包村、干部包戶,67個縣級行業部門派出107名幫扶干部,駐村蹲點落實幫扶項目,形成縱向對口、橫向對接、分工負責、方向統一、精準發力、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整裝進發,勇毅前行。德格聚焦責任落實,組織推動層層遞進“下深水”;聚焦精準扶貧,書記遍訪層層遞進“下深水”;聚焦問題短板,監督檢查層層遞進“下深水”;聚焦穩定脫貧,后續幫扶層層遞進“下深水”,在扶貧一線,個個都是戰斗員、人人都是生力軍,他們訪貧問苦全覆蓋、勠力攻堅全領域,腳上沾滿泥土、心中裝滿真情,解民情、通民心、做實事、求實效,以堅定的決心、明確的思路、精準的舉措、超常的力度,全方位深入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十好”目標為導向
鏖戰深貧獲全勝
2021年1月12日,天寒地凍,可德格縣浪多鄉能麥村彭洛組貧困村民澤仁倫姆家里卻是暖意融融。滾燙的鋼爐把溫暖滿屋傳遞,酥油茶的清香彌漫期間,縈繞在大伙快樂的笑聲里。
“以前我家的房子又矮又潮濕,到處都是裂縫,每天晚上睡覺都不踏實。現在安逸了,黨和政府給我們修了新房子,又干凈又漂亮。”澤仁倫姆喜笑顏開。2018年4月,縣鄉籌集資金為她家新建了80平方米的新居。
在德格,像澤仁倫姆享受“住房福利”的人數以萬計。作為我州住房條件最差地區,全州農房建設量最大的縣,德格扎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土坯房(無房)新造、易地搬遷重造、避險遷造”工程,讓所有群眾住上安全實用“美麗藏房”;面上實施“整村住房提升改造”工程,累計投入7.27億元,實施“農房五造”工程16140戶,其中新建房6973戶,把所有貧困村寨打造成幸福美麗新村。
住上好房子,只是德格“十個好”之一。德格縣圍繞“好支部”目標,抓實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圍繞“好房子”目標,抓實農牧區住房安全“五造”工程;圍繞“好條件”目標,抓實基礎設施改造及生態扶貧工程;圍繞“好場所”目標,抓實黨群活動中心建設工程;圍繞“好保障”目標,抓實民生保障政策落地落實;圍繞“好日子”目標,抓實“六個一批”精準滴灌;圍繞“好習慣”目標,抓實“四好村”創建和“移風易俗”專項行動;圍繞“好風氣”目標,抓實潤育工程“六個一進農家”和“百公里群眾宣傳長廊”專項行動;圍繞“好機制”目標,抓實東西協作幫扶、定點幫扶、對口幫扶“攜手奔康”專項行動;圍繞“好未來”目標,抓實穩定增收扶貧產業培育。
實現“十個好”,產業發展是核心。2021年1月13日,走進德格縣中扎科現代農業園區,只見一個個大棚整齊排列,猶如營帳,大有沙場點兵的豪邁氣勢。大棚里,菜苗碧綠,番茄已開出小花,滿園生機勃勃。
1425畝的中扎科農業園區、802畝的年古農業園區、936畝溫拖農業園區是沿雅礱江百公里種養結合萬畝有機農業產業帶三大園區,形成產業核心區3164畝,輻射面積近萬畝,受益面積38000余畝、覆蓋溫拖片區4個鄉30個村,受益群眾2917戶、13551人,其中建檔貧困戶705戶、3283人。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德格縣產業富民“抓五線”—— “家”產業線注重精準幫扶,“村”產業線抓實“一村一品”,“鄉鎮”產業線培育“一鄉一特色”,“縣”產業線構建“1371”扶貧產業布局。德格已建成一個高原牦牛產業圈,日處理鮮奶21噸的馬尼干戈牛奶加工廠已正式投產;已建成蔬菜基地1800畝、大蒜基地1300畝、中藏藥材基地262畝、核桃基地900畝、花椒基地800畝、水蜜桃基地330畝,成為我州三個百公里產業帶的重要部分;大力建設康巴文化中心博覽園等七個扶貧產業園區,部分園區已經開園試營業,成功創建印經院、玉隆拉措、圣仙溝、獨木嶺牧俗文化體驗景區、康巴文化博覽園、麥宿民族手工藝傳承園等4A、3A景區,加力建設錯通三聯湖、多普溝等一批旅游扶貧景區景點群,著力打造德格“六旅”品牌。
雅礱江上游德格、石渠、甘孜、色達4縣交界地區24個深度貧困鄉鎮,是我州脫貧攻堅中最硬的“骨頭”。24個鄉鎮中,德格就占了9個,攻克下這9個“堡壘”,是德格決戰決勝貧困的關鍵之所在。德格以最優政策為保障,全面發力深度貧困地區;以最優力量為保障,全面總攻深度貧困地區;以最強資金為保障,全面支持深度貧困地區;以最強項目為保障,全面傾斜深度貧困地區;以最優管理為保障,全面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以增強內力為支撐,全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以政治建設為根本,全面筑牢基層執政基礎。
與貧窮的博弈,以德格人民全勝而畫上圓滿句號。“以往我們想找錢沒門路,一年到頭沒有幾個錢。現在,我們有土地流轉款、打工收入、集體經濟分紅,一家人一年下來近三萬元收入。腰包鼓了,日子好了,這是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地處雅礱江上游的年古鄉真達村村民拉呷無不自豪地告訴筆者。
透過這漂亮的數字,聽著驕傲的話語,我們看到真金白銀鼓脹了群眾腰包、充盈了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
重整行裝再出發
砥礪奮進新征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2020年,是收官之年,決戰貧困,決勝小康,不勝不休、不破不還;2020年,是非凡之年,新冠來襲、疫情影響,歷經考驗、淬火涅槃。
沉著迎戰,實施“百日攻堅”,啃下“最硬骨頭”;實施“掛牌作戰”,消除“最后貧困”;實施“清零行動”,展現“最優成色”,吹響“總攻號角”,集中火力“最后沖刺”。
抓實復工復產、抓實消費扶貧、抓實穩崗就業,克服“疫情影響”,統籌推動“高質發展”。
著力強化扶貧產業這一重要支撐,充分彰顯消費扶貧這個重要一環,有效發揮基金救助和監測預警兩大基礎作用,全力夯實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就業扶貧三大保障,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大普查”、基礎設施“補短板”、精準幫扶“穩脫貧”、控輟保學“回頭看”、特殊幫扶“解民困”等“十五個專項行動”,鞏固“脫貧成效”,“1123+15”防止致貧返貧長效機制。
總結“德格經驗”,講好“脫貧故事”。德格脫貧成效果受到央視財經頻道“走村直播看脫貧”、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說”、四川交通廣播《雪域花開 走進德格》、四川廣播電視臺《鄉約小康》《主播看四川》等各級媒體關注,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四川省涉藏州縣脫貧攻堅典型案例的代表縣之一(全省僅四個),派出中國農業大學調研組在蹲點調研,挖掘提煉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案例。“四貼近 破六難 抓五線”的易地扶貧搬遷德格模式和“以點帶面 以小做大”,充分發揮以工代賑項目“乘法”效應的德格經驗,已經在全省、全國得以推廣。在德格,廣大干群引以為傲的脫貧攻堅是實現了全州“十一個最”——全州農房建設量最大的縣、全州基礎設施建設量最大的縣、全州黨群活動中心改造量最大的縣、全州便民服務中心建設量最大的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量最大的縣、農戶庭院蔬菜重量最大的縣、縣貧困戶發放牦奶牛量最大的縣、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戶量最大的縣、低保兜底量最大的縣、培養民族手工藝匠人量最大的縣、各級幫扶單位資金項目投入量最大的縣。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脫貧摘帽只是“墊腳石”,致富奔康才是“上高樓”。
2021年1月10日,德格縣麥宿片區達馬鎮欽樂工坊,達瓦卓瑪正在為手工藝產品進一步發展進行謀劃著。這位留學歸來的藏地姑娘目光早已 瞄準國外,她要把藏民族的優秀文化綻放世界。
德格打造了19個“扶貧車間”,實現2000名手工藝人就業,每年收入超1000萬元。在未來10年,麥宿計劃通過手工藝培訓班培養出15萬藏族手工藝傳人。
達瓦卓瑪的“十年規劃”正是基于德格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奮斗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德格嚴格落實脫貧攻堅“四個不摘”要求,切實以脫貧攻堅在產業、生態、組織、文化、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為基礎,推動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向農業農村傾斜,有機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緊扣“產業富民”目標,著力抓實扶貧產業發展布局;緊扣“品牌培育”目標,著力推動現代三農體系落地見效;緊扣“文旅融合”目標,著力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緊扣“逐綠前行”目標,著力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無縫對接鄉村振興,把脫貧攻堅的經驗轉化為接續奮斗的不竭動力。
脫貧攻堅交出優異答卷,鄉村振興又將演繹經拆故事。德格,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曾經,英雄的格薩爾王在這里書寫傳奇;今天,英雄的德格人民一刻不停、奮勇向前,又將在這里鑄就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