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藏鄉田園披錦繡

甘孜日報    2021年01月27日

鄉城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豐收田園,五彩斑斕。

正斗鄉光伏園區。

然烏鄉克麥村村民體檢。

平坦寬闊的入戶路。

萬畝果園蘋果喜獲豐收。


   ◎吳遠勝 鄒琰 文/圖

   這是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鄉城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這是力求精準的減貧實踐——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因戶施策落實產業、教育、醫療、就業等扶貧措施,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書寫了高質量脫貧精彩答卷。

   這是攻堅克難的生動實踐——2019年初,貧困戶1270戶、6834人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頭。鄉城縣下好“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在如夢如幻的藏鄉田園譜寫出一曲脫貧奔康的時代壯歌。

   脫貧責任扛肩上

   上下齊心打硬仗

   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地處干熱河谷地帶的鄉城縣一直是國定貧困縣。群眾因病、因殘、缺資金、缺技術、發展條件受限等因素致貧現象突出。

   但鄉城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把脫貧攻堅視為“最大的發展機遇”,聚焦產業發展,聚力脫貧攻堅。鄉城縣搶抓機遇,超前謀劃,把脫貧攻堅政策變為“真金白銀”,把脫貧攻堅機遇變為發展“紅利”,把脫貧奔康作為全縣的主攻目標。

   在脫貧攻堅伊始,鄉城縣便落實了書記縣長、縣級領導、鄉鎮黨政領導、部門一把手、村兩委、第一書記與駐村工作隊、幫扶單位和紀檢機關“八級責任體系”。實行“責任制+清單制”量化職責任務,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形成分級負責、權責一致、責任清晰、有錯必究的責任體系,直接把責任扛在每個人肩上。

   同時,為了加強統籌聯動,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分別聯系1個脫貧難度最大的貧困鄉和貧困村,縣委常委、縣級領導分片包鄉將脫貧攻堅指揮部建到鄉上、“戰斗室”建到村上,既當“指揮長”又當“戰斗員”,帶動黨員干部上行下效。部門、鄉鎮強化信息溝通,協作配合,充分發揮“五個一、四個一”幫扶作用,實現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形成上下聯動、一體發力的工作局面。

   解非常之困,當用非常之策。該縣按照“三年集中攻堅、兩年鞏固提升”思路,科學編制《“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和《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方案》,研究制定22個重點專項方案和組織、紀律2個保障方案,形成“1+8+10+22”的攻堅政策。

   “我們一年四季都駐扎在村里,為群眾脫貧致富想辦法出主意,每天入戶指導產業發展,宣講政策促觀念轉變,和群眾同心協力戰貧困,只為讓群眾早日脫貧奔康。”鄉城縣正斗鄉勒斗村第一書記列布和所有第一書記、駐村干部一樣,每天都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奔忙。

   “脫貧攻堅,一個老鄉都不落下。”為了兌現莊嚴的承諾,全縣各級干部下沉一線與貧困戶一起找窮根、挖窮根,破解貧困密碼,分類施策制定幫扶措施,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常態走訪、幫扶發展成為了香巴拉深處的最美旋律。

   精準舉措破難題

   奮斗催生幸福花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遍撒胡椒面”解決不了大問題,必須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如今,一系列“加強版”“創新版”的精準舉措不斷推出,很多“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

   “活了大半輩子,終于趕上這好光景啦!”2014年10月,70多歲的貧困村民崩底搬進新村,她深有感觸地說:“我是第一個搬進卡心移民安置點的。以前的房子墻面都裂了,光線不好也不干凈,現在政府補貼1萬多元裝修的200平米的新房子住著很舒服。”

   在洞松鄉卡心壩子,只見硬化道路寬敞整潔,29座白色藏房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庭院花果飄香,平坦的村道旁垂柳、雪松、桂花等樹種成片成蔭,一片祥和。

   和崩底一樣,全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78戶359人,建成藏鄉新居(危房改造)1150戶,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509戶。對他們而言,搬遷,從山上到山下,不僅僅是空間上的簡單位移,更是因為有了設施配套和產業扶持,讓他們開啟了新的生活。

   2014年以來,該縣累計投入11.2426億元,創新性地提出并實施388項“以小路、小橋、小水、小能源為代表的四小工程建設”,建成通鄉油路68.4公里、通村硬化路793.4公里、聯戶硬化路43公里,新建通村橋梁37座,實施了121處水利工程,解決23381人吃水難、4500畝耕地灌溉難問題,全覆蓋實施3737戶藏房用電線路改造,開展“環境衛生村”“清潔衛生戶”評比,一件件靶向精準的惠民實事,辦到了貧困戶的心坎上。

   該縣把精準貫穿于扶貧和脫貧全過程,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整村搬遷為重點,以整村提升為突破,采取過硬舉措,圍繞“12463”發展思路,下足“繡花”功夫,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全縣累計投入資金8280萬元,實施產業項目53個;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100萬元,支持42個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

   引進企業建設白依藏豬保種繁育養殖園區、正斗通麥藏雞養殖等基地,建立“公司+大戶+農戶”“集中養殖+分散養殖”模式,讓企業成為上聯市場、下帶農戶的紐帶,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創新收益分配機制,引進釀酒葡萄、藏梨、中藏藥、蘋果、松茸、芫根、樹椒等加工企業,實行“公司+基地+租金收益”“公司+農戶+定價收購”,確保群眾穩定收益。

   短短幾年間,該縣建成特色林業產業、水果等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3.38萬畝,養殖基地8個;種植小雜水果、干果等經濟作物,發展小庭院經濟1682戶;發展仁堆、杠色等村牦牛養殖,仲古、木信等村藏系綿羊養殖和正斗金孔雀勞務合作社等專合組織66個,基本形成了89個行政村“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鄉多品、多鄉一品”的產業發展布局。

   在電子商務方面,該縣建成縣鄉村電商服務中心及站點53個,培訓服務人員3000余人次,同步布局冷鏈物流倉儲等配套設施,通過企業帶動,釀酒葡萄和菩提種植戶戶均增收分別達到1.06萬元和5376元,產業支撐脫貧奔康的能力日趨增強。

   如今的鄉城,一個個新村依山傍水而建、一棟棟新居裝點綠水青山,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富民產業蓬勃發展、群眾收入穩定增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社會保障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開花。

   擦亮招牌拓新路

   奮進鄉城再出發

   “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這里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繞的核心區域,風光秀美,民風淳樸。漫步在鄉城縣青德鎮,干凈的村道、清脆的鳥鳴,鄉親們在自家白藏房改建的民宿里笑迎賓客,忙碌并幸福著……

   “鄉城把整個縣都當作旅游目的地來打造。”鄉城縣委書記曹建奎介紹,擦亮“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這個金字招牌,深度實現農旅融合、高度進行文旅契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這是鄉城人在脫貧攻堅的成果和經驗,也是未來鄉村振興的新的增長點。

   鄉城發展,生態為要。該縣率先在全州實施藏房木材替代、全面禁伐,全面停止水電開發;實施城市規劃調整,保護“一半田園一半城”的田園風光,讓全縣雪山、湖泊、森林、田園得到最大保護;實施無門票、無景區,高端定制化旅游,旅游發展去景區化、去商業化、去公園化、去城鎮化,讓人回歸自然。

   保護“本原”文化,建設文化凈土。成立香巴拉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協會,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開發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菩提、白藏房、唐卡等,保護與傳承本土文化。保持原村貌、原物產,農業去大棚、去地膜、去化肥、去農藥,成功爭取鄉城藏香豬、鄉城蘋果、鄉城菩提、鄉城松茸品牌,讓傳統產業煥發新魅力,成為獨特的旅游商品。

   一系列的旅游大動作持續不斷,旅游的生機與魅力日益彰顯。如今,鄉城縣已打造高端民宿18家、普通民宿5家,其中,有19家為貧困戶。同時,還成功創建克麥村3A景區,并推進藏鄉田園4A景區創建,培育菩提、唐卡、瘋裝、泥塑、土陶、木雕六大類旅游商品。

   “在光伏園區,我學會了開挖掘機,花18萬買了一臺挖掘機在園區務工,連人帶車一個月有1萬8千塊錢的收入,這是以往做夢都想不到的收入,以前全村會技術的只有兩個,現在村里有10多人會開挖掘機、9個人會開大車,大家收入都很可觀。”鄉城縣正斗鄉普龍村村民格絨曲扎對在光伏園區工作的收入很滿意。

   往日荒山放牛羊,今日金山“種太陽”。在正斗壩子大草原,10余萬塊光伏電板在草地上展開,發散著幸福的光照。2016年,正斗鄉光伏產業園讓160戶群眾實現土地流轉收入11.2萬元,務工收入260萬元。2017年,光伏園區為群眾帶來土地流轉收入約45萬元以上,戶均增收2812元,務工收入達700萬元以上。項目所在地的正斗鄉政府引導群眾組建勞務公司,規范務工運作,實現群眾就近務工增收。

   “以前靠蟲草松茸季節掙錢,現在村里旅游發展了,家里賣菩提籽和到菩提公司加工菩提,一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鄉城縣青德鎮仲德村村民地色拉姆不停地說著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的好處。

   隨著旅游扶貧的穩步推進,如今的仲德村,一改過去臟、亂、差的村容村貌,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民族風情園”,2018年被評為“四川省十大美麗新村”,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來此取景。借助仲德村的田園景致、完好的自然生態和靠近省道交通便利的優勢,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旅游公司,與當地村民聯合打造精品民居接待示范戶,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藏式民居體驗需求。打造高端民宿2家、普通民宿15家,其中10家為貧困戶。依托自身資源,靠種養為業的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大家回頭想想我們青德鎮的巨變,是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翻了身。現在鄉村振興大幕開啟,我們不能拖后腿。”州人大代表、青德鎮黨委書記建華經常給村民和游客宣講相關會議精神,講到哪里,哪里就有掌聲響起。建華說,鄉親們心中有桿秤,大家得的實惠多,由衷地感謝黨、感謝好政策。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如今的鄉城縣,完成脫貧攻堅政治任務、搶抓精準扶貧重大機遇,已成功創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區、省級衛生縣城,榮獲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全省雙擁模范先進縣等18個榮譽稱號,把旅游業打造成富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正全力建設“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向著創建國際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邁進。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曹建奎說。鞏固提升不歇腳、全面小康不掉隊、鄉村振興再出發,明天的藏鄉田園將更加旖旎多姿、絢麗多彩。

  • 上一篇:善地扶貧善作為
  • 下一篇:稻城縣嚴防死守防患于未“燃”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gxdt/6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