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7月08日
道孚縣八美鎮雀爾村村民在該村的萵筍基地清除雜草。 本網資料庫圖
◎四川日報記者 蘭珍
“自然和人文的雙重驚喜,舍不得和甘孜說再見。”“農村舊貌換新顏,老百姓對未來有期盼”……
前不久,由州委州政府主辦,州委網信辦承辦的“獻禮建黨100周年幸福甘孜大咖行”活動落下帷幕,20余名來自全國各主流媒體的記者,跨越1000多公里,完成了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采訪。
在歷時7天的時間里,記者跟隨活動走訪了德格縣、白玉縣、甘孜縣、爐霍縣、道孚縣、海螺溝磨西鎮等地,見證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社會事業發展、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的新變化。
農旅產業融合開啟農牧民新生活
爐霍縣雅德鄉交納村,被外界稱為“詩和遠方”。
“交納全村有36戶、147人。雖然毗鄰317國道,但之前因村小、人少,積貧積弱。”該村離任黨支部書記九呷回憶,“我們以前的家老舊又堆滿雜物,房子破敗,村容村貌更是不盡如人意。”三年前,交納村開始集體打造“最美藏家庭院”,通過庭院改造,種樹、種花、種菜,家家有特色,戶戶有看點,村民庭院煥然一新。
澤仁益呷一家9人,曾經貧困的家庭讓女兒的婚姻都成問題。在各方的幫扶下,澤仁益呷家經過升級改造,從去年開始接待游客,“接待的大部分是攝影愛好者。目前,澤仁益呷和老伴在家經營民宿,女兒、女婿在外工作、做生意,全家人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道孚縣麻孜鄉溝爾普村發生著同樣的變化。該村位于國道旁,幾年前,村上大力改善人居環境,植樹種花修路,改造湖泊、修建花園山莊……成為道孚城邊的一道風景線。
2017年,溝爾普村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創辦起第一家“一家親”藏家樂,陸續發展起藏家樂12家。
彭措扎西家的藏家樂裝飾華麗、民族風格突出、價格親民,是村上最受歡迎的民宿。“2020年,民宿收入約6萬元。”以前靠務農為生的彭措扎西,現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民宿上,他還計劃發展休閑農業,讓游客走進田間地頭種菜、施肥、采摘,讓“游客能有更多更好的體驗”。
下一步,全州的2181個村落,將立足鄉村多樣性、差異性、區域性特征,分類推進康養休閑型村莊、聚集提升型村莊、城鎮郊區型村莊、文旅融合型村莊、農牧體驗型村莊、搬遷撤并型村莊建設,推進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鄉村振興。
現代科技助力農業園區升級
5000余畝萵筍,一年產出3批,6000多萬元收入,拉動周邊近700人務工就業。這是道孚縣泰寧鎮美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一串喜人的數據。
“從今年開始,我們逐步轉變種植方式,大力促進萵筍品質提升,提高銷售價格。首先,改變用肥,將普通肥料轉為有機肥料;其次,自主培育幼苗,增強初期風險抵抗力。”美德園區管委會主任余小波帶著記者走進剛投入使用的育苗大棚,1000平方米的大棚內,萵筍幼苗整齊排列,幾位工人正將幼苗從小方盤中取出,裝箱送出。據介紹,該大棚一次性可培育150萬株萵筍苗,可以不間斷滿足園區萵筍種植需求。“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廣高原有機萵筍種植,帶動周邊更多群眾、合作社加入‘萵筍圈’。”余小波說。
近年來,我州加快現代農業園區提檔升級,著力構建“1+8+18+ N”現代農業園區梯級發展體系,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全州整合財政16.4億元、撬動金融資本2.1億元、吸引社會資本7.24億元,建設差異化、特色化現代農業園區40個,覆蓋18個縣(市)70余個鄉鎮,帶動受益農民32萬多人;成功創建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州級現代農業園區15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
在白玉縣白玉藏品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智慧農業”正在推進——物聯網實時環境數據采集,自動化水肥灌溉、遠程手機終端24小時監控生產;大小農機70余臺套,成立農機服務隊,為當地合作社及種植大戶提供農機服務,并依托服務推廣銀灰地膜、節水灌溉等新型農業技術,免費為4個合作社耕作630余畝土地;現有植保無人機2臺,為合作社施肥作業面積300余畝……
教育均衡發展 讓孩子“上好學”
“要當全年級第一,一定要認真做好預習、復習。”6月18日下午,甘孜縣邊遠牧區育才學校六年級2班學生其拉正在上課,仔細做著筆記。若是在幾年前,6月份正是其拉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她會離開學校幫著父母去山上挖蟲草。“現在我更喜歡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我要上大學。”
在甘孜縣邊遠牧區育才學校,有1716名學生和其拉一樣,來自縣域內邊遠牧區。“距離學校最遠的學生家有200多公里,回家一次需要半天時間。”育才學校校長黃國軍說。
2017年,甘孜縣投資1.2億元,在縣城新城區建設一所高品質全日制的現代化公辦小學,解決邊遠農牧區留守兒童上學遠、學生季節性流失、教學環境差、教學質量常年低下的問題。
10歲的呷絨呷瓦今年上三年級,來自離縣城最遠、最偏僻的娘蒙多村小學。“新學校又大又漂亮,現在能全心全意在學校認真學習。”呷絨呷瓦感受最深的是,“老師們像爸媽一樣照顧我。”
據甘孜縣教育和體育局負責人介紹,育才學校建成使用,讓邊遠牧區在校學生鞏固率從不到50%提高到了近百分之百。
目前,全州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77所,在校生22.64萬人,建成規模集中辦學學校105所,集中學生12.88萬人,31.68萬人(次)貧困家庭學生獲得資(救)助資金5.0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