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7月28日
◎縣融媒體中心 葉強平 黃煉
“甲洼”藏語意為彩虹,理塘縣甲洼鎮因夏季天空經常出現彩虹而得名。其境內海拔雖然高達3600多米,但相對于地處高寒牧區的理塘縣,這里氣候相對溫和,物產較豐富,國道227線經此直達亞丁,被人們譽為“天空之城”理塘縣的后花園。
甲洼鎮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一站,有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沉淀和紅色記憶,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紅軍長征故事世代相傳。1936年6月3日,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32軍在理塘縣甲洼鎮向陽寺會師,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兩軍在向陽寺內召開了中共西康南路工作會議。當時紅四軍32軍將指揮部設在向陽寺內,并在此召開群眾大會,成立了甲洼“博巴”蘇維埃人民政府。“博巴”政府成立后,當地群眾積極為紅軍籌集軍糧及牛、羊、肉等食品。如今,紅軍精神深深扎根在這片熱土上,紅色基因已深深銘刻進甲洼人的血脈。當地干部矢志傳承長征精神,賡續為民情懷,指引著這里的人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繼續前行、砥礪奮進。
7月8日一大早,甲洼鎮東珠村村民扎西就來到鎮便民服務中心為孩子開在校證明。工作人員從“一戶一檔”中查找出相關資料,不一會就辦妥了。說起辦事的便捷,扎西贊不絕口:“以前開個證明需要帶很多證件,像社保卡、身份證、戶口簿等,現在有了‘一戶一檔’,辦事方便快捷多了。我們都是空手來,需要什么材料,工作人員馬上就準備好了。”
村民扎西所說的這個“一戶一檔”就是甲洼鎮開創的精準式服務“法寶”。鎮便民服務中心為該鎮478戶老百姓設立了478個檔案盒,把群眾常用戶口簿復印件、低保證明復印件等檔案資料裝入檔案盒。“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我們以‘學黨史 辦實事’為契機,結合老百姓的所需所盼,針對我們甲洼老百姓文化水平較低和收納意識較差的現狀,積極探索服務群眾新思路、新方法,為每一戶編了‘一戶一檔’。‘一戶一檔’里有一家老小的各種證件,老百姓需要辦事時,他直接來就行了,不用帶任何資料,在這里,大部分業務都能及時有效地辦理。”甲洼鎮黨委書記洛絨降央介紹說。
除此之外,甲洼鎮還圍繞“轉職能、優服務、便群眾、提效率”的工作目標,堅持群眾的利益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行“首問責任、限時辦結、跟蹤服務”工作方法及“AB崗”管理模式,得到了全鎮群眾的高度評價。在甲洼鎮便民服務中心,一本本日記、臺賬格外醒目,工作人員朱茂偉說:“這些日記、臺賬就是我們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明證。這些日記、臺賬詳細記錄了每日為老百姓辦理了什么事情,做到了能辦的馬上辦,不能馬上辦的在當日辦,不能當日辦的在三日之內完成。”
“鄉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長征精神的指引下,這里的黨員們也接續著革命奮斗精神。
今年蟲草季,卡娘村黨支部書記澤旺沒有隨家人上山采集蟲草,而是每天守在村里裝修民宿。村里想發展紅色生態旅游,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村民們心里很高興,村里還組織了黨員義務分隊,為民宿建設投工投勞,只希望村里的民俗快點建成。”澤旺說,卡娘村立足黨建引領鄉村發展,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將支部和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一棟棟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隨著高原旅游季的到來,村民“振興路”將越來越寬。
“在鄉村振興全面推行期,我們立足于‘群眾需要什么我們服務什么,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做什么’的思路,經過審慎思考、調研后,決定做鄉村新概念民宿。現在,民宿里現代化的設施一應俱全,并在細節中植入古樸的民族文化,相信一定能廣受好評。下一步,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會以支部為核心,積極引導群眾全面參與,幫助群眾拓寬鄉村振興發展之路。”洛絨降央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