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5月19日
村民在曾經的撂荒地上種植。
本網訊 初夏時節,走進土地肥沃,產業興盛的康定市捧塔鄉,山川、田野到處一片蔥蘢的景象,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近年來,捧塔鄉以撂荒地復耕復種為契機,統籌規劃布局,改革創新發展路子,對全鄉撂荒土地重新“洗牌”,通過強化責任落實、強化疏堵結合和強化資源合力,抓實“提質便捷”服務,做足“優化改良”服務,推動“置換反應”服務,對撂荒地進行集中整治復耕,探索出了一條“支部+”的撂荒復墾模式,為當地的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了解,該鄉健全“領導包片、干部包村、網格員包戶、戶包地”管理機制,落實126個“包地”責任網,對照耕地圖斑“地毯式”“拉網式”摸排登記,理清撂荒面積、承包關系、耕種現狀等情況,為復耕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結合糧食功能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土地動態管理數據臺賬,完成全鄉11個村、632承包戶、3491.2畝的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合同簽訂率為100%,為撂荒地整治工作摸清“家底”,亮明“靶心”。堅持“零棄耕”目標,立足村戶實際,針對撂荒耕地,深入剖析撂荒原因,逐戶逐地塊制定撂荒地復種方案,充分利用全鄉半高山特殊資源優勢,實行一地一策,宜糧則糧、宜藥則藥,深入挖掘土地潛力,建立特色半高山種植經濟帶,有效解決土地撂荒難題,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為農民增收擴渠道。
同時,“以路興產,以產創收”的目標,探索“產業+路邊經濟”新模式,改建新建產業路6處15公里。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合理設計機耕道、排水邊溝、灌溉設施等配套設施,改善撂荒地耕作條件,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相結合,達到田成翻、土成形、渠相通、路相連的格局。截至目前,全鄉已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20余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200畝,占全鄉耕地面積的34%。通過拆舊復墾推動城鄉用地增減掛鉤、以“動態清零”推動撂荒地整治,復墾廢舊宅基地,盤活閑置土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積200余畝,探索出一條耕地占補平衡的新路徑,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該鄉依托壯大扶持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出了“支部+土地流轉”“支部+土地托管”“支部+合作社”的新模式。依托壯大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制定連片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實施方案,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由村集體統籌整合,統一流轉,實現規模連片耕種。近年來,全鄉范圍內約700余畝土地流轉到各村集體,高山花椒、菊花、大黃、重樓等本地特色農產品種植項目初現規模。積極鼓勵有意愿的農戶自行復耕復種,對長期外出不愿復種和流轉的農戶通過土地“托管”新模式,讓種植大戶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物資供應的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務,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并結合政府補貼的引導,帶動全鄉230余畝撂荒地重新盤活起來。按照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供藥、統一指導、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重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產業社會化服務,培育涉農龍頭企業3家、涉農經濟組織27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個,省級示范合作社1個,確定“黨支部牽頭,合作社抓落實,農戶按勞分紅”的職責,把恢復撂荒耕地生產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以土地入股、統管統種等方式,集中連片打造糧食種植示范點,推動香菇、中藏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形成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的新格局,讓撂荒地變身“致富地”。
蒲遠清 記者 周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