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7月26日
石渠濕地美景。
開欄的話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牧業牧區牧民的系列決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州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我州將于7月27日至29日召開甘孜州牧區工作會議。本網即日起將開設“展現牧區風采 推進鄉村振興——聚焦全州牧區工作會”欄目,全面展現新時代我州牧區的發展成效。敬請關注。
◎本網記者 蘭色拉姆
青草如毯,花海似潮。盛夏時節,走進“太陽部落”石渠,到處可見“綠染青山”的美麗生態畫卷。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三省區結合部,石渠縣以草地為主的生態系統,構成了長江、黃河源頭的天然綠色生態屏障,是四川省草地生態重點區,也是全國五大牧區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石渠縣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不斷聚焦生態修復,用實招、硬招和新招開辟出了新時代的石渠生態路徑。當下,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已成為石渠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大優勢、大品牌和大財富。
高站位筑牢修復“堡壘”
草場生產力逐年下降,草地退化面積不斷增多......曾經,石渠縣一度因草地退化問題而“頭疼”。為根治這一“頑疾”,該縣結合自身實際,始終以高站位筑牢修復“堡壘”。
“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一步堅定生態保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為筑牢修復“堡壘”,石渠縣瞄準黨建引領,通過嚴密組織體系、健全領導體制、壓實主體責任,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做到了一盤棋謀劃,一體化推進。
據統計,石渠縣天然草原3138.942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2762.27萬畝,分別占甘孜州和四川省草原面積的22.18%和10.24%,石渠縣退化面積2882.81萬畝。為讓生態修復工作走深走實,該縣將有效生態治理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從江河源頭永續發展的大局出發算大賬、算長遠賬,落實高寒草甸生態修復、草地修復、防沙治沙、黑土灘綜合治理等項目,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綠色屏障”。
走進石渠縣宜牛鄉,山靈水美、綠草茵茵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然而曾經,這里環境堪憂。二十一世紀初,高寒農牧區迎來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部分砂廠應運而生,宜牛鄉砂場就是其中一個。因其開采年限長、面積大,加上自然侵蝕和水土流失,河床嚴重改道,垃圾污水淤積,給當地生態帶來了破壞。
面對這一現狀,石渠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修復宜牛鄉生態環境列入全縣重要工作布局。“修復這片土地著實不易,一路上越過了無數的溝溝坎坎,但是很慶幸,我們成功了!”石渠生態環境局局長曲龍清介紹說,在宜牛鄉生態修復過程中,全縣上下齊抓共管、團結一心推進修復工作。
筑牢修復“堡壘”,石渠縣深知鍛造骨干隊伍的重要性。為此,該縣全面踐行黨管人才原則,積極鍛造江河源頭生態保護發展先鋒隊伍,先后引進碩博人才17人,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線、救急難”優勢,招錄251名生態管理員。同時,將2132名“田專”納入生態保護發展人才庫,讓一大批人才成為真正的石渠“生態人”。
此外,按照“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要求,石渠縣還編制完成相應規劃、方案若干,并堅持環境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主線,用好環境監測和環境執法“兩個抓手”,強化環保督察、環境準入和環保法治“三個保障”,高質高效補齊生態修復短板。
濃氛圍保障修復“攻勢”
今年5月以來,石渠縣掀起全民種草熱潮,由村民、干部等組成的種草“大軍”成了一道別樣風景線。他們年齡不同,分工不同,卻有著同樣的思考:“種草能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能和大家一起種草我很樂意!”
全民種草是石渠縣推進生態修復工作縮影之一。據了解,近年來,該縣堅定不移護生態,不斷強化意識、擔當責任,全面開啟了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生態修復治理模式,濃厚的氛圍有力保障了生態修復“攻勢”。
發放種料、挖坑、澆水,溫波鎮350余人參與的全民種草工作啟動儀式,率先拉開了石渠縣全民種草的序幕。在種草過程中,該鎮以支部書記為組織人,黨員群眾為帶頭人,每名村干部、群眾進行了責任劃分到人,有效確保了每個角落的種草工作。村民翁扎表示,村干部帶領群眾一起行動效率很高,希望能繼續加強種草工作,讓全村、全縣的環境綠化更加美麗。
長須貢瑪鄉是石渠縣代表性純牧業鄉,為有效遏制草原“三”問題,實現“生態立鄉”戰略,提升牧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該鄉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修復工程落到實處。
據統計,按照全民種草活動的工作思路,長須貢瑪鄉積極鼓勵牧民群眾走生態發展路子,制定實施方案,召開群眾動員大會,鄉、村兩級全面動員,簽訂相關責任書960份,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為全民種草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全民種草持續推進,種草效果是否有保障?石渠縣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長唐偉介紹,通過專門的沙化草地整治實驗對比,在長時間篩選、實驗適合種植的草原植物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采用監測手段,實時掌握草原生態狀況,治理效果明顯趨好,可持續性提高植被成活率和生態修復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石渠縣還推動形成黨建引領生態保護、草原治理、綠色發展的濃厚氛圍。通過做給群眾看、講給群眾聽、帶著群眾干的方式,讓165個基層黨組織和2235名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10.3萬名群眾種草25000畝,引導全社會共建生態治理共同體。
新探索升級修復“質量”
草原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水土、防風固沙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抓嚴、抓細、抓實草原環境保護成了石渠縣10.3萬群眾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不斷探索成了該縣生態修復的“必修課”。
今年4月21日,石渠縣州政協副主席、縣委書記羅林專家面對面交流,探索石渠生態修復治理良策。“要帶著解決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統籌好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全力做好生態修復。”羅林認為,草種優劣、改良效果、實驗數據等都需要石渠不斷探索和思考。
在石渠縣挺進二村2公里外的哥得爾給曲(河流名),放眼望去,流域外黃色隔離保護網十分顯眼。這是該縣根據自身實際探索出來的“妙方”。
過去,該流域附近草場退化、沙化嚴重,“斑禿”狀裸露土地較多。自2020年開始,石渠縣投入940萬元,在流域附近修建全長5100米的生態緩沖帶和隔離網,并開展多樣性建植,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如今,流域附近的“斑禿”土地長出了“綠發”,生物多樣性也得到逐漸恢復。
修煉“內功”同時,石渠縣還不忘學習借鑒。今年4月,該縣專門成立工作組赴青海省瑪多縣學習考察草原生態恢復修復工作。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建國表示,石渠和瑪多縣有很多相似之處,要充分借鑒瑪多縣在草場生態恢復修復領域積累的實踐經驗和先進做法,結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石渠生態治理的新舉措、新辦法。
除開以上內容,記者還了解到,生態修復過程中,石渠縣堅持立足科學,將生態修復與流域污染治理、科學實驗和旅游觀光、惠民利民等有機結合起來。其次,堅持自然恢復的理念,有效推進生態“再野化進程”,制定了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人工干預的修復方案。
縱觀石渠縣近年的生態修復,我們不難發現,成績背后是一次次的奮勇向前。今天的石渠高原上,碧水倒映藍天,微風吹動青草,鳥雀展翅高歌的山水圖已經成形。同一時刻,石渠也有了新的打算——將旅游觀光資源融合轉化,不斷提高當地百姓收入,將綠水青山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長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