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馮興富帶領村民共同富裕的“領頭雁”

甘孜日報    2023年08月14日

◎本網記者 馬建華 岳詩蕊

“你看!今年的二荊條長得好好!已經可以上市了。”“我們種的蕎麥有58畝,也即將迎來豐收……”8月8日立秋時分,豐收之際,記者走進丹巴縣半扇門鎮阿娘溝村農業園區,綠油油的二荊條綴滿枝頭,微風拂來,清香四溢。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興富滿臉喜悅地向記者分享豐收的喜訊。

“老馮把村委會當家了,吃住都在村上,一心一意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謀發展……”,對于務實的老馮,阿娘溝一村的老百姓贊不絕口。作為村支書,他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突出黨建引領,統籌推進災后重建、產業發展等工作,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今年出售羊肚菌后,收益達80.4萬元,待到40畝的二荊條出售后,村集體經濟將達到100余萬元。他帶領村民種植蔬菜和水果,動員村民外出務工,去年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84萬元,今年的目標是突破2萬元。

在他的工作筆記本扉頁上,“守土一方、守土盡責”幾個字赫然醒目,“我對自己的村莊有著深厚的感情,看到其他村莊發展越來越好,我也想把阿娘溝一村發展成為美麗富饒的村莊。”馮興富早已在心中埋下了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種子。

2020年6月17日凌晨3時許,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泥石流襲擊了梅龍溝,小金川河阻斷形成堰塞湖,G350線爛水灣段中斷。連日的暴雨和洪流將下游的墨爾多山鎮五月村、科爾金村以及半扇門鎮阿娘溝村夷為廢墟。災害發生時,馮興富帶領村干部和監測員采取分片網格挨家挨戶報警的方式,主動預警,夜間組織全村107名群眾安全有序撤離到避險點。他冒著隨時可能被泥石流吞沒的危險,往返多次將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全部背到了安全地帶,全村無傷亡情況發生。在過渡安置期間,馮興富積極組織干群晝夜搭建帳篷、查災核災、分發物資、安撫群眾。在災后重建中,他“舍小家為大家”,積極幫助困難群眾籌集資金,帶領12名黨員幫助困難群眾修建房屋。截至目前,該村35戶災民已搬進一樓一底的小洋樓。

記者站在山腰處遠眺,但見風貌統一、整齊劃一的安置小區,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美觀整潔。

村民住上了好房子,如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產業振興,如何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馮興富夜不能寐。經過深入調研,他決心采取“整理集體土地+流轉群眾土地”等方式,通過發展羊肚菌、蔬菜和種植蕎麥,壯大集體經濟。以優勢產業為新引擎,大力發展羊肚菌、玉米、花椒、核桃、藏香豬等多種產業,實現產值140萬元。集體資產達到550萬元,年經營性收入約60萬元,建設43畝羊肚菌種植基地,連片、分季、套種羊肚菌、大豆、蔬菜,年收入20萬元。在建設產業園期間,他帶著村干部和鄉親們下種、管理、采收。如今,首批羊肚菌已全部下種,今年預計村集體收入將達100萬元以上,帶動群眾務工人均增收1.5萬元,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老百姓看到羊肚菌、二荊條等帶來的實際效益之后,阿娘溝一村采取“自產、自制、自銷”的發展模式,形成一村一品。“下一步,我們將對集體基地進行改造升級,加強農旅融合,將配套建設旅游驛站等附屬設施,同時結合沿線自然風光,打造慢游生態圈,讓更多路過此地的游客慢下來、停下來。”馮興富說,“同時,我們還準備進一步規范種植技術,培養更多的‘本土工匠’,提升羊肚菌等農產品的品質,把阿娘溝一村建設成為農產品專業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馮興富正積極帶領村“兩委”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基層治理等方面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始終踐行著“建設家鄉、振興家鄉”的初心使命,一步一個腳印,用實際行動把阿娘溝一村建成經濟發展、鄉風文明的“富裕村”。


  • 上一篇:丹巴縣半扇門鎮——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gxdt/9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