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7月26日
——專訪道孚縣委書記蒲永峰
■本網記者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再次吹響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道孚縣作為全省“四大片區”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目前,全縣仍有69個貧困村,1574戶7012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4.3%。道孚縣如何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開創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日前,記者專訪了道孚縣委書記蒲永峰。
記者:道孚縣如何結合實際貫徹落實好省黨代會精神?
蒲永峰:貫徹落實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應主要體現在加快推進脫貧攻堅進程,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致富上。道孚縣在深入學習黨代會精神的基礎上,立足當地實際,按照“集中力量建產業、集中項目建產業、集中資金建產業、集中規模建產業、集中區域建產業”的總體思路,提出了打造特色產業帶促進脫貧奔康的發展路徑,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規模化為取向,以特色化為走向,努力探索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記者:在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中,道孚縣有什么新舉措?
蒲永峰:一是凝神醒腦,明晰脫貧攻堅之“路”。以全州“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工程”為契機,立足道孚地理位置重要、氣候溫暖宜人、土地資源富集、旅游資源獨特、文化底蘊豐厚等資源優勢,按照“集中力量建產業、集中項目建產業、集中資金建產業、集中規模建產業、集中區域建產業”的總體思路,圍繞打造甘孜州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提出了打造特色產業帶促進脫貧奔康的發展路徑,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規模化為取向,以特色化為走向,努力探索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二是產業引領,破解脫貧攻堅之“困”。堅持以“造血式”扶貧為著力點,以幫助群眾穩定增收為落腳點,把貧困群眾鎖定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讓群眾分享增值收益。以市場化為導向,致力破除“銷路不暢”的瓶頸。充分利用廣東對口援建、省內對口幫扶,緊盯資源和市場“兩張牌”,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產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飛機+”平臺,研發“雪域精靈”高原生態農牧產品銷售APP,不斷延伸產業鏈,打好生態綠色牌,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以規模化為取向,致力破除“產量不高”的瓶頸。科學合理調整布局產業結構,以打造道孚縣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為契機,引進瑞康、志華、廣豐等龍頭企業,建成全省最大的春油菜基地2萬余畝,實施少烏中藏藥種植示范基地200畝,輻射帶動種植以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6000余畝,生態段木青杠黑木耳基地規模擴大至40萬棒,發展國家地理保護標志—道孚大蔥種植核心示范區300畝,加快推進甘孜首個高原植物園建設,鮮水河流域規模化種植黑青稞、紫皮馬鈴薯等特色生態農作物2.4萬余畝,規模化集聚效應初步形成。預計全年總收益7800余萬元,帶動全縣農牧民人均收益增加1200余元。以特色化為走向,致力破除“活力不夠”的瓶頸。堅持推動農旅、牧旅、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深度挖掘開發道孚農耕文化、扎壩走婚民俗文化等文化精髓,做大做強“安巴農耕文化旅游節”“協德木雅風情賽馬節”等節慶活動,不斷提高“康巴十分美,道孚有八美”和“中國藏民居藝術之都”的旅游品牌,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致力擴大脫貧攻堅的“溢出效應”。
三是創新舉措,鞏固脫貧攻堅之“效”。一是脫貧典型帶動。堅持把致富能人、種養大戶培養成黨員,建立致富能人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成立5個片區農業產業綜合技術指導團,每月到貧困村開展工作指導,幫助提升農牧業扶貧技術支撐能力;組織56名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前往郫都、崇州、瀘定、丹巴等先進發達地區開展脫貧致富觀摩考察,舉辦養殖、種植等勞動技能培訓47場次860人次。二是產業基金拉動。為86個貧困村注入產業發展基金3878萬元、大力扶持貧困村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針對2017年脫貧的23個貧困村每村注入50萬元基金,其中20個貧困村已成立專業合作社。2016年17個退出村通過出租(出售)村集體資源、專合組織經營管理等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8200余元,人均增收13.9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零”的突破。三是幫扶資金撬動。加強與省公安廳、惠州市、郫都區等援建單位的溝通聯系,落實東西協作、郫都區幫扶資金2581萬元,建立郫都區貧困學生扶持資金100萬元。建立扶貧小額信貸基金1823萬元,返鄉創業基金200萬元,與農戶、信用社簽訂貧困戶貸款合作協議,按照1:6杠桿效應撬動金融信貸資金,推動“免抵押擔保,基準利率放貸”金融扶貧政策落地落實,累計發放貧困戶小額信貸924戶3827萬元。四是惠民政策推動。建立教育、衛生扶貧基金1005萬元,落實低保、扶貧“兩線合一”政策,對522戶1650人實行兜底式扶貧,筑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兌現建檔立卡殘疾人扶貧對象213人生活費補貼23萬元。積極落實醫療保障措施,推行貧困戶就醫一站式服務,落實“十免四補”政策,實現貧困戶縣域內住院就醫“零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