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1月24日
雪域高原唱響“幸福歌”
爐霍高原現代生態產業園區。本網資料庫圖
冬日的高原,天寒地凍。
元旦前夕,康定市吉居鄉政府大院人頭攢動,265萬元現金堆滿桌子,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吉居鄉5個貧困村的群眾早早來到這里,參加康定市三千三農業有限公司舉行的產業扶貧基金分紅暨勞務收入資金發放活動。
“現在國家政策好,只要肯吃苦,脫貧增收沒問題。今年在合作社務工就領到53400元,加上村集體經濟分紅和其它收入,全年收入相當可觀。我雖已脫貧,但奔康路上還需加油干!”菜玉村38歲的王阿兄數著剛領到的現款激動地對記者說。
目前,康定市唯一深度貧困鄉吉居鄉的5個村已全部退出貧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對甘孜藏區來說,深度貧困與自然條件、社會治理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其成為“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為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近年來,我州因地制宜,對癥施策,聚焦思想扶貧這一關鍵、產業扶貧這一支撐、就業增收這一核心,下足“繡花功”、打好攻堅戰,取得了每年減貧3萬人以上的佳績。瀘定縣在全州率先摘掉“貧困縣”帽子,貧困縣數量實現首次凈減少。
2018年5月2日至4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我州調研時,對我州脫貧攻堅工作表示滿意,并指出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
“精準扶貧,喜從天來,小康路上,日子火紅富起來……扶貧扶志,溫暖心懷,幸福的康巴人永遠銘記這灑向雪域的愛……”如今,一首首“脫貧攻堅”主題歌曲唱響雪域高原,一句句“嘎正切”(藏語“謝謝”)表達著甘孜兒女的心聲。
◎楊琦
貧困戶不是啥光榮事兒
觀念轉變 匯聚脫貧正能量
翻地、建牲畜棚圈……2018年12月26日,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而理塘縣亞火鄉亞火村村民巴絨一家卻干得熱火朝天。9月底剛獲得四川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的巴絨,為來年產業發展正擼起袖子加油干。
“不僅脫了貧,增收的路子也越走越寬,還能獲全省大獎,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將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帶動更多的貧困村民脫貧奔康。”巴絨說。
巴絨今年48歲,全家7口人,4個子女在讀書。巴絨唯一的姐姐擁忠拉姆長年體弱多病,喪失勞動力,巴絨的妻子只能在家照顧子女和姐姐。沒有致富的路子,又沒資金來源,全家只能靠巴絨一人打工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辛。2014年,巴絨一家被確定為貧困戶。
“有些人被評上貧困戶還感到高興,但我覺得不是啥光榮的事。我得好好干,爭取早日脫貧,給娃們樹個自立自強的好榜樣!”巴絨告訴記者,因想著如何脫貧,他幾天幾夜都沒睡好覺。
2015年,在幫扶干部的支持下,巴絨利用土地資源發展家庭種養殖業,實現增產增收。同時,在蟲草、野生菌采挖季節,他起早貪黑地勞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通過努力,巴絨一家年收入從2015年的70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30000元左右。2017年,巴絨一家人均純收入已超過貧困線標準,摘掉了貧窮的“帽子”,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其實,巴絨以前也有過“等靠要”的思想。“想到自己家確實困難,政府應該來照顧;但通過政府的宣傳教育,幫扶人員手把手的指導,自己又找到了致富的信心。”談起以前的想法,靦腆的巴絨還有點不好意思。
“只有解決好思想貧困的問題,才可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否則,再多的資金也有用完之時,再好的政策也難以形成雙向合力,扶貧也只能事倍功半。”州委副書記李江說。
為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我州通過搭建農牧民夜校平臺、開展“藏漢雙語宣講工作”等方式,用貧困群眾能聽懂的語言,讓黨的精神入腦入心;同時樹立標桿典型,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趕有方向。
2018年3月,我州還作出實施“潤育工程”的決定。該州各級各部門圍繞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這一導向,始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正面宣傳教育、浸潤式引導,全力推動宣教聚力、文化浸潤、文明引領、法治普及、典型示范五大行動。
目前,全州已樹推身邊脫貧致富人物20名,開展先進典型事跡宣傳活動2000余場次,覆蓋干部群眾30余萬人次;組織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主題活動3100余場次;2018年,全州有9人獲得省級脫貧攻堅貢獻獎、奉獻獎、創新獎、奮進獎。
如今,在雪域甘孜,貧困群眾思想觀念明顯轉變,脫貧致富光榮在藏區群眾中成為共識,一個個脫貧攻堅典型事跡在康巴高原傳頌,匯聚起了全州脫貧攻堅強大正能量。
高原小產品走俏大市場
產業引領 鋪筑鄉村致富路
“全買了,難得遇見‘極地果蔬’,口感就是不一樣。”去年12月14日,在珠海市舉行的“圣潔甘孜·走進珠海”理塘縣優勢項目投資推介暨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會上,理塘農特產品受到當地市民的青睞。
“要讓更多的高原農特產品走進珠海,這樣既能幫扶貧困地區,又能讓我們吃上雪域高原上的生態農產品。”珠海市商務局工作人員黃衛國說。
不僅珠海,去年理塘縣銷往港澳市場的蔬菜就高達940噸,約占川菜直供港澳的2/3,有的還出口東南亞國家。
多年來,我州農特產品“小、散、亂”,面臨“一個背篼裝不下,一輛汽車裝不滿”的窘況,既不能形成好品牌,也沒有好市場,群眾也難有個好收入。
自實施脫貧攻堅以來,我州充分利用高原生態優勢,啟動了3個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啟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13個,通過“園區+產業”等經營模式,引進扶持龍頭企業35家,吸納周邊35000余戶村民參與產業發展,農戶通過流轉土地掙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掙紅金的“三金”模式獲取收益。
針對部分偏遠貧困村資源匱乏、土地貧瘠、技術滯后等問題,我州大膽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產業園,跨村培育優勢產業、集中發展特色產品”的產業扶貧“飛地”園區模式,有效破解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貧困戶增收的瓶頸,也為省內類似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了思路。
目前,全州圍繞主導產業培育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7690個;圍繞“圣潔甘孜”打造雪域品牌,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85個,17個縣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建成生產基地115萬畝,“圣潔甘孜”生態特色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除了培育農業產業,發展生態旅游業也成為甘孜的主攻方向。
“甘孜既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又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首批創建單位。我們以全域旅游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走符合藏區實際、具有甘孜特色的脫貧奔康路子,用美麗戰勝貧困。”州委副書記、州長肖友才說。
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我州大力實施旅游扶貧,一個個昔日的貧困村華麗“變臉”,貧困農牧民吃上旅游增收飯。
2016年8月5日,康定市新都橋鎮俄達門巴景區開門迎客,當年實現保底分紅8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上一年的2400元增至61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年終決算達到115萬元。
俄達門巴村已然從貧困村“變臉”為幸福村。多年的貧困戶日澤心里樂開了花:“景區打造不到一年,我家就脫貧了,還成了景區的股東,以前哪曉得風景還可以賣錢哦。”
在稻城縣香格里拉鎮亞仲村,貧困戶桑姆依托區位優勢,多渠道籌資建設民居,引進企業建設特色民宿、發展鄉村旅游,僅2017年該戶住房租賃收入就高達20萬元。
與日澤、桑姆一樣,隨著“文旅、農旅、牧旅”融合發展,目前,我州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群眾靠著“全域旅游”飛速發展而脫貧奔康。
此外,我州還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基于“甘孜產業發展小、散、亂,市場拓展窄、慢、淺”的發展現狀和國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客觀形勢,并提出了“全域統籌、整體推進”電商發展思路,通過電商平臺,將高原生態特色果蔬銷往全國,實現高原小產品走俏大市場、群眾脫貧又增收。
2018年9月22日,在由財政部扶貧辦、清華大學、快手網絡平臺主辦的《幸福鄉村說》節目中,來自稻城縣赤土鄉貢沙村的村民根絨卓瑪分享的創業故事贏得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
得益于全域旅游和電商銷售,只有小學文化的根絨卓瑪,把大山深處的蟲草、松茸、藏香豬等家鄉特產推廣到發達地區,不僅賣出了自家的產品,還幫助村民銷售山貨走上致富大道。
通過電商扶貧,貧困群眾搭上了脫貧致富快車。目前,全州電商企業達到42家,新增電商應用企業141家,傳統商貿流通企業電商應用率超過80%,培育“電商領頭雁”500余人。
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產品、叫響特色品牌,我州以產業為支撐,全面提高脫貧質量,保證脫貧不返貧,讓村民有了長期穩定的收入。
有一技之長家門口也增收
就業幫扶 生活又有新奔頭
“好像發動機軸承上密封圈壞了,要換個新的,你看看,修理費和零件給80元行不?”“哦呀!都是村里人,你看著給哈!”去年12月20日,在道孚縣維它鄉維柯村,牧民阿金公布正與摩托車主扎巴交談。
45歲的阿金公布先前居住在純牧區維它鄉維柯村最偏遠的高山上,妻子長年患病,3個孩子都還在上學,全家5口都靠他挖蟲草和打散工的微薄收入以及低保等政策性收入過活,家庭年人均純收入2000元左右。
2015年底,阿金公布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倍感失落的他抓住縣就業局組織的技能培訓機會,赴康定參加免費摩托維修技能培訓。2017年,憑借手藝,阿金公布開起了阿金維修店。
配件齊全和維修技術不斷提高的阿金維修店逐步得到鄉親的信賴,生意越來越好,成為全鄉摩托車修理店中的“排頭兵”,2017年實現增收2萬元,家庭純收入達4萬元。
“感謝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讓我有了一技之長,沒想到家門口就能增收,今年我家如期脫貧沒有一點問題。”阿金公布信心滿滿。
“就業幫扶也要接地氣,體現精準之意。”州政府副秘書長、州扶貧移民局局長楊慶華說,貧困地區往往基礎差、底子薄,選擇培訓項目和脫貧技術,不能好高騖遠,更不能急于求成,“要為貧困群眾量身定制,做準做實技能培訓。”
近年來,我州按照“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全覆蓋”及有貧困勞動力的貧困戶“至少一人實現就業”的要求,率先摸準就業扶貧“家底”,建立了“一庫一冊六名單”,精準掌握全州51775戶貧困戶和220289名貧困勞動力信息,并弄清其就業能力、就業意愿,實施就業幫扶。
“現在的工作比以前打零工強多了,多虧縣人社局的幫助,讓我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去年12月26日,甘孜縣卡龍鄉阿沙一村貧困戶丹那在電話中說,他在江蘇一家快遞公司上班,工作相對穩定,收入可觀,他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
巧借外力,組織勞務輸出,拓寬就業渠道。我州通過協調對接廣東省、成都市等對口幫扶地企業,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同時,融合內力,鼓勵貧困群眾就地就業,依托產業促進就業,鼓勵企業吸納就業,支持創業帶動就業。
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幫扶,甘孜州讓貧困群眾有一技一業,從而具備致富能力和“造血”能力。
去年,全州開發公益性崗位22065個,累計解決22065名貧困人口就業。爭取到就業專項資金7876萬元,開展了“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全覆蓋行動”,培訓貧困勞動力12621人。舉辦各類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27場次,促進了17043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與此同時,我州還加大教育衛生、基礎設施、住房安全等方面的扶貧力度。2018年,瀘定縣在全州率先摘掉“貧困縣”帽子,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摘帽工作先進縣;康定、九龍、丹巴、稻城、鄉城5縣(市)也有望近期摘帽;463個村退出、49807人脫貧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是歷年來減貧力度最大、人數最多、成效最好的一年,創造了我州減貧史上的奇跡。
“啃下高寒硬骨頭,攻克深度貧困堡壘。2019年,全州將再完成12個縣摘帽、251個村退出、7161戶31242人脫貧,2020年鞏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黨中央、省委交出甘孜脫貧攻堅滿意答卷。”2018年12月19日,在州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上,州委書記劉成鳴擲地有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