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4月15日
泥朵鎮扶貧移民定居點。
泥朵鎮中心小學學生在認真學習。
◎張皓瑜 本網記者 游飛 陳斌 文/圖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脫貧攻堅又一年。
2019年,是國家設立扶貧日的第六個年頭,也是打贏色達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色達干部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不勝不休,“一個也不能少”的誓言響徹云天。
修路入戶、產業進村、蓋新房搬新家……自實施脫貧攻堅以來,色達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中,瞄準短板,大力實施“住房安全、產業壯大、民生兜底、基礎提質、素質提升”五大工程,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強勢整合項目資源,優選配強攻堅力量。截至目前,色達縣74個貧困村退出、3151戶13593人退出貧困序列,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實落地,困擾色達的密碼逐漸破譯,猶如春風十里,吹入了貧困農牧民家里。
近年來,色達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緊緊圍繞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脫貧的年度任務和脫貧成果鞏固,著力抓統籌、抓精準、抓落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落地生根,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積極探索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圍繞投入、產業、服務等關鍵環節創新舉措、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全縣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連年增加;貧困人口從2013年末的15868名下降到2018年末的684戶2801名,貧困發生率從32.55%下降到5.7%;正逐步實現減貧目標。
一股暖流在金馬草原激蕩,脫貧攻堅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色達人用實際行動在脫貧攻堅進程中鐫刻下深深烙印。
換“窮業” 產業助農穩增收
攻堅重在攻“尖”,色達縣委、縣政府開出了治窮“良方”——發展產業成為淳化精準脫貧的“靶向藥”。為如期實現脫貧摘帽,色達縣緊緊圍繞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這條主線,以規模養殖、勞務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脫貧產業,把“輸血”逐步轉化為“造血”,為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脫貧奠定長效基礎,逐步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暮春的色達縣克果鄉,遠山的積雪漸漸融化,草原泛起新綠,天空一片湛藍。記者在該鄉澤西三村村民德覺的養殖場看到,幾頭奶牛踱步進入擠奶區,按順序排列,自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安靜地呆在那里。它們都就位后,德覺用溫水給他們清洗,隨后開始人工擠奶。
加入該村養殖合作社的貧困戶德覺腰包最近是越來越鼓了。“以前在縣城打工,租房、吃喝一年下來留不下幾個錢。如今加入合作社,自己在家門口搞養殖,下班后還能照顧父母和孩子;我家從合作社分到了3頭母牛,每年可以從合作社獲得4500元的分紅;自己也不用去找酥油和奶酪的買家了,每天只需將擠好的牛奶送到合作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們的生活?!?/p>
“2016年,在縣、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農牧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從當初的22戶發展到了40戶,全是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后,村民們采取分散養殖的方式,年底從合作社分紅。合作社的最終的目標是幫當地的牧民增收,讓貧困戶們能夠盡快脫貧?!睗晌魅宓谝粫洷惆鸵嫖鹘榻B說。
“這可是我們增收致富的希望?!?月12日,色達縣康勒鄉阿交村的牧場上,村民益呷精心地為一頭黑白花奶?!按鄙贤馓?。雖然已進入四月,但在色達高原,氣溫仍只有幾度,對于這頭外來品種的奶牛,仍需要采取些保暖措施。
為解決群眾致富愿望強烈與思想觀念保守的矛盾,阿交村“兩委”帶頭調整結構、發展生產,打破不敢、不愿發展僵局,帶頭改良牲畜品種。村黨支部書記意底介紹,自己自籌3萬元資金從新疆購買了兩頭黑白花奶牛進行試點培育,不僅產奶量達本地奶牛的12倍,而且奶質好,提高了奶渣、酥油等奶產品附加值。“1頭黑白花奶牛每年增收就達1800元。通過自己的示范帶動,消除了村民的思想顧慮,目前該村已有15戶群眾提出申請加入村上的畜種改良計劃。”
草地資源是當地的優勢資源,畜牧業也應成為脫貧攻堅的首位產業。近年來,色達各級黨委政府充分挖掘優勢資源,引導貧困群眾利用本地優勢產業以“支部+合作社+市場”的形式,發展畜牧業,抱團取暖,變資源優勢為資本優勢,不斷拓寬老百姓增收渠道。
因地制宜、科學布局,農牧民融入到發展農牧業的產業鏈中,貧困群眾有了短期可見效、長期可持續的脫貧增收項目,產業扶貧這盤棋活了起來。
在旭日鄉江達村蔬菜大棚內,江達村村民葉美動作麻利地采摘黃瓜,熟練的采摘技術讓她一天能掙100余元?!艾F在,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自家的土地流轉后金實公司每畝地給她700元,14畝將近1萬元;自己還在蔬菜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5萬元;家人還在色達縣城做蔬菜生意,一年收入6萬元,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喲?!比~美成功脫貧,她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何做到村村有產業,家家有收入,實現扶貧產業全覆蓋。近幾年,色達縣按照“全域規劃、長短結合、突出特色、龍頭帶動”的總體思路,立足于貧困村資源條件,堅持“村村入園、戶戶入社”聯村連片發展產業,積極探索了一條可持續的產業發展之路。截止目前,全縣籌資2.54 億元實施以生態農牧業、文化旅游業、生態藥業為主的131個產業扶貧項目;采取縣域內“抱團致富”“飛地扶貧”模式,啟動格薩爾文化商貿園區扶貧綜合體建設,助推“文化+旅游+扶貧+商貿”發揮疊加效應,為8個鄉鎮、1543戶5722人持續增收創造條件。全縣已建成的 4個酒店首年實現收益143萬元,戶均分紅2465元;引進蔬菜種植企業3家,流轉土地300畝,260戶群眾實現土地流轉和務工收入兩次收益。著力扶持打造色柯鎮黑帳篷體驗園區、然充鄉貢布手工業合作社、翁達鎮藏香豬養殖基地、甲學鄉野豬養殖合作社,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還成立了4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植樹造林項目勞務用工77499個,增加貧困戶務工收入1244.52萬元。
挪“窮窩” 易地搬遷住新房
搬窮窩,改窮業,出深山;拔窮根,換窮貌,筑新夢。易地扶貧搬遷是改善邊遠山區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舉措,是實施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的重要抓手之一。
4月12日,記者在色達縣大則鄉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看到,一棟棟嶄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平直的水泥路面如玉帶般串聯起了整個村莊,村內的太陽能路燈、文化廣場、村級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備,一副美麗鄉村的圖景徐徐展開。
80平方米的套房里,藏式茶幾、電視柜、平板電視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打開院子里的自來水龍頭,一股清澈透涼的水噴涌而出。旁邊單獨的洗澡間,電熱水器里燒滿了熱水,隨時都可洗個舒舒服服的熱水澡。在色達縣大則鄉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這是35戶從厚門村牧區搬遷下來的貧困群眾新家的標準配置。
“一分錢都沒花就搬進了這樣舒適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奔邪仓命c住戶貢波說起現在的居住條件,幸福之感油然而生,“與原來深山里的‘窮窩’相比,這里簡直是‘福窩’。一切都像做夢一樣,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貧困戶住進條件這么好的房屋幾乎是不可能的?!?/p>
貢波以前的房屋坐落在厚門村 “雨天?;?,晴天常干旱,公路不通暢,電壓不穩定,飲水不安全”的山坡上、山坳里。“以前低矮的土坯房,一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晚上都不敢安心睡覺;現在好了,我們都搬進新房,現在好了,風吹不著,雨淋不到,晚上做夢都笑出聲呀!”
新村子是否漂亮?大家以后的日子能否過得好?搬進新居前,相比貢波的樂觀,一些搬遷戶也有自己的擔憂。貢波介紹說,“易地搬遷原本是搬遷群眾心中的一個結,通過宣傳教育,村民們也慢慢懂得‘人挪活,樹挪死’的道理,搬出山溝日子才有奔頭,有效地避免搬遷群眾‘人住新房,心還在山溝’的想法?!?/p>
為了能“穩得住”搬遷戶,色達縣還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新村建設結合起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到“齊全”:讓道路不見泥,雨水能進溝,晚上路有燈,夏天能納涼;在精神生活上做到“豐富”:村村有廣場,人人能跳舞,圖書室有寶,常進能致富。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近年來,色達縣牢固樹立“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搬遷”的理念,不忘扶貧初心,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斬窮根”的關鍵舉措,加強政策引導,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創業就業有機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
奔忙的腳步不止,奮斗的跫音不息。“搬出深山、住得干凈衛生、娃娃讀書方便?,F在,我還做了生態護林員,每年自己的工資和草補、特困補助資金等加起來,收入超過兩萬元,什么都不愁了?!必暡ń榻B,村民們搬進新家,便有了自信;有了自信,也有了做事的“底氣”,“底氣”加“行動”,迎來的必將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的美好日子。
這些改變,正是色達人生活越過越幸福的寫照,更是色達黨委政府依托縣情實際,鍥而不舍攻堅克難,探索出一條具有色達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的具體體現。
高處著眼,低處下手。近年來,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色達縣始終把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實施“居家”工程、“利民”工程等,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493戶、藏區新居2117戶、地質災害搬遷299戶。
斬“窮根” 教育衛生更惠民
4月12日,陽光照耀在色達縣泥朵鎮中心小學,正值課間時候,校園里一篇歡騰,同學們在操場上跑著、笑著、跳著,臉上的笑容似這陽光一樣燦爛。與大多數同學不一樣的是,六年級的牧珠措和波波卻安靜地在干凈整潔的教室里看書、復習功課,“下半年就要去縣城讀初中了,一定要把基礎打扎實些。”
在年初的寒假里,色達縣教育部門組織了30名同學免費到成都參加冬令營活動,牧珠措和波波因成績優秀被選入。對她們來說,這是一次終身難忘的旅程和經歷。今年已經16歲的他們之前最遠只到過縣城。參加冬令營的那個星期,逛成都天府廣場,參觀省科技館、大邑建川博物館,在溫江國色天香游玩,每天的行程和經歷都是那么新鮮,既開拓了眼界、又增長了知識,更增添了她們一定要走出去讀書的決心。
“在近年來的脫貧攻堅中,泥朵鎮嚴格落實控輟保學。學生數從2017年的近300名增加到565名?!睂W校教導主任娜卓介紹說,“雖然學生數大幅增加,但學校在教學質量上卻一點也沒放松。從藏漢雙語的基礎教學,到開展包括夏冬令營等多種形式的素質教育,同學們對于讀書的重要性認識越來越強。”
近幾年,色達縣大力實施教育扶貧,持續推進控輟保學,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統籌各類教育資源,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著力規范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輟學、一個家庭因學致貧。截止目前,利用注入教育扶貧基金,累計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481名,利用教育基金等,累計資助非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820人。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迄今,色達縣始終將其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大事乃至首要工作抓牢抓實,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和創業就業工程,斷窮路、斬窮根、脫窮境,讓貧困群眾真脫貧、過上好日子。
近年來,色達縣大力實施健康扶貧,全面執行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后結算”“十免四補”等衛生扶貧政策,累計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患者30629人次,累計醫療報銷2665.56萬元,全面完成縣域內及依規轉診縣域外就診的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個人支付部分控制在5%以內;共投入684.63萬元,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重度殘疾人、孤兒、農村特困人員等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實現政府全額代繳,60歲以上老人全部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精準落實社會保障兜底政策,鎖定低保對象1288戶4767人,及時足額兌現低保金,貧困人員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60歲以上老人養老保險待遇享受率達到100%。著力抓實金融扶貧工程,精準用好金融扶貧政策,籌集“四項基金”6348萬元,有力保障脫貧攻堅資金需求。圍繞就業培訓持續攻堅,以“自主培訓+集中培訓+校地合作培訓”的模式,根據崗位需求和群眾就業愿望,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累計舉辦15類實用技術培訓班47期,培訓群眾3634人,3536名群眾通過技能培訓實現靈活就業;累計組織2738名群眾短期務工,實現增收約580.64萬元;累計開發公益類崗位1780個;搭建就業創業平臺,建成全國海拔最高的創新創業孵化空間—金馬眾創空間。
一串串數據催人奮進,一聲聲號角激情嘹亮……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色達各級各部門勠力同心、背水一戰,奮力拼殺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啃下了一塊塊脫貧“硬骨頭”,滅掉了一個個脫貧“攔路虎”,攻克了一個個脫貧“難險關”,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連點成片的產業區、一條條筆直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嶄新舒適的藏式民居,一張張滿懷幸福的笑臉。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