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7月29日
整潔的烹壩街面。
◎本網見習記者 包小玉
2018年5月,我州正式啟動在丹巴、康定、瀘定三縣(市)建設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計劃用3年時間,在大渡河畔集中打造282個精品美麗新村。一年來,我州通過鄉村旅游4A標準組團打造,建成采摘觀光農業基地10萬畝、農特和文創產品300余類、近百個村落景點散落河畔、鄉村接待能力達萬人/次以上,首批打造的42個村于今年5月1日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游客,受到一致好評。
“我州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的建設是以發展旅游產業為基本方向和實施途徑的,其目的便是為全州穩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累工作經驗、樹立模本示范。”州旅游局負責人如是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讓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則是其主要支撐。 州內旅游資源富足,我州于2012年確定了“優先發展全域旅游業”的產業發展定位。發展旅游產業,不僅能讓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還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鄉村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為鄉村匯聚人才、保護生態、弘揚文化。所以,在建設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的過程中,我州便走上了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
鄉村旅游有力帶動產業振興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帶動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發展鄉村旅游,培育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高科技農業、休閑漁業、農業科普等諸多現代農業新業態,可以有效改變農村發展單純依靠一產的局面,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4月20日,四川省花卉(果類)生態旅游節分會場暨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瀘定縣第九屆櫻桃節在瀘定縣杵坭鄉開幕,活動吸引數千游客到此游玩,不僅為當地鄉村旅游產業帶去了滾滾客潮,也有力宣傳了甘孜鄉村旅游品牌。據悉此次活動,是今年我州主要的文旅宣傳推廣活動之一,活動設置了電子商務論壇暨瀘定縣鄉村振興電子商務培訓、瀘定縣旅游風光和人文風采照攝影展、瀘蒲兩地文創產品和農副產品展銷等活動。
記者從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獲悉,今年我州的重點旅游工作,一是強抓重點旅游項目建設,今年全州計劃實施生態旅游業重點項目33個,年度投資計劃25.65億元,年內擬竣工投產項目14個,完成投資4.08億元,在這些項目中,用于提升旅游基礎服務能力的旅游綜合服務體和旅游廁所是主要內容。二是以文化旅游扶貧、文物保護和打造精品為載體,有序推進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年內計劃完成《瀘定大渡河沿岸康養旅游產業帶總體規劃暨示范村建設策劃方案》編制,全面啟動“甘孜州大渡河流域傳統文化資源普查”“川藏茶馬古道甘孜段文化資源普查”項目,并開展鄉村文化普查臺賬建設,完成120處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基礎信息和名錄編制。三是持續提升文旅品牌效應,目前已成功創建勒通古鎮——千戶藏寨、木雅嘎達、色須部落文化園、石渠縣巴格嘛呢等4個4A景區,正積極推動稻城亞丁、瀘定橋和木格措三個景區創5A工作。同時,2019四川甘孜國際山地旅游節系列活動已正按照“文旅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籌備進行。四是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稻城縣、康定市、丹巴縣已入圍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18個縣(市)已對照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認定基本程序、創建驗收標準和管理辦法,完成自查自評,形成專題報告,《丹巴甲居藏寨總體規劃》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此外,今年4月我州還相繼舉行了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推介會和四川省花卉(果類)生態旅游節分會場暨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瀘定縣第九屆櫻桃節兩場文體活動,2019年四川甘孜山地旅游節也將與5月18日至20日在丹巴舉行。
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今年甘孜旅游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基礎提升、景區打造和品牌推廣3個方面,而這三項工作的出發點都是助推旅游產業及其配套產業發展,進而推動全州尤其是大渡河流域地區實現產業興旺。
產業點位布局注重保護生態
康定市三合鄉色龍村是甘孜州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重點定位之一,過去一年來政府在此實施十幾個建設項目,計劃將其打造成高端休閑度假目的地。但日前記者來到此地,卻未看到明顯的人工痕跡,只見一個古樸靜謐的村莊,坐落在群山深處,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色龍村的面貌體現出我州旅游發展在產業點位布局上,十分注重保護生態。
記者梳理康定、瀘定、丹巴三縣(市)的“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方案”后發現,三縣(市)在業態布局上都以發展旅游為核心,加強農旅、文旅融合為基本思路。這表明甘孜在產業點位布局上注重保護生態,構建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具體從鄉村振興示范點位的選擇和規劃上看,瀘定縣共選擇了9個村子,計劃打造5組精品點位——即按照“農業高科+康養度假體驗區”的功能定位,把該縣瀘橋鎮海子環環村和海子坪村打造成“大渡河民宿第一村”;圍繞“茶馬古渡口、紅軍途經地、時代新樂園”的新定位,把該縣杵坭鄉杵坭村和金雞壩村打造成“大渡河陽光康養休閑旅游示范區”;采取“山地旅游+特色民宿+特色產業”的農旅立體融合發展模式,把該縣興隆鎮和平村和下馬廠村建成“牛背山驢友大本營”;借助G318線帶來的區位優勢,把該縣烹壩鎮沙灣村和烹壩村打造成“騎游小鎮、美食烹壩”旅游品牌;挖掘傳承貴瓊文化、農耕文化和紅色文化,把該縣嵐安鄉腳烏村打造成“紅色嵐安、貴瓊古寨”旅游品牌。康定市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位的基本布局為“一核七園”,即把姑咱鎮打造成康養休閑小鎮并作為輻射周邊的“一核”,同時把該市麥崩鄉日央村和為舍村打造成以旅游接待為主的“魚通官園”,時濟村、日角村和若吉村打造為農旅(林旅)結合的“果園”,把色龍村打造成受旅游帶動的“玉園”。
丹巴縣選擇的鄉村振興示范點位也和境內初具規模的旅游景區、景點基本重合。由此表明,我州在打造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時,優先選擇了旅游、農林等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且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的產業形態,記者還發現以上3個縣(市)選擇的鄉村振興示范點位在產業發展上都有較強基礎,避免了大興工程,影響環境。
點位規劃打造突出傳承文化
坐落在杵坭鄉的“三舍民宿”是瀘定打造“大渡河陽光康養休閑旅游示范區”的重要點位,酒店取名“三舍”寓意“智慧之舍”“文化之舍”和“康養之舍”,其“文化”特質主要表現為每一個房間都有詩意的名字,每一個房間的內部設計上都利用石頭、壁紙、書畫和光影技術營造出與房間名相契合的意境,酒店所在地曾經是紅軍長征和茶馬古道的渡口,酒店內還設有文創產品展示、銷售區;同時,“三舍民宿”內還包括全國第一個私人地質博物館——二郎山地質文化博物館,館內有無數精美的奇石和化石,不僅能展現貢嘎山、二郎山、娘娘山和牛背山的山系走勢和地質特征,而且能展示全國從太古時期到人類時期的動植物珍貴標本,還將作為科普基地,長期免費開放。
“三舍民宿”“文味”十足,實際上甘孜州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的精品旅游產業點位中還有不少是以挖掘傳承當地特色文化為“賣點”的,這表明我州在打造旅游景點時,突出了傳承文化,推動鄉村實現文化振興。從具體點位來看:瀘定在打造“大渡河陽光康養休閑旅游示范區”時,注重挖掘和傳承當地的紅色文化和茶馬文化;在打造“紅色嵐安、貴瓊古寨”旅游品牌時,就注重挖掘和傳承當地的紅色文化、貴瓊文化和農耕文化;康定市打造“魚通官園”時,注重挖掘和傳承在建筑、服飾、飲食、語言等方面都別具特色的魚通文化;另外,丹巴縣在以旅游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位時,也注重挖掘和發揚當地的服飾文化、古碉文化和民俗文化。
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一名分管旅游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州發展全域旅游的基本依托,獨特的地域文化是甘孜旅游吸引力的的重要構成,因此我們發展旅游必須始終立足于綠水青山和特色文化,堅持走生態、環保路線。這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因為發展旅游產業能最大程度的保護原生態和原文化,而旅游產業的發展也能促進基礎提升和群眾增收,進而使鄉村蛻變得更加美好。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才積極探索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而且我們會在這條路上長期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