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一片深情藏沃土——記省科協援藏干部周正彬

甘孜日報    2019年08月14日

◎鄉城縣委中心報道組 吳遠勝

“扶貧干部就要以身作則,永遠走在群眾的前面,當好群眾的服務員。”這是鄉城縣白依鄉黨委副書記周正彬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每天下班,他都會在筆記本上記錄當天發生的大小事情,誰家孩子不在家,誰家老人病了,誰家出現了困難等。

2017年12月26日,注定是周正彬要用心銘記一輩子的日子。

這一天,作為省科協一名31歲的年輕黨員,周正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扛起黨員的責任,走進了高原藏區,奔赴深度貧困地區的我州鄉城縣白依鄉,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一年多的日日夜夜,周正彬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彰顯科協人許黨報國的本色擔當。因為踏實苦干,2018年9月,周正彬被鄉城縣委、縣政府評為“2018年省內對口幫扶工作先進個人”;2019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評為“2018年省內對口幫扶藏區彝區貧困縣先進個人”。

“走在高原藏區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戰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心里裝著群眾、心頭系著發展,助群眾走好每一步,是我應該做的。”周正彬如是說。

 為民排憂 做心系群眾的知心人

“今天說啥都別走了,你幫我這么多忙,連水都沒喝口,今天一定要在家里吃飯。”6月12日,白依鄉布機村村民益西緊緊握著周正彬的手說道。

在入戶走訪中,得知貧困戶益西因技術致貧的原因后,周正彬隔三差五便到他家中面對面為其傳授技術,讓他有了種養技術,脫貧有了保障。而每次益西讓周正彬留下來吃飯,他都婉言謝絕。

“在高原,由于地理、氣候的原因,很多技術和內地有一定的差距,群眾要掌握符合他們需要的技術,脫貧才有希望。”為了讓更多群眾掌握致富本領,周正彬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加上通過查閱資料學習到的技術,制定了符合高原的技術培訓教材。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周正彬克服高原反應、語言不通、飲食不習慣等重重困難,每天起早貪黑,一天天走村入戶、一次次走訪農戶,訪遍了全鄉200戶1300余人,面對面與群眾拉家常、與村干部話發展,在與廣大群眾同吃同勞動中結下了深厚感情。

一天,周正彬像往常一樣看望白依鄉青打村村民澤仁藏格,這一次又送去了托人專程從千里之外的西昌市購買的“元根”種子。

“感謝共產黨!感謝我們的好書記!”每次入戶走訪結束時,澤仁藏格一家總會送別到家門口。2018年8月9日,周正彬自掏腰包為這家的白瑪翁姆小朋友送去了新書包、《米小圈》等兒童讀物。從到白依鄉工作起,他便主動結下了澤仁藏格這個“親戚”。照好一張“全家福”、送去一份產業發展資金,做好每一件小事、辦好每一個實事,讓這個“外來人”與藏區群眾結成了“真親戚”。

“群眾的事哪怕是點滴小事,我們都要時刻放在心上,看到他們能脫貧過上好日子,這才是我們幫扶干部最開心的事。”談及幫扶工作,周正彬如是說。

扶貧扶智 做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暖心人

2018年3月21日,藍天白云下,白依鄉中心小學校操場上,一群小學生歡快地跳繩、踢毽子、打羽毛球,這是該校開辦起的“第一堂”課外活動課。自此,白依鄉中心小學校有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文體活動。

以前,由于缺乏足夠的課外活動設施,白依鄉中心小學校很多小朋友只能在電視里看別的地方小朋友參加課外活動,對自己的課外文體輔導活動只能望而興嘆。在了解情況后,周正彬急在心里,輾轉難眠。

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周正彬積極向援藏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尋求幫助。很快,四川青年志愿者協會、四川高校志愿者服務聯盟、“愛心衣櫥”團隊等舉辦的“美麗康巴 溫暖同行”項目;省困難職工幫扶基金會資助四川啟明星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愛心包計劃”; 團省委少年部和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有限公司向白依鄉中心小學校捐贈的“紅領巾書屋”;四川啟明星青少年活動中心、省紅十字基金會發起的“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項目;四川青年志愿者協會、唯品會慈善基金會發起的“唯品會公益助學計劃”相繼落地白依鄉。

同時,在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省科技扶貧基金會“一幫一”資助計劃也落戶白依鄉,計劃按照小學生1000元/年、初中生1600元/年、高中生2000元/年的標準,給予100名貧困學生為期一年的助學資助,為高原藏區的學生們“圓夢”。

“感謝叔叔阿姨對我們的關心,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來改變我們的現狀。”白依鄉中心小學校三年級學生曲色說。

2018年4月,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成功召開,作為代表的周正彬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藏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對策研究》提案,呼吁改善藏區青少年科技場館,持續開展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不斷激發藏區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熱情。

打造品牌 做培育特色產業的引路人

2018年5月9日,白依鄉的群眾早早地聚在一起,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當天,鄉城縣科技產業脫貧致富項目啟動儀式在此成功舉行。

該項目由省科協、四川海惠助貧服務中心、鄉城縣科協等單位組織實施,首批投入42萬元用于貧困村青打村農戶發展藏香豬產業,并通過“禮品傳遞”的方式,引導群眾自力更生,不斷發展和壯大藏養豬產業。目前,已資助金額達到了100萬元,覆蓋了全鄉7個村200戶群眾。

鄉城藏豬長期生活于無污染、純天然的高寒山區,具有皮薄、瘦肉率高、肌肉纖維細、適口性好、營養美味等特點。藏豬肉是典型的綠色生態食品,契合當下人們對肉類食品的高品質需求。2011年,白依鄉藏豬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畜禽遺傳資源6個保護區之一,成為四川藏區首個藏豬品種保護區。但長期以來由于養殖技術受限,村民守著“金飯碗”卻犯起愁來。為了解決群眾養殖技術難題,周正彬借助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農牧民夜校、農牧民星期天等形式為村民開展技術培訓,讓村民對相關藏豬養殖技術有了初步了解。

在周正彬的積極申請下,2018年7月6日,四川海惠助貧服務中心專家團隊從成都到白依鄉,分6期對群眾從藏香豬管理、養殖實用技術等方面進行培訓,覆蓋群眾1000余人次,給群眾帶來了新理念、新方向、新技術。

“通過培訓,我不僅學到了技術,增長了見識,更加增強了自己致富的信心,非常感謝。”青打村村民莫莫開心地說。

為了支持藏豬產業發展,周正彬還積極向省科協爭取發展資金。在他的申請下,省科協安排了2019年科普專項資金30萬元,用于該縣白依鄉青打村藏豬養殖科普示范基地建設,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藏香豬特色產業發展。

據了解,為發揮集體經濟在產業發展中的助推作用,周正彬為村級集體經濟出謀劃策,在全鄉7個村成立了4個村級專業合作組織,集體經濟規模近200萬元。


  • 上一篇:州農行為脫貧攻堅注金融活水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