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0月23日
◎陳斌
十月的甘孜大地,天空湛藍明凈,滿山翠綠泛黃。
筆者再次來到瀘定縣嵐安鄉中義石膏礦環境恢復治理區,放眼望去,五顏六色的樹木鋪滿了山坡,其中不乏松樹、楊樹、柳樹等耐寒樹種。微風吹來,松濤陣陣,清香四溢。
如若不是與尚未治理的廢棄礦坑相連,很難想象這美好的一切,竟然是在石膏礦已經廢棄的礦坑上建設起來的。
昔日的“痛點”變成礦山企業的“靚點”,其背后彰顯出我州不斷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決心和魄力。
近年來,我州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全面落實中央、省委相關要求,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堅持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不斷推進礦業行業綠色發展。
厚植綠色 為未來儲存幸福
10月20日,筆者在瀘定縣嵐安鄉看到,中義石膏礦環境恢復治理區的護坡牢靠、排水順暢、植被豐富,儼然一處山清水秀的宜居家園。嵐安鄉昂烏村村民盧強回憶說,過去,這里地勢高低不平, 幾個廢棄的露天石膏礦坑“肩肘相依”,采礦坑旁胡亂堆放的礦渣和搖搖欲墜的危巖,存在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讓路過這里的村民們都捏把汗。
2014年,中義石膏礦正式開挖,礦產資源開發雖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造成了嚴重的山林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盧強至今還記得那時機械進山的情形:“機械進山‘開膛破肚’,礦區到處殘溝深豁。每天一大早起床開窗,看到對面山邊的坑溝,大家心情都壞了。”
昔日千瘡百孔的礦區發生大變化,讓村民們異常欣喜。腳烏村村民杜友剛向筆者介紹說,今年雨水多,礦山水土流失治理區域長出的一片片新綠讓鳥兒有了棲息地;如今這里環境變好了,村子周邊的山溪里也出現了一度不見蹤影的水生物。
近幾年,為搶占礦產品“休養期”,當地黨委政府給青山綠水“讓利”,大力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礦區生態環境恢復力度。
原中義石膏礦礦山復綠是瀘定縣第一個生態修復項目,通過采取地貌重塑、土壤改良、植被恢復等措施,形成了“生態、經濟、景觀”三重效應林草體系。“現在,我們建成排洪溝、急流槽等,布施客土,種上喬木,播植綠草。礦區生態已恢復元氣,進入良性循環。自礦區生態恢復治理工作啟動以來,我們組織公司開展相關工作,編制整改方案,并專門召開會議,作出安排和部署;我們采用‘分層治水、截短邊坡、土壤改良、植物選擇’等快速植被恢復技術,完善邊坡排洪設施,對堆場、廢渣、尾礦邊坡等進行綜合整治。在坡頂先采取引流匯水,再根據邊坡類型分別采取點撒播草種綠化、草坪綠化、掛鐵絲網客土噴播綠化的方式快速使邊坡復綠,防治水土流失和邊坡塌方。”嵐安鄉副鄉長徐元龍自豪地說。
近年來,瀘定縣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開發與保護并舉”的方針和“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采取邊生產、邊建設、邊復墾的方式,結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持續推進礦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打造“礦在林中、林在礦中”的生態景象,逐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嵐安中義石膏礦環境治理工程項目的成功經驗,已在我州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近年來,我州適時提出了“超常規”的生態水保與植被恢復概念,即對礦區生態恢復工程設置“綠色通道”,優化工作流程、優先安排資金,保證“綠得快”、“綠得好”、“可持續”。
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成為當地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也是當地黨委政府的職責所在。“州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張希貴說:“嵐安守住了生態,就守住了幸福。現在的生態修復,是為當地的將來儲存幸福。”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是人們對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二者兼得、協調發展的一種迫切期盼。我州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但同時因地處高寒地帶,生態相當脆弱,多年來的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解決全州砂金開采區、砂石料場、石膏礦露采區和煤礦露采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這些年,我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開拓創新,改造舊礦區,再造秀美山川,加大了礦山環境治理力度,創出了一條礦山環境恢復的新路。
重拳出擊 還村民青山綠水
“沒有黨委政府的有效治理,便沒有村民們越來越安穩的睡眠。”9月20日,筆者在稻城縣香格里拉鎮紅同村見到村民澤仁多吉時,他指著不遠處的采石場高興地說,家門口的這個采石場終于被關停了,他們的生活恢復了以前的安寧。
自2012年以來,隨著城鄉建設快速發展,當地的土地、石材等自然資源開發后在綠色青山上留下了難看的“瘡疤”,既影響亞丁景區形象,又造成環境污染。
“往年由于門前山上亂采石現象嚴重,他和鄰居的房屋里外都布滿了灰塵,呼吸都感覺有點困難。門前的水泥路也被運石車壓得斑駁不堪,路上拉石頭的貨車一輛接一輛,路面壓壞了不說,散落的石渣在路面上揚起很大的灰塵,下雨時,路上也全都是泥漿,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如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路上的灰塵少了。”澤仁多吉告訴筆者:“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是實實在在為我們老百姓造福。”
村民澤仁多吉所說的采石場地處俄初山,位于亞丁生態保護區的禁止開發“紅線”范圍內。據了解,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稻城亞丁——云南三江口(甘孜境內段)公路建設期間,攀枝花公路建設公司未按照該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相關要求,將環評報告書中俄初山本為堆土場和棄渣場的地方變更為采石場,在無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開始采石作業,并在建設完工后未進行生態環境恢復。隨后,當地群眾繼續在此零星采石建房,導致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明顯惡化。
如何杜絕“環境買單”的掠奪式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亞丁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全局上下高度重視反饋問題,把整改工作作為檢驗保護區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標尺。他們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成立了俄初山植被恢復整改工作組,工作組下設辦公室,由亞丁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成立以局長、黨工委書記為組長的環保督察工作組,把環保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主要負責人親自調度、親自部署,切實加大環保工作督察力度。
“采石場開在家門口,村民出門不僅見不到青山,而且更沒有了安寧的日子。”據介紹,為讓村民重見青山,亞管局多次召開整改工作部署會,從對俄初山采石場的整治著手,大力推進非煤礦山整治工作,著力開展植被恢復工作,還亞丁自然保護區附近村民一片潔靜的天空。
隨著亞丁俄初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持續推進,當地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群眾環境獲得感不斷增強。當地從治理實踐中獲得的豐富經驗也將指引我州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更好更快地推進。
“如果礦區的‘綠衣’不能常護常洗,最終還是會衣衫襤褸。我們要建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常護常新,讓百姓享受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今后,我們將繼續抓好全州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點,建設好甘孜的生態屏障,讓甘孜的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州國土資源局局長譚智泉介紹說,今后,他們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二者關系,以資源整合為突破口,以提高節約集約化水平為方向,制定更加嚴格的礦產資源限制開采、逐步關停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同時,他們要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糧、急功近利,應按照“山青、水凈、坡綠”的目標,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生產力。近年來,我州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新理念,通過持續的礦山專項整治和生態修復治理,讓綠色成為礦業永恒的底色,走出了一條礦業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共贏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