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2月10日
理塘縣濯桑現代生態農業園。
◎本網記者 張亞賢 文/圖
2019年,我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大關,達到100.36億元,增長4.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67.34億元,增長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08元,增長10.8%,增幅連續10年居全省第一。較2015年增加4400元,增長52.33%。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37.23萬畝,增長2.92%,糧、油、菜總產量達22.67萬噸、1.74萬噸、41.65萬噸。畜牧業穩定發展,各類牲畜存欄達346.08萬頭(只、匹),出欄率、商品率分別達到33.84%、20.14%,肉、奶、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9.11萬噸、11.59萬噸、0.004萬噸。
近年來,我州立足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圍繞建設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以育龍頭、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促營銷為重點,強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強力推進農牧產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
精準擬定“方向標” 靶向發力
2017年3月9日,理塘縣濯桑現代生態農業園區正式開園,這是我州首個集農業生產、科技開發、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目前規模已達到9.2萬畝,吸引了康藏陽光現代生態農業雙創中心、瑪吉阿米花園農莊、下木拉馬巖村香菇木耳種植等經營主體。可以說濯桑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的開工,標志著理塘縣農業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設施農業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高起點抓規劃、高站位抓推進、高效率抓保障。近年來,我州圍繞州委構建現代農業“10+2”產業體系要求,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立體生態格局,突出川藏鐵路、317、318兩條國道沿線和大渡河、金沙江、雅礱江三大流域等重點區域,“一張藍圖繪到底”,形成了“1+8+18+N”梯級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體系。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牛鼻子”來抓,建立了“州領導分產業推進、州抓縣、縣管園”的推進機制,實行“園長制”,由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園長”,分管負責人擔任“執行園長”,統籌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通過集合要素保障,各部門間統籌協作,出臺用地、用電、融資、人才等8方面21項政策干貨,州級財政獎補辦法,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精準發動“引擎器” 持續發力
依托冷鏈物流,理塘如今已成為成都市農業產業轉移重要生產基地和川菜直供粵港澳試點基地縣。濯桑蔬菜現代農業園區依托“現代農業雙創中心”,按照“經營主體+服務平臺+服務主體”模式,探索建立了“五統一”的生產模式,構建了“五位一體”的高原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代耕、代種、代收、代銷”產業基地6689畝。其中,瑪吉阿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流轉土地210畝,建設完工冬暖式蔬菜大棚58個58畝,并成功種植辣椒、西葫蘆、番茄、黃瓜等有機蔬菜品種。而理塘縣康藏陽光現代生態農業雙創中心則依托成熟的北上廣、港澳等國內高端蔬菜銷售渠道及市場,不斷完善冷鏈設施、分揀中心、育苗中心、倉儲中心、真空預冷設備等農業產業化中心的設施設備,對濯桑片區的農牧民蔬菜生產過程和銷售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
記者從州農牧農村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州以育龍頭、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促營銷為重點,日趨完善產業鏈條,共引進和培育涉農企業525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55家、家庭農場392家、種養大戶3497家。全州18個縣(市)呈現出梯級提升、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共啟動建設28個現代農業園區,總投資15.65億元,已認定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州級現代農業園區15個。建設產業基地 27.68萬畝,實現農業產值12.53億元;建成2個百萬畝特色農林產業基地197.82萬畝。由“村集體統一經營、農投公司搭建平臺、龍頭企業具體承包、政府出面搭橋”,流轉土地14.7萬畝,流轉資金2940萬元,實行“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通過“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共享增值收益,帶動受益農戶3.93萬戶,園區內農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萬元,比全州平均水平高1000多元。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清洗、精選、榨汁、烘干、保鮮、包裝、貼牌、儲藏等初加工,建成了一批分揀分級、烘干冷鏈、倉儲物流等設施,實現農業產值17.46億元。
此外,我州始終堅持品質為先質量興農,實現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可追溯,打造“圣潔甘孜”區域品牌,開展10大農特產品評選,大力開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05個。目前,“圣潔甘孜”已成為全省十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還依托對口幫扶平臺,構建起了州、縣、鄉、村四級電商服務和物流體系,建成電商服務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站)1479個,開展網紅直播、書記(縣長)帶貨等網絡銷售活動,開展線上營銷和線下體驗一體化經營,農產品實現網絡零售額2.3億元,同比增長142.9%。甘孜州第二屆農特產品產銷對接會現場銷售額720萬元,簽約金額更是高達15.06億元。
精準創新“新模式” 融合發力
瀘定縣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以優質羊肚菌、特色水果為農業本底,以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最大亮點,著力打造集農業主產區、農產品加工區、冷鏈物流區、農旅融合區“四大功能區”于一體的現代精品農業園區。園區綜合產值達2.14億元,帶動人均增收6300元;園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8萬元。
近年來,我州積極推進“圣潔甘孜”酒、肉、糧、油、水、果、蔬、茶、菌、藥10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夯實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2大先導性產業支撐,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2”產業體系,深化現代農業園區三產融合。同時,不斷探索農旅融合模式,推進園區變景區,致力于打造集現代農業、生態景觀、民族風情、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科普教育和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帶。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81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46億元。而飛地產業模式則通過“龍頭企業+專合社+集體經濟+貧困農戶”股權量化的“4+”飛地經濟模式,依托飛地園區實現貧困村全覆蓋,解決農牧民就地就近就業問題,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800元。
精準規劃“十四五” 提質增效
強化規劃引領,精準定位抓產業。接下來,我州將持續、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的格局,緊扣州委總體工作格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堅持“因地制宜、特色鮮明、高端發展”的理念,按照“一圈一帶一走廊”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業生產要素高效集聚,夯實現代農業種業、烘干冷鏈物流2大先導性支撐產業,推進“圣潔甘孜”酒、肉、糧、油、水、果、蔬、茶、菌、藥10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擘畫“十四五”藍圖,州農牧農村局規劃園區科負責人表示,我州將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高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構建現代農業“10+2”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州屬國有企業、金融部門積極作用,推動建設“六大片區”現代農業產業帶,成片成帶成規模發展農牧產業,建成一批優質農產品供給基地、生態農產品戰略保障基地和成渝地區、粵港澳地區高品質“菜籃子”“果盤子”重要供給基地。通過實施“1+8+18+N”現代農業園區5年計劃,建設一批特色農業精品示范園、農業科技園和飛地聯合發展產業園的同時優化種植業結構,強化糧食安全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此外,還將加大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糧改飼技術,強化牲畜育肥出欄,提高出欄率,做大、做優、做強生豬、牛、羊、奶和草產業。堅持品牌興農、質量強農,做強“圣潔甘孜”特色農產品系列。不斷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加強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推進智能溫室等設施農業建設,推廣運用現代農牧業機械裝備,建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提升氣象助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