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5月12日
康莊大道。 唐保安 攝
◎吳飛
雪山蒼蒼,錦水泱泱,兩地情誼,山高水長。爐霍縣平均海拔3860米,綿延的鮮水河穿境而過,大自然賜予爐霍夢幻般的美景和深邃的文化。
數百公里之外,成都市錦江區,濯錦之江、源遠流長,這里百業興旺,萬商匯集,是全國商貿繁華區。
原本沒有太多交集的兩地,在9年前相遇。這一年,根據省委統一安排,成都市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一批又一批錦江對口支援干部投身爐霍的脫貧攻堅戰,只為當地群眾脫貧奔康,讓這顆“康北明珠”更加璀璨。
今年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中共成都市錦江區委員會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受到表彰。
9年來,錦江區堅持黨建引領、模式創新、全域幫扶,幫扶爐霍縣88個貧困村、2364戶、10019名貧困人口,以及簡陽市鎮金鎮、踏水鎮10個貧困村,3個薄弱村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有力推動了受幫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吹響了廣大脫貧奔康地區邁向新生活、新起點的號角,接下來,錦江區將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緊緊攜手爐霍,全力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再創新輝煌,譜寫新篇章。
【創新破題】 首創“飛地+眾籌”模式 蹚出扶貧新路徑
爐霍縣的88個貧困村大多位于高寒牧區,土地分散,產業發展基礎薄弱。
要脫貧奔康,發展產業是根本。但在平地都稀缺的爐霍縣,要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建在哪?怎么建?這是一個現實難題。
錦江區對口支援辦副主任夏勇說,“爐霍縣斯木鎮地處鮮水河谷地帶,交通區位、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較好,適宜規模化發展高原現代農業產業;但數公里外的雅德鄉至甘孜縣交界沿線村落,大多屬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難以發展農業產業。”
如何整合資源帶動全域發展?這成為破解產業發展的關鍵。
2015年,錦江區攜手爐霍縣,引進盛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到斯木鎮,整合政府、社會等各方援建資金9000余萬元,投資建設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
通過“飛地”形式,在爐霍縣適宜發展現代產業的區域,為區域外的貧困村培育“飛地”產業,幫助88個貧困村、83個非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經濟增收。
目前,爐霍已建成“飛地”智能蔬菜大棚300座,帶動爐霍縣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余元。如今,在“飛地”產業園里,當日早間采摘的蔬菜、水果,通過冷鏈運輸,在太陽落山前,就能端上成都市民的餐桌。
為助力“飛地”產業進一步發展,錦江區再創新植入“眾籌”幫扶理念,廣泛撬動社會各界參與。
錦江區對口支援辦主任王耀軍解釋,“眾籌”是通過為貧困村選聘“榮譽村長”,“眾籌”社會資源,助力貧困村“飛地”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錦江區已選聘民主黨派人士、民營企業家等近千名愛心人士擔任爐霍貧困村“榮譽村長”“榮譽村民”,匯聚上萬名“愛心村民”,“籌人、籌資、籌智”助力爐霍發展。據統計,累計募集資金物資近5000萬元,項目發展資金2000余萬元,實施各類幫扶項目100余個,引進重大產業項目6個,協議資金3億多元;建成省內第一個社會幫扶貧困村“飛地”產業園,共計20個智能蔬菜大棚,崩科旅游酒店4座,梅花鹿、牦牛、蜜蜂養殖基地各一個。
“飛地”產業解決了偏遠分散、資源稟賦差的貧困村產業發展痛點難點;“眾籌”扶貧有效帶動了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為“飛地”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使產業項目聚集落地,為農特產品打開了銷路、拓展了市場,保障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飛地+眾籌”模式,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廣闊市場,充分整合兩地的優勢資源,形成了幫扶的閉環。
【提升成效】 多元參與全域結對 激發社會幫扶活力
勁往一處使,擰成一根繩,脫貧致富離不開全社會合力。
作為爐霍縣泥巴鄉易繞村“榮譽村主任”,錦江區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中融國城建設有限公司(長源集團)董事長駱長文組織、帶頭對口幫扶投入達200多萬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他第一時間募集1000個一次性醫用口罩和600雙醫用手套,助力爐霍縣疫情防控。
雅德鄉小安批村“榮譽村主任”蔣濤,是嘉祥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輪值CEO,捐款30萬元修建了一座智能蔬菜大棚。
72歲的洛秋鄉易日村“榮譽村主任”劉端元發動兒子、孫子一起參與,帶領村民發展生態農業,如今祖孫三代都成了“榮譽村長”。
民建成都市委委員、民建錦江區總支主委曾政光,發起眾籌30萬元,支持交納村“飛地”經濟鋼架蔬菜大棚,使交納村每年增加固定分紅收入3萬元。在了解到爐霍縣總工會“三中心”項目建設的困難情況后,2020年組織定向捐贈100萬元支持爐霍縣總工會進行“三中心”建設。
錦江民主黨派基層組織負責人和代表人士桂漢峰、盧蓓蓓、張家明等,時任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秘書長的榮道清擔當錦江幫扶大使,與“成都543社工中心”等積極幫助爐霍縣,引入中國慈善聯合會、少兒大病醫療救助、波司登愛心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愛心小丫包等慈善項目,捐款捐物數百萬元。
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愛心人士……錦江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凝聚起強大的攻堅合力。“榮譽村主任”“榮譽村民”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模式創新,讓我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實現了自我社會價值,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激發了幫扶動力和潛能。”
創新幫扶形式、提升幫扶成效,錦江不止步。
2020年,“格桑花開錦繡爐霍·云端上的藝術館”啟動,標志著錦江攜手爐霍開啟了文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通過“文化+”“藝術+”手段,展示脫貧攻堅成效,推廣宣傳爐霍農特產品、自然風光、人文資源。截至目前,以購代幫農特產品線上年銷售500余萬元,線下年銷售5000余萬元。
位于宗塔鄉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崩科旅游酒店,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生態就是爐霍最大的優勢,不能讓七色花海草原的美永遠藏在深山中。”來自錦江區的“榮譽村主任”駱長文、羅杰、馬宇、劉紅宇等眾籌募集資金120萬元建設崩科木屋酒店,產權為貧困村集體所有,每年每個村收益分紅不少于3萬元。
此外,錦江區密織監督網絡,守護“格桑花開”。錦江區紀委監委派駐區委統戰部紀檢監察組組長郎永峰介紹,錦江區紀委監委對援助方案的提出、幫扶計劃的制定、援建資金的撥付及項目規劃的實施,全程參與、精準監督,做到了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著力打通扶貧領域監督執紀“最后一公里”,切實保障援助政策的有效落實和援助資金的規范安全。
多年來,錦江區積極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形成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幫扶局面。
【接續奮斗】 乘勢而上譜新篇 助力爐霍鄉村振興
征程波瀾壯闊,初心歷久彌堅。9年來,錦江區傾情傾智傾力開展幫扶工作,交出圓滿答卷——
2020年,爐霍縣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省級驗收及國家復核檢查,群眾滿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錦江區對口支援的相關經驗和典型做法,先后在四川省社會幫扶工作推進會、四川省涉藏摘帽縣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四川省對口幫扶涉藏貧困縣工作推進會及全國民生論壇上做交流發言。
錦江區攜手爐霍縣創新構建的“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社會扶貧示范案例,并獲評中國民生示范工程、四川省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成為2020年博鰲亞洲論壇發布的《亞洲減貧報告2020》推介案例,被人民日報、中央黨校推薦為“基層黨建和民生發展”優秀案例,入圍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等組織聯合發起的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工作翻開嶄新的篇章——
錦江區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錦江區將堅決貫徹落實“四個不摘”工作要求,緊緊攜手爐霍縣,堅持“干得最主動、走在最前列、成效最明顯”的要求,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化使命為擔當,譜寫偉大事業新篇章,全力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繼續深化“格桑花開錦繡爐霍”攜手同行行動,以“飛地+眾籌”模式為突破口,構建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云端上”系列品牌,不斷完善黨建引領、社會參與、市場推動“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全域幫扶機制,助力爐霍縣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