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聚焦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

甘孜日報    2021年11月08日

圖為記者.jpg

圖為記者在戰“疫”一線采訪。

圖為記者在磨.jpg

圖為記者在磨西鎮采訪百歲老人。

圖為記者向商.jpg

圖為記者向商家了解土特產銷售情況。

圖為記者在巴塘.jpg

圖為記者在巴塘縣采訪為民辦實事。

勇敢地再一次出發

◎本網記者 李婭妮 文/圖

5年又4個月,1947天,都在忙著記錄他人他事。今天,趁著2021中國記者節,這個富有儀式感的“熱點時刻”,也“矯情”地寫一寫自己“記著”的心路歷程。

這些年月,我從“嫩頭青”到“老油條”,時光從來不語,卻向來公平;幸運的是,自己仍是一名記者——致力成為擁有“青年精神”的個體的熱情未曾褪去,期待與美好時代同頻共振的自覺不曾改變。

想必這就是,這份特殊職業“與生俱來”的獨到魅力,它并非單單指向遠大的新聞理想,更無限靠近如匠人般堅守的一個個可愛的“小人物”。讓我這名“小記者”樂此不疲地“記著”。

其中,2020年初,探訪甘孜州戰“疫”最前線的一段“‘疫’路同行”見聞,讓我尤其體味到這份職業的可貴,不囿于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描繪、對時代變遷的記錄和對幸福生活的歌頌。

事情是這樣的。彼時,全國上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在甘孜州,病毒也正蔓延擴散。截止2020年2月6日24時,全州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12例,賡即被轉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甘孜醫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傳染病區進行隔離治療。

對一名記者來說,這個不平凡的年份顛覆了太多習以為常的事情,當“到新聞現場去”變成了“奢侈品”,便讓同仁對新聞現場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珍視每個能到新聞現場的機會,我當然也不例外。

2月6日一早,當我“全副武裝”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甘孜醫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院本部,通過微信視頻得以連線防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部分患者,直擊她們、他們抗擊疫情的真實場面時,深感“非常之舉阻擊非常之疫”的振奮力量和融融暖意,那種觸動內心底里且不可名狀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

從業11年的傳染病區90后護士四郎巴珍,丈夫也是該院耳鼻喉科的一名醫護人員。自疫情發生以來,她始終堅守崗位、日夜奮戰一線,沒回過家、沒接過娃,甚至沒見過身處同院的丈夫。

當時,微信那頭,原本思路清晰、口齒伶俐的她一度哽咽無話,漸漸平復的她隨后告訴我,“戰‘疫’雖然特別苦,但戰‘疫’時間一點不孤獨”,有“智囊團”的專家領路,也有“戰斗隊”的同事應援。”

更出乎她意料的是,還有社會各界的牽掛。對此,四郎巴珍隔著屏幕給我舉了個例子:

2020年2月3日,農歷大年初十,天氣干冷,陽光明媚。她所在的傳染病區收到了一份暖心的禮物——

一封筆跡稚嫩的感謝信、一個少女感爆棚的蛋糕、四袋滿滿當當的吃食日用品。

而這份“大禮包”來自康定熱心市民王某一家。

我隨后輾轉聯系上了王某本人,她向我回憶:“我們站在警戒線外,把袋子挨個遞給站在警戒線里面的醫護人員,只道了句‘辛苦保重’,就果斷離開了。”坐在回家的車上,一家人一路悄聲無息。王某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其實大家都在偷偷抹淚。

“警戒線一拉,線內、線外像極了兩個隔絕對立的世界。視覺沖擊感太強了,一線工作者們太不容易了!”王某表示,當時出來接受“心意”的幾位白衣天使眼淚汪汪地不斷道謝,雙方都不敢對視彼此,也不敢多說一句話,大家都謹小慎微地呵護著這份默契,就怕一個繃不住,控制不住情緒。

談及這次送禮的始末,王某回應并無甚“高大上”的初衷。原來,在微信家人群中,有親人詢問購買N95口罩事宜,姐姐夫婦二人看到消息后發出呼吁——非一線人員戴一次性醫用口罩即可,還是將N95口罩留給醫護人員,不要占用緊俏的醫用資源。

群內親友們不僅紛紛響應,還在群內開始自發捐款,希望由姐姐姐夫牽頭通過正規渠道采買一批靠譜的N95口罩捐給州內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院。

可由于種種外力因素,訂單最終未能“成型”,采買愿望落空。全家人遂另謀用這筆“善款”購買一些營養食品和生活用品,表達心意。

那一天,也恰好是王某4歲女兒的生日。她一早給女兒訂了一個粉嘟嘟的生日蛋糕。本來和女兒打趣,問能不能把漂亮蛋糕送給醫生阿姨和護士姐姐?沒想到,女兒干干脆脆同意了。

于是,“禮物隊伍”中便多了一個寫著“平安歸來,一個不少”字樣,裝飾著金燦燦“冠冕”圖案的蛋糕。除了征用女兒的生日蛋糕,13歲侄女一筆一劃書寫的感謝信,都是王某一家人為抗擊疫情所盡的心力。

采訪最后,王某擲地有聲地對我說:“我們能捐的物資不多、體量不大、價值可能也不高,但這份感恩的心意卻是我們一家人能拿出的最最珍視的東西了!”

2月7日完稿當日,離立春已過去了3天,康定的氣溫似乎有所回升,至少陽光每天都會破云而出,大喇喇地映照著依舊攝人心魄的這片山地高原。

我當時碼著字,曬著不太暖的太陽,卻為王某所言的“我想大多數家庭都只想擁有普通的爸爸媽媽和兒子女兒,真不想有什么‘逆行’的英雄”這一句話,陣陣心酸且暖流涌動。現在念及當時的一幕幕情狀,似乎依然心有戚戚焉,萬幸“疫”去春來!

其實,在我短淺的職業生涯中,日常干著微不足道的“小事”,關鍵時刻卻如“披鎧執甲”一般罔顧生死守護一方的可愛的人,并不鮮見,但這次采訪經歷,之于我的意義,不凡。

念茲在茲,我想在廣大新聞工作者迎來第二十二個記者節之際,和同仁們分享,不管我的“戰友”今天是在行色匆匆的采訪途中,或是奮筆疾書于案牘之前……

我祝福自己和大家:有記者情懷,把新聞做好,勇敢地再一次出發,向著又一個“5年又4個月”。

不忘初心 堅守夢想

◎本網見習記者 周燕 文/圖

腳下沾滿泥土,心中積淀真情;觸摸時代脈搏,傾聽人民聲音;感知人物溫度,點亮心中燈火……這是新聞人的職責和擔當。在護林防火現場、在鄉村振興一線、在田野鄉村……無數新聞人牢記初心使命,將腳下的泥土變成筆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動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新聞人永遠在現場。“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記者這個職業,一年365天都是在寫別人。今天,趁著記者節,也寫寫自己當記者的一段心路歷程。

去年6月,我結束了在宣傳部8年的工作,考入甘孜日報社,投身新聞事業。記得念初中的時候,我寫的作文《20年后的我》就是當一名記者,現在想來,那是我心中對記者這一職業最初的向往。

從通訊員到記者,于我而言這是一個跨度,要想寫好新聞稿,只能用勤補拙。在同事的推薦下,我買了很多新聞寫作方面的書籍,從每天寫一篇新聞稿件開始練習,堅持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聞。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發現自己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刊登在報紙、新媒體上的稿件數量、閱讀量也逐漸增多。

還記得第一次采訪,寫作過程磕磕絆絆,苦不堪言。總結教訓,是自己采訪前案頭準備不足。采訪對象和內容等相關信息一概沒搞清楚,貿然采訪,只能一頭霧水。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采訪寫作能力,我參加了紅色遺跡看變化、走基層采訪等采訪活動。在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里,在與其他記者、編輯的交流中,我的寫作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對新聞這一職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并深深地愛上了記者這個既富挑戰性又具責任的職業。

有時候,做足了采訪前的問題準備,可真正采訪時卻發現準備的東西派不上用場,甚至采訪的對象與內容都得臨時調整。這時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開動腦筋,找準新聞點,設計問題,完成采訪。采訪完成不代表稿件形成,往往是采訪后覺得自己已經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來寫作時才發現還是有些問題沒搞清。即使找準了新聞點,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決了“寫什么”,構思成文的時候還會遇到“怎么寫”的問題。

于是,我常常為寫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兩個小時,為求得合適的句子、恰當的詞語推敲十多分鐘。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很多時候,我都感覺自己真的能和古人相通。

選擇做記者,就是選擇永遠在路上的生活方式。風里雨里節日里,始終堅守在新聞的第一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做出自己的判斷,方有下筆見真知。如詩句中所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回想曾經往往留下的、能讓我記住的還是寫過的稿件,循著稿件一幕幕采訪經歷都能浮現眼前。這些稿件不斷鼓勵我、激勵我,不僅是成品稿件帶來的成就和思想表達,還有深入采訪帶來的感動和力量。

記得今年參與“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媒體大型采訪活動,去我州東路片區采訪,在磨西鎮,我采訪到了一位百歲老人。初夏夕陽晚照,談到興濃時,老人拉著我的手開心地說,自己現在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她也走過了將近100年的難忘歲月,見證了磨西百年風云變化。

采訪中我感受到了她感恩奮進積極向上的力量,繼而把力量賦予文字傳遞給讀者,這些正能量激發我個人、業務雙重成長。“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抵如此吧,與優秀的人交談,受益匪淺。

采寫中我還感受到寫作的快樂。此前,在重走長征路·紅色遺跡看變遷的采訪活動中,我走進丹巴縣黨嶺村,采訪了當地多名村民,發現他們的故事很平凡,沒有驚心動魄,也不扣人心弦,卻都在講述奮斗中的幸福故事,令人感動。于是,我把村民們開民宿、做馬幫、種草莓等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寫了出來,向人們展示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真實的參與鄉村振興的群體,稿件《昔日長征路 今朝換新顏》一氣呵成。稿件寫好了、發表了,看著報紙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頭涌上一絲甜、一絲苦、一絲酸,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啊。

對于我們來說,記者節不過是普通的一天。準備選題、聯系采訪、去現場、按時交稿……對于記者來說,時間緊張、三餐不規律、熬夜寫稿早已成為家常便飯。重大活動、突發事件、搶險救災……日常外出采訪,尤其是突發事件一天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頓像樣的飯。有人說“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啟,記者不休息”。去年記者節,我們在一起談論,大家紛紛表示:“我們見過凌晨123456點的康定、甘孜、石渠、得榮……”

做記者一定要做好輿論導向,講政治、顧大局,把握住新聞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我們白天采訪,晚上寫稿,用文字還原事實真相,每天都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

我在出差采訪寫稿的時間里,我的女兒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跳、學會了騎自行車。我錯過了所有“第一次”。到晚上,女兒常苦等我到家,提著最卑微的要求,“媽媽把《小紅帽》的故事講完”,但除了這些時刻,做記者,其實還不錯。做媽媽和做記者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遺憾和歡欣里,功不唐捐。這一切,像是命運的選擇,我從來沒想過除了記者,我還會更喜歡,更愿意做什么。

如今,兩年的光陰已經在我蜜蜂般的采擷和收獲中不知不覺流走了。無論是在縣城、街道采訪,還是到鄉村、農家采風,無論是伏案疾筆,還是在電腦前寫作,我始終都保持著一顆不甘寂寞的心。每每外出采訪或者辦事時,總有人出乎意料地喊出我的名字,那種欣喜之情讓我所有的煩惱似乎都煙消云散。

而我,喜歡這份艱辛,尊重這份使命,所以固守這份責任。

把腳步邁向最基層

◎本網記者 丁瑤 文/圖

“記者節要到了,你圍繞這兩年的經歷寫一篇采訪故事。”當記者部主任告知我在記者節來臨之際寫篇稿件談談當記者的感受時,感覺平時都是在寫別人,輪到寫自己了,說實話挺難為情的。

2019年9月,是我從學生到記者的身份轉變期,加之又是初次踏上甘孜這片土地,沒有熟絡的親人和朋友,這里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來到康定后,我租好了房,有模有樣的置辦起了小家電,買起了日用百貨。同事告訴我,想要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看菜市場。因為在菜市場里能感受到這個城市最市井、最親民的一面,也是最能體現出當地人生活習慣的地方。于是,我習慣性地在大街小巷中來回穿梭,去發現“新大陸”、去挖掘“新聞點”……

去年12月份,我照例去菜市場“采風”,那天我的目的很明確,要去看看肉價漲了沒,卻無意間發現了首次嘗試制作香腸的小林,她和我一樣是外地人。她告訴我,出門在外,香腸是家的味道。我當即萌生了要寫一篇《又是一年香腸季》的新聞報道,隨即在采訪本上草擬了提綱,從香腸的加工、肉鋪老板售賣情況以及小林灌香腸的全過程入手。

小林在***電話指導下,從購買食材到完成加工歷時3小時,長短不齊、大小不一的香腸才得以“面世”,看著那一掛掛香腸,小林忍不住笑出了聲,“視頻里面看著挺簡單,今天嘗試下來,怕了怕了,這種奇形怪狀的香腸真不好意思拿出手。”

去年春節,因為疫情原因,小林滯留在了康定,沒能吃上媽媽灌制的香腸,她覺得有點可惜,于是自己動手灌起了香腸,也想讓媽媽嘗嘗自己的“手藝”,那天,小林長嘆了一聲說:“突然發現,我好像真的長大了。”

那天,見證了整個過程的我,不像是記者更像是朋友,也覺得香腸已經不能單單用好吃來形容了,它有了更濃的味道,那便是“家”的味道……

“只要離得夠近,就能感知到真;只要懷著真心,就會有所收獲。”回憶起這兩年來除了常規的政務活動報道外,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市場,因為它離生活很近、離普通人很近,只有接近它才能寫出“接地氣”的新聞報道。

2019年10月的“走轉改”,那是我第一次走進、走近甘孜州的基層,傾聽群眾的聲音,從他們的口中感受甘孜州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看到農牧民群眾的一日三餐不再僅僅是酥油配糌粑,他們也吃上了大米和新鮮蔬菜。

有人悄悄地質疑我,“你拍的這些照片,說的這些事情,怕不是真的!”當時我只想用我的文字去回應那些質疑,每天拿著不知道改了多少個版本后的稿子跑去向老記者“取經”,只為讓我的筆觸更加真實生動、富有感染力。

在理塘縣曲登鄉的牧民定居點,聽七旬老人伍金單真講述游牧的艱難歲月,看牧民定居后的新變化,他說他們的生活能發生如此大的改變,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心,同時也離不開新聞媒體對他們的關注。

在老記者和編輯的悉心指導下,《種下黃金菊 開出“致富花”》《彝族老阿媽唱起心中的歌》《生態農業讓土地“生金長銀”》等文章相繼發表。而后,終于等來了認同甘孜新變化的聲音,那是我的一個朋友,他說,“阿丁,今天看你寫的那個文章,那個村子是我畢業之后一直想去看看的地方,以前在某本雜志上看到村民的生活條件,挺讓人揪心,如今早已大變樣,能通過你的足跡看到他們現在的生活,這算不算是你間接的幫我實現了愿望?”

那天我特別開心,因為我好像成為了別人的“眼睛”和“耳朵”,看別人看不到的一面、聽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變化,最后以自己的筆觸進行真實的報道,這不就是記者的價值所在嗎?

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云變幻,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這是記者的責任,更是新聞人的榮光。

我們始終在路上

◎本網見習記者 楊沛月 文/圖

記者是一枚記錄時代的符號,他們懷揣著一份揭示真相的理想與一份守望社會的責任,時刻奔跑在新聞現場,記錄著每個時代發展變遷的故事。2021年11月8日是中國的第二十二個記者節,也是我入職后的第一個記者節,這是我學習新聞專業以來,終于能自豪地稱自己是一名記者的節日。

一個新人記者短短3個月的工作經歷比起前輩們、老師們的職業生涯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在新聞生產一線,我還是見得太少、學得也不多。初入甘孜日報社的我像是一個叩響了新聞大門的求學者,背著大學時期學習積累的知識行囊,進入到365天都運轉著的鮮活的新聞界,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記錄著自己的工作、別人的生活、變遷的世界。我從一個大眾傳播鏈條末端的普通受眾,成為了一個專業新聞機構的傳播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認知,讓我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始終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也時刻銘記著自己肩上的責任。

說起我對記者這一職業最初的印象即是童年時期爺爺閱讀的報紙上文末署上一個個名字,而關于記者最初的記憶則是小學時期每次“六一”兒童節文藝演出時,肩膀上扛著黑色大機器的叔叔們,每當他們的鏡頭對準我和小伙伴時,我們總會緊張地露出不自然的笑容。雖然年幼的我如此頻繁地接觸記者這一職業,卻也沒有料到未來的自己會在大學學習新聞專業,最終正式走上新聞這條路,成為別人眼中報紙文末的署名,新聞現場拿記錄本與黑色機器的人。

正式成為記者、踏入職場的我,卻常常帶著學生氣。在工作中,我發現真實的新聞生產過程中,選題、采寫、審稿、刊發與學校里實操練習截然不同,這讓我一時無法將自己的角色從一個新聞專業的學生轉換成為一個職業記者。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能不能真正地踏上這條新聞之路,像前輩們一樣在采訪現場游刃有余,交出獲得編輯與讀者肯定的新聞稿件。在伴隨著些許焦慮情緒的工作中,我不得不告訴自己萬事開頭難,但我不能讓“難”長久地存在,成為一個具象的“攔路虎”。我明白,只有通過不斷地閱讀新聞、采寫稿件提升自己,才能使我真正地邁進新聞的大門。

開始新聞稿件寫作之初,我總是帶著學生時代對稿件結構完整的要求進行寫作,在修改文稿時也處于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狀態,總是覺得自己的文章里“五要素”都有,事件過程和結果也講得比較清楚完整,忽視了自己寫作的欠缺之處。通過老師們的悉心指點,我終于知道了自己的稿件存在的最大的問題——缺少“靈魂”,文章總是一味追求完整,事無巨細地包含很多內容,可是沒有主旨,也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重點。為了改掉這個毛病,我努力從每次采訪與寫稿中提煉新聞點,把稿件最重要的內容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在介紹相關要素時,選擇緊貼中心的要點進行結構串聯,漸漸使自己的文章不像一篇記事散文。

3個月來,雖然我的腳步還沒有走得太遠,但以一個新的身份到訪熟悉與陌生的地點,讓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新聞記者視角。每次在采訪中傾聽被采訪人的故事,都能帶我去到腳步不及的遠方。暑假在集市售賣水果補貼家用的女孩兒會帶你去到她自家的果園,經歷她每一個辛勞卻滿足的暑假;采集野生菌的村民會帶你走進晨霧濃濃的針葉林,采擷昨夜剛破土的新鮮松茸;警務站值勤的交警們,會帶你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大雪紛飛的夜里,顧不上寒冷與饑餓,緊急地指揮著交通。

如今的我已經漸漸將自己的身份轉變成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以記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記錄事實。

記者肩負著傳播事實的使命與責任。既然選擇了新聞這條路,我愿去到別人去不了的地方、見到別人見不到的人、經歷別人經歷不了的事,以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筆觸傳播世界的真善美,觀察、記錄、探索、守望、傳播……我們始終在路上。






  • 上一篇:我州打好今冬明春保供穩價仗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jjgz/7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