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10月20日
甘孜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紀實
得榮縣曲雅貢鄉因都壩村土地整理項目。
組建突擊隊,部署排險工作。
巴塘縣地巫鄉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
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前往磨西鎮地震災區查看情況進行排險。
◎本網記者/文 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圖
十載春秋,守土安邦,染錦繡河山畫卷;三千日月,凝心固本,繪振興發展鴻圖。
自十八大以來,甘孜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原國土資源局)立足“規劃引領、管控約束、要素保障”的職責定位,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決守住保護的紅線、發展的基線、安全的底線,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之路,自然資源管理工作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
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始終恪守為民之責、踐行發展之路、盡顯擔當本色,意氣風發、闊步前行,成為落實重大戰略的“先遣隊”、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服務員”、建設美麗甘孜的“生力軍”,在15.3萬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譜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規劃引領出格局 開創生態發展新局面
樹理念、定目標,實踏勘、精設計,重科學、巧規劃。稻城天文考古公園是我州打造的四川文旅新的“金字名片”。
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稻城天文考古公園樹立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天外來客、人類童年、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立足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營運,切實增強規劃編制的廣度、深度和創意度,精心描繪“史前尋源、體驗當下、未來之旅”的時空畫卷,高質量、高標準、高要求完成規劃工作。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稻城天文考古公園是我州規劃引領出格局的生動注腳。自然資源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生態之要,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從管理的頂層設計上把所有自然資源門類統籌起來,用一張底圖推動自然資源管理產權明晰、責權到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甘孜新征程中肩負著重要歷史使命。
規劃引領,讓空間各歸各位。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立“一個體系”,強化規劃引領功能,“多規合一”進行國土空間規劃,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全州正在初步構建“三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州本級國土空間規劃已形成10個專題研究和規劃初步成果,18個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均已完成規劃初步成果。
完成“三區三線”試劃工作。根據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種類型,分別對應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完成全州“三區三線”四上劃定工作,全州耕地保有量到2035年為122.895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為102.5517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6.9545萬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為103.99平方公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增量15.88平方公里。
全力推進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的思路,將全州289個鄉鎮、2181個村初步劃分為75個鄉鎮級片區,正在開展村級片區試劃。組建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專班,截至目前第一批25個片區規劃已完成編制,第二批片區鄉鎮規劃已啟動編制;11個村級片區規劃已啟動編制。
積極履行規委會辦公室職責。全州已經實現州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全覆蓋,州規委會組織專家審議并召開全體會議,共審議規劃類、重大建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等42個設計方案。
清“家底”、交“明賬”。今年8月,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首次就全州土地、礦產、森林、草原、自然保護地、水等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家底”及管理情況向州人大常委會進行專項報告,向全州人民交出一份涵蓋各類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明白賬”。
科學規劃強引領、整合資源促發展。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協調性大幅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形成,讓甘孜自然資源開發保護更加協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資源利用更加高效、保障支撐更加有力,為全面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甘孜相適應的高質量、高品質綠色國土格局勾勒出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新畫卷。
約束管控強機制 描繪和諧發展新畫卷
廢棄礦山披綠,生態底色更亮。
今年2月,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遴選出10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案例,我州石渠縣宜牛鄉宜牛一村沙場廢棄建筑用砂石礦入選典型案例。
石渠縣宜牛鄉宜牛一村沙場廢棄建筑用砂石礦為2020年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以往露天開采砂石造成地表土壤結構及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及土地結構松散,土壤肥力降低,植被無法生長或生長發育慢,且水土流失問題突出。經過實施場地平整、土壤重構、土壤培肥和植被重建,實現土地復綠61.62公頃,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和好轉,為全州礦山生態治理與修復提供了范本。
我州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自然資源要素牽一發而動全身。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切實履行好長江上游和青藏高原重要生態屏障生態保護責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嚴守“底線”、不逾“紅線”。我州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6.9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紅線總面積的47.09%、占全州幅員面積的46.56%。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評估共調出圖斑14.91萬個,面積6215.63平方公里,補入圖斑14.87萬個,面積6216.4平方公里。衛星24小時“盯梢”,只要田里動了土、越了界,衛星都能一眼“揪”出;凡是違法亂占耕地,必須拆除恢復原樣。嚴守生態紅線、護耕地紅線,全州耕地保有面積122.9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102.55萬畝,是全省兩個完成了上一輪省下達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的市(州)之一。
綠色發展,有序開發。我州共發現礦產74種,已形成固體礦產地1206處,水氣礦產地249處,大型規模的礦床有13處,中型規模的礦床有82處。全州實現有效探礦權324個,有效采礦權83個。今年已完成礦業投資10962.55萬元,預計實現礦業產值17億元。已成功創建白玉呷村、九龍里伍、九龍黑牛洞3個綠色礦山。
腳踏實地,穩步修復。近年來,甘孜州積極爭取到中央、省到位資金9527.18萬元,用于丹巴、道孚、爐霍、石渠、德格、白玉等縣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修復面積673.27公頃。有針對性謀劃項目爭取資金,積極儲備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項目。截至目前,爭取到2022年第一批省級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3396.6萬元,用于339.66公頃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將本批次省級資金分配丹巴、道孚、甘孜、白玉、色達和德格6縣,實施31座礦山339.66公頃的生態修復任務,力爭三年完成86個歷史遺留礦山問題全面“清零”……
空間總量是有限的,分配的過程是“此消彼長”的漸進過程,自然資源管控約束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場艱苦漫長的戰斗。當保護與發展面臨沖突,保護始終成為甘孜的優先選項。保護耕地,向建設空間擠占說“不”;保護生態,向生產空間擠占說“不”,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綠色”為基調、以“紅線”為區隔,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鋪陳出甘孜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遵循自然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綠色成為我州發展動人的色彩。如今的甘孜,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康巴大地上,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一幅幅美麗畫卷正不斷鋪展。
要素保障出效益 助推高質發展新跨越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危難之時、盡顯擔當。
“9·5”瀘定地震發生后,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快速反應,積極應對,以“點線面”工作法,以線串點、以點織面,強力推進地震影響區次生地質災害風險隱患詳查工作。地震災區6縣及海螺溝查明隱患點3671處(原有在冊隱患點2261處、銷號復活49處、銷號點799處、新增562處)。充實完善地質災害專職監測員5706人,修訂應急預案2853份、設立警示牌3700個,及時啟動27處應急治理和3處專業監測項目,將保護1913人的生命安全9610萬元的財產安全。
不只是地震發生后,我州才有此舉措。嚴防地災護安全歷來是我州的重要工作,十年來,積極爭取上級地質災害防治資金30.78億元,實施15465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140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排危除險,銷號181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地災防治能力進一步提升。僅2022年,全州共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80起,由于預警預報準確,組織撤離及時,成功預警預報6起,避免114人可能因災傷亡,未造成人員傷亡。
土地是生存之本,更是發展之需。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積極主動的責任擔當、優質高效的專業服務,開展既做好資源保護,又保障經濟發展的“雙保行動”,有機結合,準確定位,尋找最佳平衡點,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要素保障促發展、惠民生——
土地利用,促進項目推進。近年來,我州迎來雅康高速、川藏鐵路建設等重大機遇。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變身“用地保姆”,采取能批能用、批用結合的方式,土地資源流向與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步調一致,土地指標配置模式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分類”,按照“土地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到刀刃上,真正做到寸土不閑、寸土必用,富有創新地做好集約節約用地,全州已累計獲批建設用地指標達39萬畝,滿足州域項目建設的剛性需求,為經濟發展用地提供了堅實的要素保障。
土地整理,促進鄉村變化。十年來,我州在瀘定、得榮、理塘、稻城、九龍、白玉、爐霍7個縣安排實施7個農村土地整治扶貧專項項目,爭取省級投資土地整治扶貧項目15個,總投資1.4億元,建設規模6.41萬畝。通過對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實現了整理項目區“地成梯、渠配套、溝相連、路相通、林成行、旱能抗、澇能排”,助力脫貧攻堅、加力鄉村振興,促進了全州“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腳飽肚子”農村發展新格局。
土地流轉,滋生惠民紅利。十年來,國家省下達甘孜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流轉任務17129畝,按照每畝30萬元的價格計算,截至目前,實現流轉收入39.31億元,土地流轉,資源變資本,收益全部用于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土地流轉既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又帶來“真金白銀”。聚財力、施良策,增減掛鉤在一增一減、合理規劃之中,為全州經濟總量更是注入了新鮮“活水”。
優化服務,維護群眾利益。勤思益民之策,篤行利民之舉,讓各項工作都閃耀著惠民生、紓民困的光芒。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方便群眾為最高宗旨,對標對表發達地區先進做法,推動規劃許可審批事項“一件事一次辦”,實現了“跑幾次、辦一件事”到“跑一次、辦一件事”再到“在家辦一件事”的提升,化營商環境,實現規劃許可審批“一站式”辦理;優化智能服務,為群眾貼心服務,實現了“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皆艱辛。以往是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現在是一方水土富裕一方人,15.3萬平方公里廣袤甘孜鋪展出鄉村美麗嬗變的宏偉畫卷。如今,在甘孜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一方方生機勃勃的田野,擔負起糧食安全的重任;一片片秀麗的綠水青山,守護生態安全的屏障;一處處片區規劃藍圖,承載鄉村振興的夢想;一個個消失的地災隱患點,呵護民生福祉……
筆墨未干,即開新局;號角錚錚,時不我待。回首往昔,秉承初心,砥礪奮進;展望未來,豪情滿懷,鏗鏘前行。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前行征途謀新篇,雄心壯志啟新程。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黨委號召,甘孜自然資源人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篤行不怠、接續奮斗、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埋頭苦干,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積極爭做合格的自然資源人,努力推進全州自然資源和規劃事業健康發展,開創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更加美好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