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3月04日
建成后的色達縣安康社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白玉縣在德西村易地搬遷安置點開展餐飲、民宿、旅游服務等專業培訓。
◎甘孜日報記者 羅文婕 文/圖
干凈整潔的院落,精心設計的樓房,裝修一新的房間,十分便捷的生活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州通過易地搬遷搬出來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后續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致富”的目標。
特別是2023年以來,我州將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強基提質行動,著力推動了全州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就業幫扶 為群眾幸福感“加碼”
“搬出來”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有效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創業,激發其自主增收的內生動力,我州依托東西部協作、省內對口幫扶等力量,通過州內各大重點項目建設、幫扶企業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吸納搬遷勞動力務工就業。
在白玉縣沙馬鄉德西村易地搬遷安置點,不少年輕人每天都約好一起出門,前往十多公里外的某重點項目施工現場務工,村民扎西多吉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搬遷前,老房子地勢偏遠、基礎條件落后,并且氣候條件惡劣、山高路險,每出一趟門家人都十分擔心。搬遷下來后的新房就在國道215線旁,交通便捷,安置點各類配套設施都很齊全,特別是搬遷點不遠處有不少大型項目正在施工,這給了他們很好的工作機會,掙錢的同時還能兼顧家庭,現在的生活讓他很滿足。
這個只有87戶376人的嶄新村莊,村民們不僅可以就近前往各個項目建設現場務工,更有不少村民把自家藏房的房間租給外來務工人員,收取租金貼補家用。有的群眾,還在自家一樓開起了小超市、小餐館,生意都還不錯。
而在甘孜縣,就業技能培訓的重點放在了各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p紉、烹飪、摩托車維修、挖掘機操作……在充分調研了解群眾培訓意愿的基礎上,一項項十分有利于群眾實現自主就業的技能課程“火熱”展開。
安置區群眾拉姆拿到中餐烹飪的技能合格證書后激動萬分,她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在安置區開一家小餐館,用雙手創造更美好的新生活。
據了解,截至2023年12月,全州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務工人數19231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6.4%,19個200人以上易地搬遷安置點有勞動力4676人,已實現就業4022人,就業率86.01%。800人以上安置區有勞動力1051人,已實現就業915人,半弱勞動力就業61人,就業率100%。
產業賦能 “家門口”鋪就致富路
只有做到了安居與樂業并重,才能讓安置與安心同在。何為“樂業”?必然是要有產業的發展。為此,我州因地制宜,優先發展牦牛、藏香豬、青稞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實施搬遷后扶促農增收行動、實施高質量“庭院經濟”等方式,同步與搬遷群眾建立入股分紅、資產入股等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搬遷群眾長效穩定增收。
位于色達縣城區北1公里處,占地面積1300畝的安康社區,共有居民486戶,其中易地移民搬遷235戶,是全州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安置點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優越、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齊全,讓色達的農牧民群眾逐步實現了從“逐水草而居”到“有房住”“住得好”“能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對于從康勒鄉打西村色吉溝搬到安康社區的巴德而言,與老房子相比,用他的話說,”如今的生活太好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的代表性傳承人,安康社區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優越的地理環境,讓他的“彩繪石刻”不愁銷售渠道,家中的收入也翻了幾番。
為了讓入住群眾能夠“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色達縣全面梳理安康社區集體經濟情況,建立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精心培養以巴德為主的非物質文化傳承藝人,持續植入扶持產業。2023年爭取財政銜接資金400萬元,在安康社區實施“農民工就業服務站+民宿產業發展+龍盈智慧美術發展專業合作社”項目。同時抓實社區集體經濟,在保留搬遷群眾戶籍所在地村集體經濟分紅的基礎上,將三家商砼站出讓費作為安康社區的集體經濟收入,累計為搬遷群眾分紅151萬元,為社區搬遷群眾持續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只有特色產業持續提升發展動能,搬遷群眾自主“造血”能力得到加強,易地搬遷安置點才能釋放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據了解,目前,全州19個200人以上安置區已配套建成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等25個,實現收益約283.81萬元,帶動吸納搬遷勞動力務工就業202人,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其中,甘孜縣吉絨隆溝、德格縣雨托、石渠縣查格、巴塘縣桃源地巫4個200人以上安置區通過股份合作、資源合作、資金入股等有效方式,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實現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社會治理 建設團結和諧新家園
春節期間,巴塘縣地巫鎮“桃源地塢”搬遷點,干部群眾齊聚一堂,載歌載舞共慶新春佳節。精彩的節目讓周圍觀眾掌聲不斷,看著村民們開心快樂的笑臉,村民扎西曲批不由得感嘆:“搬下來后生活條件肉眼可見的變好,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除了豐富的文體活動以外,在這個居住了119戶搬遷群眾的安置點,不僅有以藏香雞、藏香豬、中華小蜜蜂養殖為基礎,延伸青稞酒釀造和鄉村旅游的特色產業,每年的專場招聘、就業培訓、理論宣講、醫療義診等活動也層出不窮,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各種事情都能及時得到有效解決。
如何提升安置點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地巫鎮緊盯平安建設暨市域社會治理、精神文明創建等中心工作,持續推進示范鎮、示范村建設,以“三治”為抓手,推進轄區環境整治。同時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各類村級事務。持續推廣“五好家庭”評選,推行家風、村風和鎮風文明,并充分利用村級活動室、文體活動場所等場地,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群眾遵紀守法、破除陋習,不斷推進移風易俗。
“我們搬遷上來的有甲雪、中真、壩伙三個村,成立了聯合黨支部,凝心聚力、干事創業,還建立了群團服務站、扶貧超市,大家可以用積分在超市里兌換物資,村民們都特別高興?!钡匚祖偧籽┐妩h支部書記格松吉村說。目前,巴塘縣已有效實現了搬遷群眾從“管得住”向“管得好”轉變,成為我州深入推進易地搬遷安置點社區治理的“巴塘實踐”。
近年來,我州持續推進“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科技賦能”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強體系、穩增收、提服務、樹新風”為抓手,全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切實解決群眾困難訴求;同時推動完善村規民約體系建設,切實做好便民服務、家庭衛生革命行動、移風易俗紅黑榜治理等各項工作,努力構建團結和諧新社區。下一步,我州將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為支撐,持續抓好促進搬遷群眾穩崗就業和產業培育等工作,持續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扎實推進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各項重點工作上臺階、見實效,讓易地搬遷安置區群眾收獲穩穩的幸福。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