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1月22日
◎陳廷全
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指出:2019年要扎實抓好縣域經濟和文化旅游發展工作,培育一批縣域經濟強縣和生態建設標桿縣,命名一批天府旅游名縣,進一步把縣域經濟搞上去、讓全域旅游旺起來,不斷夯實全省經濟發展基礎,切實把資源優勢、地域優勢、人口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東部率先、南部加快、北部追趕”的區域協調發展思路,爭創一批縣域經濟強縣、先進縣和進步縣,努力走出一條城鄉統籌、產城融合、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瀘定是全州東部率先發展區,必須主動搶抓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州委“三創聯動”戰略機遇,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兩橋三山一帶多點”為重點,全力推進鄉村振興三年行動,爭創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和成都平原經濟區協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全省和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縣,加快建設紅色宜居、美麗小康新瀘定。
一、以全域旅游為統籌,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以全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區域發展新格局及全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大渡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契機,堅持以全域旅游發展為帶動,推動三大產業高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按照“全要素旅游、全過程旅游、全時空旅游、全人文旅游”理念,打造“紅城綠谷 康養瀘定”新品牌,啟動天府旅游名縣創建工作,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功能配套、環境綜合整治、產業發展富民、新風文明建設”五大重點,高效推進“兩橋三山一帶多點”旅游開發,全力實施瀘定橋景區創5A和“雙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牛背山景區旅游開發,加快推進杵坭、田壩、德威“康養休閑產業試驗區”和大渡河谷康養產業帶建設。精心打造“紅城綠谷 康養瀘定”之“春·醉美賞花、夏·紅色記憶、秋·茶馬文化、冬·民俗風情”瀘定四季節慶旅游新品牌,編制瀘定特色菜譜,提高瀘定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全力推進產業融合。堅持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圍繞農業景觀化、精細化,將傳統農業與全域旅游相結合,培育瀘定蘋果、瀘定花椒等“十大農業品牌”,加快農特產業配套和資本及技術引進,推進核桃油、花椒油、青稞餅干等農產品開發營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力爭建成以冷磧、興隆、杵坭、德威為核心的省三星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壯大特色農業;加快推進硬梁包電站建設,繼續做好瀘定電站電力營銷,全面做好瀘定電站、大崗山電站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快核桃、花椒、魔芋、青稞等產業配套技術引進和農產品開發營銷,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穩步發展工業。
二、以鄉村振興為抓手,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成效
圍繞“成都后花園、康養加休閑”發展定位,按照《瀘定縣推進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三年行動方案》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總要求,抓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推動實現“五個振興”。統籌抓好城鄉提升。堅持“老城新城同步推進,城鄉發展統籌協調”思路,老城突出“建、管、治”,嚴格把控建設批準關口,長期開展違建處理工作,持續開展“凈美瀘定·精細管理”專項行動,加快推進城區風貌改造提升工程;立足紅色名城,突出瀘定元素、瀘定文化、瀘定符號,完成瀘定橋—瀘定城“景城一體化” 5A級景區規劃編制工作;啟動新老城區環線規劃建設,全力打造整潔優美文明和諧新瀘定。新城按照“宜居、宜商、宜業、宜游”要求,突出“教育”“康養”功能定位,圍繞“一年打基礎、兩年成骨架、三年基本成形”目標,以紅色名城為核心、以大健康產業為著力點,全力推進紅色瀘定大健康產業新城建設,打造最具活力的新經濟增長點,實現生態產業、康養休閑、綠色生活、生態宜居四位一體協調發展。以教育園區打造為重點,加快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四川民族學院瀘定校區建設工作,有序承接老城區功能疏解,實現與老城同步協調發展。集鎮按照“配套設施、塑造風貌、培育產業、擴大就業”思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旅游、特色農業、康養產業,突出地方民族民俗特色、建筑風貌特色、自然生態和文化美食特色,完善教育衛生等公共設施和水電路基礎設施,全力推進冷磧(含沈村)、得妥、烹壩、杵坭等集鎮建設。加強集鎮“九子一線”管理、“九亂”現象治理。抓好創文創衛工作。鞏固提升省級衛生城市創建成果,圍繞精準、精致、精細、精美,按照“片長制+街長制”工作要求,抓好三大“革命”(垃圾、污水、廁所),以“四個不放過”為抓手,落實衛生和文明管理“首見責任制”,堅決整治城區“九亂”現象,推動講文明、樹新風,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素養,形成全民參與、城鄉聯動、全域同創的良好局面。
三、以生態建設為重點,爭創國家生態建設示范縣
堅持立足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定位,將綠水青山作為發展底線,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切實做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健全環境安全防范、治理、執法、監管四大體系,統籌抓好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家園細胞創建工程,認真抓好河(湖)長制工作,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等 “八大戰役”,讓“綠色生態”成為瀘定最靚麗的名片。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進生態資源向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優勢轉化,建立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綠色發展產業體系,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全力爭創國家生態建設示范縣。開展國家生態建設示范縣試點工作。編制《瀘定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規劃》,圍繞低碳經濟體系、健康環境體系、宜居生活體系、和諧文化體系和高效制度體系等重點,按照“有山皆綠”“重點補綠”“身邊增綠”,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瀘定行動”和“美麗四川·宜居鄉村”行動,加快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建設、大渡河流域生態屏障建設工程和“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建設貢嘎東湖、海螺鏡湖“兩大濕地公園”,積極探索具有瀘定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四、以開放合作為引領,積極構建對外開放全新格局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把資源優勢、區域優勢與內地市場、人才、技術、資金有機對接,不斷釋放瀘定發展的活力、動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認真落實中央、省州委改革部署,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群團工作項目化管理等重大試點改革,全面完成全縣機構改革,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推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改革,實行“統一受理、統一送達、并聯審批、限時辦結”運作模式,全面提高效率、縮簡流程,營造良好政務服務環境。解放思想招商引資。在思想上牢固樹立開放合作理念,堅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目標,采取多種模式、通過多元途徑、借助多方平臺,全方位、多角度開展招商引資,做好旅游、鄉村振興、現代化農業產業等招商引資項目儲備,借助西博會、農博會和廣東江門、省內蒲江對口支援平臺開展招商引資。全力推動民營經濟。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州民營經濟大會精神,實施戰略投資企業招引行動計劃,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金的投入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力爭大企業、大集團落戶瀘定,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提升縣域經濟活力和質量,助推瀘定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瀘定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