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21日
(上接5月16日第五版)
行走在丹巴縣鄉村藏寨,我陶醉在如詩如畫的景致中,民居接待示范戶臉上洋溢著開心幸福的笑容,沒有能力搞民居接待的農戶在民居接待點打工,一天有100元的收入。據丹巴縣提供的數據表明,2004年至2015年,丹巴縣共接待游客 4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310000萬元,旅游扶貧在丹巴縣正成為現實。
2017年11月30日,甘孜州委、州政府與四川旅游投資集團和成華區委、區政府三方就優化甲居景區經營管理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機制,讓甲居景區成為一個統一經營、運營良好、利益協同、和諧發展的優質景區,把丹巴建設成為藏居文化遺產保護地、鄉村振興戰略示范區,進行磋商,表示三方共同完善基礎設施,排出時間表、列出路線圖,盡快實施甲居景區的景區規劃與設計工程、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生態建設工程、文化建設工程、智慧景區建設工程、服務接待設施建設工程、觀景與景觀設施工程、教育與宣傳營銷工程“十大工程”,并以甲居藏寨為著力點,以點帶面,形成梯次開發的旅游發展新格局;注重品牌營銷,共同打好丹巴旅游品牌;要進一步完善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村民參與”原則,優化甲居景區經營管理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和溝通協商機制;三方圍繞“把丹巴建設成為藏居文化遺產保護地和鄉村振興戰略示范區”目標,形成工作合力,積極開展甲居景區創建5A級景區工作。
不同的時代,造就著不同的鄉村圖景。
在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那里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寂寥,亦有“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靜謐;而今,丹巴縣依托鄉村旅游產業的同時,也在不斷改善鄉村的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丹巴縣通過開發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把廣闊的鄉野變成有趣的景區,進一步推動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化。
田園牧歌
美麗風景變身“搖錢樹”
青青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錯落有致的藏式民居,蜂擁而來的游客讓牧民接待忙碌不停……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牧民們大多散居在偏遠的山溝里,長年過著游牧帳篷生活。過去,他們不僅沒有增收的手段,更缺乏致富的技能,如今,他們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都吃上了“旅游飯”。
2015年 8月5日,四川首個以藏族木雅文化為主題的俄達門巴旅游景區開園,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的模式走進了甘孜州的高寒牧區。負責景區開發的公司將村里空置的49套牧民定居房以資產入股方式進行打造,每年出資40余萬元為該村724名牧民全部購買醫療保險和適齡人員農村養老保險,公司與村集體按照7:3的比例,對景區收入進行分紅。2015年,全村分紅35萬元,當年實現保底分紅85萬元。
扶貧先扶智,村上通過持續開辦語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來提高牧民的素質。隨著培訓的開展,村民們陸續上崗工作,致富的熱情被調動起來。村民拉措的女兒亞瑪是第一批在景區工作的年輕人,她在景區的餐廳打工,一年可收入15000元左右。
“因為兩個小女兒都在外讀書,大女兒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我一個人。”拉措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剛開始,無論景區工作人員怎么勸說,她都不愿意自己的女兒去接受培訓。如今,她盼著村上支持家里的加水點,建成集副食、藏飾品、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站,每年能為家里增收5000—10000元。
除了在景區工作,四川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還為俄達門巴村每個貧困戶分發了10頭牦牛,并對接牦牛奶加工企業收購牦牛奶,每戶每年可增收11000元左右。
2015年8月開業的嘉姆尊酒店,是康定市木雅景區攜手民營企業聯合打造的景區帶動型扶貧實體,當地貧困群眾以景區入股,不但可以享受景區資源紅利,還通過協議,獲得在企業就業和由企業購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好處。“這一批學員培訓結束后,到康定木雅澤朵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從事餐飲服務、保潔、保安等工作,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呷巴鄉俄達門巴村主任向多說,景區運行后,這里的貧困戶不但能脫貧,而且有望致富。(未完待續)◎本網記者 馬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