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7月30日
(上接7月18日第五版)
為此,沖翁多吉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讓自己的兒子登真洛仁給這些沒人管的孩子義務上課培訓,增強其文化基礎知識。沖翁多吉的兒子登真洛仁,畢業于阿壩師范學院,考在德格當教師,暑假回家幫家里干活,既有知識更有時間教育馬達村的孩子們。
脫貧攻堅戰役,加入“教育”因素,無疑符合“扶貧需扶智”的更高原則。
甘孜縣卡龍鄉六組一村第一書記馮禧,也找到了類似的教育手段,那就是在村子里辦起了“農民夜校”!
農校!農民夜校!
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名字!19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同志,就是在湖南從開辦農民夜校起,從而開啟民智的。毛澤東時代,農民夜校要激發貧苦農民革命斗爭的激情;今天,卡龍鄉六組一村的農民夜校要激發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激情!雖然兩種夜校時空跨度達近百年之久,所講授內容也大不相同,但夜校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貧苦(困)農民的“解放”!毛澤東同志辦的農民夜校,是要把貧苦農民從殘酷的階段壓迫下解放出來,卡龍鄉六組一村的農民夜校,是要把貧困農民從愚昧、貧困、落后的思想與習慣中解放出來。
“農民夜校是2016年8月開班,后來慢慢輕放到非貧困戶,先領導干部、駐村干部擔任教師,共6個人,三人講漢語,三人講藏語,講法律、講政策、講‘九個凡是’。”說起農民夜校,馮禧的語言準確而平靜。
藏漢“雙語教學”的農民夜校,這可能也算得上康巴高原農牧民教育的一大特色。
但要把農民夜校辦起來,并要達到良好的效果,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得要建章立制,“高標準、嚴要求”:
“精心選材,認真準備。各授課教師要嚴格按照分工,認真選擇授課題材,精心準備授課教案,選取典型案例,提高教學水平,把六組一村夜校辦好、辦大、辦強。”
參與授課的六名教師分別是:甘孜縣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石曉華,甘孜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局長澤仁伍呷,卡龍鄉黨委書記黃勇,卡龍鄉黨委副書記(主持鄉政府工作)松確多吉,卡龍鄉組織員土登、六組一村第一書記馮禧。由石曉華、土登、馮禧同志負責漢語教學,澤仁伍呷、黃勇、松確多吉同志負責藏語教學。
“嚴格紀律,加強考核。要進一步加強六組一村夜校的紀律,組織群眾認真學習,加強對群眾學習情況考核,對學習認真的群眾給予一定獎勵,努力提高農牧民群眾學習的積極性。”
“籌措經費,保障后勤。卡龍鄉黨委政府要積極聯系包鄉單位,多方籌措經費,購買夜校所需的桌椅板凳、黑板、電視音響、學習資料等,保障夜校的必要經費和辦公條件。”
“加強宣傳,營造氛圍。第一書記要加強夜校的宣傳,撰寫信息簡報,收集圖片、視頻等音像資料,營造良好的學習、宣傳氛圍。”
作為純業余的利用群眾休息時間辦起來的“農民夜校”,有沒有生命力,能否得到群眾真正的喜愛與認同,是夜校有沒有辦學效果、能否持久辦下去的關鍵。
為此,第一書記馮禧沒少費腦筋。現年39歲的馮禧原為甘孜縣法院政治處副主任、執行局審判員,大學畢業后不久就考入甘孜縣法院工作,對當地民情有深厚的了解;但要說對整天與草原牛羊打交道的農牧民群眾之需要有多了解,卻是“道聽途說”的多了。
好在脫貧攻堅是國家級戰略行動,而“第一書記”也是源于中央的政治舉措。馮禧也為此沒少“借勢”,不但請到了水平過硬的夜校教師,也確立了卡龍鄉六組一村農民夜校的八大授課內容:國家大政方針、法律法規、宗教政策、惠民政策、維穩形勢、黨建知識、實用技術、良好習慣。
“高標準,嚴要求”還體現在對農民夜校的教學目標上——開展農牧民群眾學習藏漢雙語活動,努力提高農牧民群眾的藏漢雙語表達能力,達到“不會說的能聽懂基本生活用語、會說的簡單口語的能順利表達、能順利表達的能夠書寫”的目標;積極開展政策法規學習,熟悉國家的基本政策、法律法規,達到“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維護權益用法”的目標;積極開展木工、摩托車維修、藏裝制作”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廣大群眾的勞動技能,早日脫貧致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