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道孚林業局陳列室的歷史物件——探尋生態文明的記憶與延續

甘孜日報    2018年08月28日

鄧國榮(左一)和工友觀看展出的森工實物。

◎本網記者 馬建華 文/圖

在州林業局和道孚林業局規劃森工企業博物館項目的物件陳列室里,整齊地排列著油鋸、彎把鋸、歸楞用搬鉤、抬木用掐鉤、發電機等等,難得一見的森工企業支持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的珍貴“文物”,讓人眼前一亮,琳瑯滿目的生產機具、文化宣傳器具、生活用品等是核心展品,有的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精心收集整理的歷史物件,記載著道孚縣乃至全州林區和森工工人過去的崢嶸歲月,傳承著道孚森工發展厚重的歷史文化,展示著道孚林區今天來之不易的發展變化,展望著林區未來的美好愿景。”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勾起了道孚林業局局長龍波的深情回憶。

“這是解放初期,第一代森工工人使用過的抬肩(墊在脖子上的軟墊),這就是集材用的鴨足子,有8種使用方法,這只茶壺是50年代的,可不是燒茶用的,而是用來盛裝油料,潤滑砍伐器械的……”8月25日,道孚林業局職工鄧國榮凝望著一件件父輩和他使用過的伐木器械,眼前浮現出伐木時期艱難困苦的崢嶸歲月。

明年鄧國榮將惜別為之奮斗了39年的林區,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養老。1956年,他的父親從射洪老家來到道孚縣各卡從事林業工作。當時正在作業的他突遇土匪襲擊,他不得不逃往丹巴縣,參與了丹巴林業局的組建。從此扎根丹巴林區直至退休。

“父親是我州第一代森工人,他總是給我講大山里的故事,講甘孜美景,卻從來不提在大山里遇到過的危險。1980年,父親準備退休了,那時候,林業局有‘頂班’的名額,我初中畢業后,就來到丹巴林業局從父親的手中接過了手工鋸和斧頭。父親告訴我,既然你從我手里接過了這副重擔,將來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都要堅持下去,把林業工作當作一輩子的事情來做好。”1980年,鄧國榮成為丹巴林業局一名年輕的伐木工。1983年,鄧國榮調入道孚林業局木茹林場,“老一輩職工教會了我怎么樣銼鋸、使用手工鋸要會用巧力,伐木和集材時,千萬不要傷及他人和自己。那時候,我們工段4個臺班一個月要完成5000?采伐量。當年,我和父輩除了伐木以外,還要參加營林更新植樹,我父親當年植下的云杉,現在樹徑也有30多公分了,而我1980年植下的云杉樹徑也有20公分了。”

撫摸著一件件實物,鄧國榮撫今追昔,往事歷歷在目。“伐木工人對于現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職業,在那個年代,他們在高寒林區用鮮血和汗水,采伐大量的木材支援了國家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道孚林業局收藏的幾百件森工采伐時期的珍貴生產生活實物,能夠讓下一代了解到這段難忘的歷史,了解到淵源深厚的甘孜州森工歷史文化,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幾代森工人都很苦、很累,支撐他們長年在雪域高原的茫茫林區無私奉獻的精神支柱就是為國、為民、為社會和子孫造福的崇高思想,而這種思想的培育,源于道孚林業局始終堅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著力傳承和發揚森工文化的結果。 為了傳承和弘揚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森工精神,多年前,我們就注重收集森工生產時期的生產機具、文化宣傳器具、生活用品等多達數百件”,龍波告訴記者。

我州擁有完整的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我州森工企業經歷了從采伐為主,到實施天保工程,再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轉身轉型轉產,這歷程輝煌而又特殊,值得記憶和珍視。為此,州林業局和道孚林業局正在規劃,爭取建設記載森工企業發展歷史的森工博物館,還設有生態景觀體系、高原植物試驗園區科研用房、模擬森工場景、模擬森工企業生活區、模擬林區林場建筑,可承載生態旅游、森林康養和科研教育等功能。這是我州林旅融合產業的探索,將成為四川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也將成為游客了解森工歷史森工文化的窗口。



  • 上一篇:亞丁景區實行有償搜救
  • 下一篇:我州包蟲病綜合防治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