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點亮藏區百姓的幸福生活

甘孜日報    2019年10月17日

從“黑燈瞎火”到“萬家燈火”

折多山上的輸電鐵塔。王明陽 攝

電力天路工程施工現場。張濤 攝

    ◎本網記者 宋志勇

      70年來,在黨中央和省委的關心關愛下,在歷屆州委的堅強領導下,奮戰在電力戰線的建設者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在1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譜寫了從“黑燈瞎火”到“萬家燈火”輝煌歷史篇章。

   “70年前,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點蠟燭和煤油燈,讀書寫字全靠這兩盞燈,因此很受限制。”回憶那個年代,今年76歲的先孝蕓如是說,自改革開放后,康定市的電力逐步得到長足發展,過去經常發生停電的歷史再也一去不復返了。

     新世紀以來,“新甘石”、“川藏聯網”和康定、瀘定、丹巴、鄉城500千伏輸變電等重大工程建成投入運營,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和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快推進,18個縣(市)實現與主網相連,極大地緩解了群眾用電難問題。

     目前,我州電網擁有50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及開關站208座。截至2018年12月31日,甘孜地區電網有220千伏輸電線路23條(包括4條聯絡線),全長1516.7千米(包括395.4千米聯絡線)。110千伏輸電線路44條,全長1880.8公里。 35千伏線路203條,長度4491.6公里;10千伏線路458條,長度10281公里。

      從無到有 電亮千家萬戶

      解放后,我州建設的第一座電站要回溯至1953年初,那時,解放軍第十八軍進甘孜藏區時,在距甘孜縣城6公里的呷拉鄉境內修建了一處裝機為1×10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于當年底投產運行。在隨后的幾十年時間里,全州各縣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水電站,瀘定縣于1959年建成投產的第一座125千瓦城區羊圈溝水電站,同時組建瀘定縣水電廠,僅向城區供電;康定縣于1977年建成裝機容量為3x1250千瓦的龍洞溝電站,1984年建成裝機容量為2x3200千瓦的瓦店子電站;色達縣在1986年至1989年,歷時3年建成了霍西水電站……雖然我州先后建起了一座座水電站,但電力滯后仍然是最迫切的現實問題。

      我州作為四川省水電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擁有金沙江、雅礱江和大渡河等河流,理論水電蘊藏量達4200萬千瓦,實際可開發量超過3600萬千瓦。雖有豐富的水電資源,但我州一度卻是全國最缺電的地區之一。

     “小時候不知道什么是電,電燈和家用電器就更沒見過。那時全靠山上去撿松光照明,做飯的燃料需要上山砍柴火或拾牛糞,家家戶戶都被熏得黑漆漆的,鼻子里也都是灰。直到1979年才有了電,用上了電燈。”在康定土生土長,今年67歲的劉秀英老人回憶當年時仍記憶猶新。

       從小居住在九龍縣的嚴蓉,回憶當年用電的情景時說,“鄉下的電燈大部分時間都是一絲紅線,到了夜晚,家家戶戶都會用上蠟燭,以便燒水煮飯和孩子們讀書寫字用。長大后搬到縣城,城里的電就明亮多了,不僅可以燒水、煮飯還可以洗衣服,但由于經常停電,家中還得常備蠟燭和柴火。”

      那時,全州各縣的電力需求都靠小水電支撐、孤網運行,嚴重制約著各縣經濟發展。2012年,國家電網正式接管17家縣級供電企業,開始構建我州東、南、北三片區供電骨架網,基本實現全州“一張網”。

      三次飛躍 高原的冬天不再寒冷

      2012年來,“新甘石”聯網工程、川藏聯網工程、無電地區電網建設相繼實施,開啟了我州電力建設新時代。

    “甘孜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準備就緒”,“石渠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準備就緒。”總投資32.15億元的“新甘石”聯網工程,于2012年3月5日相繼在我州康定、石渠、甘孜三縣(市)開工,工程建成后將我州北部電力“孤島”與四川主網聯系起來,打破甘孜州電網發展瓶頸,消除甘孜、石渠等縣電網孤網運行,實現縣縣聯網。

      該工程起于500千伏新都橋變電站,經220千伏新都橋-甘孜線路、220千伏甘孜變電站和110千伏甘孜-石渠線路,到達石渠110千伏變電站,線路全長1015千米。同年9月19日,甘孜變電站和石渠變電站帶電成功,標志著“新甘石”聯網工程正式通電,改寫了甘孜藏區北路缺電的歷史,為藏區城鄉居民用電和工農業生產用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工程僅用6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建設,創造了四川電網建設史上的新紀錄和高原電網建設史上的新奇跡。

     “這是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時任甘孜州州長益西達瓦說,工程建成對全州實現“十二五”末新增農牧民聚集區“戶戶通電”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工程的建設將有力支持我州水電資源大規模開發,促 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新甘石”聯網工程解決了我州北路各縣缺電難題,川藏聯網工程卻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州南路各縣的缺電難題。

       2014年3月18日,動態總投資達66.3億元的川藏聯網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新建鄉城至巴塘至昌都500千伏線路1009公里,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變電站。該工程于同年11月建成投運。

       如果說“新甘石”聯網工程和川藏聯網工程這兩大主網工程實現了甘孜州電力“大動脈”的暢通,而無電地區電網建設工程就是連接千家萬戶的“毛細血管”,消滅了州內所有無電戶和無電區。

       2013年8月我州啟動“電力天路”及無電地區電網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約186.79億元,35千伏及以上電網項目共36項;10千伏及以下項目共365項。

     “燈亮了。”2015年6月30日,當丹巴縣丹東鄉二道橋村村民扎西彭措按下開關時,標志著我州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全面完成,最后一批共18.86萬人告別無電歷史。“4年前,我州缺電地區還有70%以上,18個縣(市)中有14個都是孤網運行,調節能力差,用電缺乏保障。現在電有了,農牧民再不為用電而發愁。”國網四川甘孜州電力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劉友志高興地說。

     “電力天路”及無電地區電網建設工程的完工,徹底解決了甘孜藏區無電地區上級電源點問題,實現甘孜州所有縣域電網與國家電網主網相連,大幅提高了縣域電網的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雪域高原的冬天不再寒冷。

     “有電,城里亮了,人也多了,營業時間就長了,不用到了天黑就關門。”在白玉縣經商多年的陳道強說。

       隨著一張現代電網的建成,甘孜藏區老百姓的創業之夢不再束手束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逐步變為現實,特色農牧業、水電、礦產等依托當地優勢資源的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電力脫貧 為告別深度貧困加力

    “村上多年電壓不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不僅為貧困村帶來了光明,更多的是滿足了村民們的用電需求。感謝公司真心真情幫助,祝愿電力公司前景越來越好。”2018年1月11日,雅江縣米龍鄉盧衣普村村主任布加捧著哈達和錦旗面對國網雅江供電分公司總經理吳興宇感激地說。

      這事還要從2017年12月初說起,當時國網雅江縣供電公司線路巡查人員在巡視中發現該村線路老化年久失修,導致全村電壓不穩定,村民用電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了解情況后,雅江縣供電公司投資16萬余元用于改善全村的老舊設備和線路。據工程負責人登巴繞吉介紹:“該村距離縣道20公里,背靠大山,面向雅礱江,地理位置較偏,加上道路崎嶇,吊車等大型施工車輛無法進入,施工難度大,只能靠人力將材料抬到施工現場。為了不耽誤工期,施工隊伍每天加班加點,徹底解決了米龍鄉盧衣普村60余戶村民長期低電壓問題。”

      電網的發展,提高了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但我州仍然有許多邊遠山區老百姓用電水平達不到脫貧指標。我州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國網四川甘孜州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貧困地區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結合甘孜州深度貧困地區扶貧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2018~2020年三年規劃投資13.1億元,進一步解決全州深度貧困地區農村電網發展存在的戶均配變容量偏低、設備老舊、“低電壓”、孤網小水電并網、獨立供區改革改制后的電網升級改造等問題,并補齊深度貧困地區農網短板,解決縣域電網薄弱環節及“低電壓”問題,確保到2020年我州農網主要供電指標接近或達到國家規定的農網規劃目標。

      為不落下一戶貧困戶對電力脫貧的需求,從2017年至2018年,國網四川甘孜州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就逐縣、逐鎮(鄉)、逐村開展電力脫貧項目需求調研,形成脫貧項目清單檔案,確保精準脫貧。2018年初,對電力供應不滿足脫貧標準的貧困村再次進行查漏補缺,2019年,下達農村配網項目共計3.11億元。預計全年將實施貧困村項目共50個,下達10千伏線路建設規模436.57公里,配變369臺,容量43.6兆伏安,低壓線路460公里,改造戶表11713戶。

     今天的甘孜藏區,城市光彩照人,鄉村萬家燈火,藏區百姓的幸福生活正在被點亮。



  • 上一篇: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州成就展走筆①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