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6月23日
十年如一日打造農牧民“幸福家園”,云端石渠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王曉健關心公益性崗位工作者家庭近況。
王曉健與群眾交流。
配套齊全的安置房。
◎融媒體第三團 李婭妮 何啟紅 登巴尼瑪 澤仁藏格 文/圖
人物名片
王曉健,石渠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整整10年,2017年榮獲石渠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9年榮獲甘孜州勞動模范稱號,2020年榮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先進個人,2021年榮獲甘孜州優秀共產黨員榮譽。
“挪出窮窩”的新生活
2009年,從人民教師考調為公務員的第一天起,王曉健生命中的高頻關鍵詞再也離不開“易地扶貧搬遷”,而他由此也多了一些戲稱和愛稱:好朋友眼中的“瘋子”,搬遷戶心中的“兒子”。
事實上,這些稱呼一點也不為過。從石渠縣22個鄉鎮164個行政村3429戶12099人全部完成易地搬遷、進而穩定脫貧,整整10年,在石渠縣交出的這份易地扶貧搬遷“答卷”中,王曉健拼盡一顆真心,付出了十分干勁,功不可沒。
“當年,剛從事業單位進入政府部門,就被安排至不到10個人的縣扶貧開發辦工作,接過了全縣脫貧攻堅的擔子。”王曉健回憶,那時自己作為“扶貧小白”,面對新部門、新人員、新任務,壓力雖大卻也生出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和干勁。
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方針政策、遍訪貧困人口、貫徹攻堅要求……用“一抽屜空筆芯”寫滿“一柜子筆記本”,三十萬余字的扶貧日志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成百上千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人員結構、經濟收入、致貧原因、幫扶辦法。
而王曉健盡快投入扶貧工作的“笨辦法”遠遠不止于此:白天走貧訪困摸底調查,夜晚梳理總結因戶施策,無休止地擠壓周末和節假日休息時間全力“充電”。對此,他不無遺憾地說:“最愛打籃球的我,幾乎缺席了每一場友誼賽。兄弟們一次次被我無情拒絕,都調侃我是只會工作的‘瘋子’!”
當時,從某種意義上講,集中了西部地區、高原地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所有特征的石渠縣,就是全省乃至全國最貧困、最落后的縮影。
“深度連片貧困地區、生態保護核心區域、脫貧攻堅主要戰場”……種種“標簽”向王曉健透露出一個訊息——石渠縣要闖出脫貧攻堅“新天地”任重道遠,需要完成的扶貧任務十分艱巨。
尤其是在石渠縣——這樣一片平均海拔4526米、年平均氣溫-1.6℃以下、極端最低氣溫-45℃、空氣含氧量僅為成都平原46%的“生命禁區”之上,地方病多發、生態極端脆弱,高寒及荒漠化的鄉鎮、村寨、遠牧區不在少數,“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狀況迭出。
“挪出窮窩”迫在眉睫。王曉健深知,易地扶貧搬遷是石渠縣決勝脫貧攻堅戰的一招“制勝法寶”,然而貧困群眾有安土重遷、故土難離和搬遷后如何謀生的顧慮,易地扶貧搬遷勢必成了一塊“硬骨頭”。
從申報到實施、從選址到建房,“關關難過關關過”,談及工程項目建設,曾經一竅不通的王曉健如今頭頭是道,“反復請教過太多有關部門相關人員,修改了不曉得好多次,最終完成了石渠縣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
王曉健直言,打磨敲定方案并非最大關隘,說服農牧民群眾才是“一場硬仗”。他同鄉鎮干部組成的小分隊,無數次走村串寨召開“壩壩會”“交心會”,到遠牧區、遠牧場宣傳政策、動員群眾。
“一開始,門難進、臉難看,老百姓對我們愛搭不理。大家一腔熱情撞上一座座冰山,一個二個被澆得透心涼。”王曉健說,工作組甚是納悶,“大家都是為了老百姓‘挪出窮窩’過上新生活辛苦奔走,怎么思想工作就這么難做?”
幾次三番后,王曉健詳細了解老百姓實際需求和生活困難,認真聽取農牧民的意見建議,將每戶的基本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真情定能換取真心”的溝通竅門。
“基層一線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很多時候取決于有沒有‘同理心’。這也是我干了10年扶貧工作,一項頗為受益的心得體會。”王曉健告訴記者三大“絕招”,一是入戶上門陳情利大于弊,二是組織群眾實地參觀安置房,三是讓惠民政策家喻戶曉,一段時間過后,自愿申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越來越多,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漸入正軌。
“授人以漁”的好日子
仁青翁姆一家的搬遷動員工作曾是“超難啃的一塊骨頭”。6月17日,記者走進洛須鎮正科鄉一處小規模的集中安置點,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獨棟新居、硬化入戶路寬而凈、“五通五化”配套齊全,仁青翁姆一家的安置房就在其間。
“以前,祖祖輩輩都住在然足村的高山牧場上,不通公路水電,一輩子守著牦牛,靠賣酥油、酸奶、牛肉養家糊口。聽說要我們搬下山,我們當然一百個不愿意,除了放牛,別的我們也不會,咋個生活哦!”仁青翁姆羞斂地對記者說,“王曉健和工作組7、8次到牧場、進我們家帳篷,給我們兩口子做思想工作。我們才曉得搬家不花我們自己一分錢,還給我們修新房子、給我們培訓技能、給我們找活路做,最好的是娃娃兩個到鄉中心校上學特別近。”
像仁青翁姆一家這樣,通過“易地搬遷·技能培訓”“易地搬遷·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脫貧,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更幸福”的例子在石渠縣不在少數。
在鄧瑪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51歲的正科鄉曲德村村民扎西郎加是園區小有名氣的農機駕駛員。“幾輩人住在土坯房里,出門一腳泥,生活一眼望到頭。”扎西郎加念及過往的日子,總結為幾個“沒”——“沒得錢、沒得技術、沒得未來,繼續過那種日子的話,可能娃娃長大也和自己一樣,放一輩子的牛!”
而今,2017年的易地扶貧搬遷戶扎西郎加,通過當年及后續的技能培訓謀得差事,從一開始4千元一月的工資,現在已上漲為6千元一月,“我現在能使用各種農機器械,老婆也在園區當門衛,一月輕松就能掙到4500多元。”
“年紀輕輕的王局長干起扶貧工作一點不含糊。這些年,他不是單純幫扶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哦,更多是嚴格按照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總體要求,堅持搬遷與發展兩手抓,在推進書寫高寒農牧區建房新歷史的同時,助力謀劃富民產業,突出‘四個一批’——公益性崗位就業解決一批、產業帶動解決一批、勞務輸出解決一批、自主創業解決一批。”提起王曉健,真達鄉黨委書記白馬扎西直豎大拇指,“不少搬遷戶都‘兒子、兒子’地喊他!”
王曉健點燃“生命禁區”困難群眾生活的希望,又何嘗不是在照亮自己的內心。積點滴促變化,用實干創實績,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石渠縣累計投入6.93億元,完成3429戶12099人易地扶貧搬遷目標任務(集中安置點56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331戶,分散安置2098戶);同時,與貧困群眾均簽訂拆舊復墾和生態修復協議書,完成拆舊復墾8.72畝、生態修復182.7畝;在全州范圍內率先引進防火、防潮、抗震、節能、環保和施工期短、建設成本低的裝配式鋼結構建房方式,有效解決工程施工期短、成本高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