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9月08日
30年堅守講臺教書育人9年耕耘故土助脫貧致富
和村民們話家常。
了解村情民意。
◎白玉縣融媒體中心 羅文婕 德呷 其麥拉姆 李曉媛 文/圖
康通村位于白玉縣燈龍鄉以東,全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是燈龍鄉貧困戶最多的貧困村。今年72歲的呷翁是土生土長的康通村人,在帶領村民們順利脫貧后,從村委會主任的崗位上光榮退休。30年教書育人,9年村委會主任,這39年兢兢業業的工作歷程,讓他成為康通村當之無愧的最值得尊敬的人。
當村委會工作人員帶我們拜訪呷翁老人的時候,老人正在逗孫女,如今的他已經放下了工作的重擔,含飴弄孫,靜享天倫之樂。談起這幾十年的工作經歷,老人陷入深深的回憶中。
“我最初是在熱加鄉教書,后來幾經輾轉終于回到了康通村。那時,康通村實在是太偏遠太窮了,村民們沒辦法把孩子送出去讀書,也沒有老師愿意來這種窮鄉僻壤當老師,所以村里只有一個民辦學校,學校里也只有兩名任課教師。我在學校先后教過藏文、語文、數學等學科,那時候,學校無論是教學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很差,現在鄉鎮學校的優越條件在那時候簡直無法想象。”老人抱著孫子跟我們聊起了過往。
30年的教書生涯,他看著康通村的孩子們一個個慢慢長大、成家,卻受困于村子地勢偏遠、交通不便、生活物資運輸極為困難,且產業單一,農業種植基本上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粗放發展階段,一個個立不了業、脫不了貧,村里甚至還存在食不果腹的情況,出現了以物易物的古老交換方式。在呷翁的記憶當中,自己就用青稞換過別人家的酥油。“以前康通村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真的很艱難,人走不出去,經濟也發展不起來,家家戶戶就只有靠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種點青稞過日子,條件好的家庭養了幾頭牛,還能有點牛奶、酥油吃,條件不好的家庭如果遇到當年青稞的收成不好,怎么過年都是問題。”呷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2001年,呷翁走下三尺講臺,過上了閑適的退休生活,雖然日子仍舊較為清苦,但好歹能夠自給自足。
2012年,我州做出“舉全州之力推進群眾工作全覆蓋”的決策部署,呷翁覺得這是自己發揮余熱,為村民們辦實事的好機會,為作土生土長的康通村人,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康通村的村情、戶情,了解貧困群眾的“窮根”在哪里。他自告奮勇向燈龍鄉黨委、政府提出擔任康通村村委會主任的想法,沒想到自己居然也是村民們推薦的村委會主任對象。就這樣,他順利成為康通村的村主任,這一干就是9年。
“剛開始,最難開展的工作就是轉變老百姓的思想。因為康通村太偏僻,所以老百姓的思想非常傳統守舊,曾對脫貧攻堅工作抱著不認可、不相信的態度。可看到黨和國家的各項惠民利民政策落地落實后,有些村民又有了‘等、靠、要’的思想。對于這些情況,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找他們聊,給他們講解國家的各種政策。可能是找他們的次數多了,讓他們厭煩了,有的村民甚至遠遠看到我就繞著走。”談起最初做村委會主任工作的經歷,呷翁的臉上浮現出些許無奈的神色。
但在呷翁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村民們的思想觀念有了明顯轉變,不再排斥工作隊到家里了解情況,不再排斥村里組織召開群眾大會,不再排斥利用休息時間上農民夜校……呷翁的工作逐漸走上了正軌。剛摸清了工作門道,又一道難題擺在了他的面前——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康通村發展黑山羊養殖。
這明明是發展產業的好機會,怎么成了難題呢?
康通村土地貧瘠,沒有蟲草和其他林下資源,村民們祖祖輩輩早已形成靠種植青稞維持生活的習慣,把土地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但是規模化養殖黑山羊需要流轉土地,想讓村民們心甘情愿地把土地流轉出來養黑山羊,難度可想而知。呷翁馬不停蹄地去找相關部門了解黑山羊養殖項目的具體細節,一再確認這個項目能幫助村民們增收致富后,呷翁再次召開村民大會,向村民們詳細解釋了黑山羊養殖項目的各個細節,并為村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發展賬”。
皇天不負有心人,2017年,在成都市武侯區的大力援建下,白玉縣黑山羊燈龍鄉保種繁育基地在康通村順利建成,村民們不僅可以收到每年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金,自己還可以在基地務工,每年的收入遠比原來種植青稞的收益多。
采訪過程中,村民瑪莫告訴我們,“小時候,呷翁老師教我們學知識;后來,我們在他的帶領下,在黨和國家的幫助下,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現在,我們不愁吃、不愁穿,年底還有些余錢,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通上了電和網絡,生活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
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級的關心與支持下,康通村于2019年順利脫貧。2021年,呷翁從村委會主任的崗位上光榮退了下來,雖然身上已經沒有了重擔,但他還是常常走到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去看看老朋友們,與他們聊聊基地運行情況,關心村子的發展。
“現在我們的工作重心已經轉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雖然我已經沒有辦法從事太多的腦力活兒、體力活兒,但是如果黨和國家還需要我的話,我依舊愿意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采訪接近尾聲時,這位在康通村堅守了39年的老人如是說。
39年里,呷翁不僅諄諄教導一批批孩子們健康成長,也勞心勞力走進一戶戶村民家中服務群眾。這位康通村脫貧攻堅路上的領路人,主動扛起脫貧重任,時刻牢記服務人民的黨員擔當,退休不褪色,用實際行動帶領全村36戶建檔立卡戶樹立新思想、拓寬致富路,幫助大伙兒順利走上了奔康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