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5月24日
果根塘濕地風光。
◎廖伯遜
五月的色達縣,青青草原,天藍地闊,牛羊滿山。
平均海拔4127米的色達縣,是長江、黃河上游的生態屏障和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的腹心。廣袤的草原、河流,給予了色達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造就了色達美麗的風景。但曾經一段時間里,色達的生態也曾遭到過破壞。
“為了保護生態,守護家園,色達積極開展綠色草原行動,加大生態治理,如今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了,也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色達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舒先均說。
封育治理沙化 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
色達縣共有草原1307.6萬畝,但在一段時間里,深受草原鼠害的困擾。“草原鼠類十分猖獗,嚴重的地方,一平方米草地就有10多個鼠洞。”色達縣林草局副局長楊小鴻說,這些草原鼠類啃食草根,使草原生態更加脆弱,草地慢慢沙化。
五年前,為了徹底遏制草原沙化,色達縣全力推進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重點工程項目,開啟草原生態治理行動。工程技術人員采用物理、化學、生物防治等手段治理鼠害,再深耕土地、施肥,按照一定比例混播燕麥、老芒麥、披堿草等。通過一系列的綜合配套措施的治理,草原植被覆蓋度、產草量較綜合整治前有效提高,草地沙化得到了根本性好轉。
“通過連續幾年的封育治理,草場恢復逐年向好,現在又是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我們也可以放心移交給村民了。”楊小鴻站在柏油路邊,指著圍欄圍著的綠茵茵的草場說。
近年來,色達縣集中連片治理鼠蟲害面積達185萬畝,修復草原194.6萬畝。多年的治理,既改善了當地草原生態環境,還增加了牧草產量及部分牧民收入。同時,廣大牧民保護草原生態、積極參與草原生態恢復建設的意識和積極性也更高了。
高原上種樹 濕地披上新衣
與受草原鼠害不同的是,色達有名的果根塘濕地,因前幾年采砂現象嚴重,濕地內的色曲河河道變得坑坑洼洼。
為保護環境,2013年,色達縣正式啟動果根塘生態保護與治理項目,拉開了果根塘濕地的整治序幕。在整治過程中,色達通過清理采砂跡地、拆除非法建筑等方式,恢復了河道自然生態環境。
為了更好地實現果根塘濕地“看得見水、看得見樹、看得見草、看得見動物”的目標,河道生態環境恢復后,色達縣決定采取種草與種樹相結合的辦法恢復植被。
高原上種草容易,種樹卻很難。一直以來,色達縣城因海拔高,很難長出樹木。結合地理特點,色達縣試驗選種青海云杉。在灘涂栽植青海云杉1.5萬株后,又在坡地栽種了2.6萬株。
“那兩年,我們就像照顧嬰兒一樣照看樹木。”色達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舒先均說。經過努力,如今,以青海云杉為主的防風林帶,正在果根塘濕地茁壯成長。
不僅如此,果根塘的永久性河流濕地、洪泛濕地、沼澤化草甸、灌澤濕地都得到全面恢復,中華秋沙鴨等各種珍禽水鳥、兩棲類、魚類等又回來了。
廢棄礦山變花海 打造網紅打卡地
如果說,果根塘濕地的“美貌”是修護換來的,那么洛若鎮的花海,可謂是華麗蛻變。每年七月至九月,在從康定到色達的必經之路上,洛若鎮花海的紫花苜蓿、波斯菊、柳蘭等競相綻放,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拍照打卡。
但游客們卻很難想象,這片花海的所在地,原來是一個金礦開挖場。礦山廢棄后,卵石遍地、滿目瘡痍。
轉折在2012年。那一年,色達縣將洛若廢舊礦區列為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重點,采取“礦山治理+生態修復+景旅融合”的方式修復生態。
土方回填、礦渣整治、削坡筑臺……經過治理,水土流失、巖石裸露、亂石成堆等問題得到全面整治,并回填土石方328萬立方米。工程完工后,又采取“建設生態植被+建設高產打貯草基地+封育補播恢復植被”的方式進行全面修復治理,植被覆蓋率達到100%,植被平均高度增加15厘米至20厘米,消除了地質安全隱患,實現了礦區生態恢復。
2020年,成都市溫江區對口支援色達縣,又以景旅融合的方式,打造網紅打卡地。種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蘭等觀賞花卉770畝,配套建設木棧道603米、觀景平臺5個。
直到現在,到這兒旅游的客人依然絡繹不絕。迎接他們的,是藍天、白云、草原、花海,和一切關于高原的美好。